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常温拉伸实验研究低SiTRIP钢的力学性能及其加工硬化特点,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等手段研究低SiTRIP钢在拉伸变形前后组织变化特别是残余奥氏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SiTRIP钢表现出良好的力学特性,没有屈服平台,低的屈强比,同时又拥有比双相钢更好的延伸率和均匀应变。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的分布也影响着其稳定性,分布在铁素体晶内的残余奥氏体在拉伸变形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热轧TRIP钢的加工工艺与残余奥氏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合金TRIP钢的显微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使其具有优良的强度和延性组合。分别介绍了热轧TRIP钢在奥氏体再结晶区、未再结晶区以及临界区变形对残余奥氏体形成的影响。分析了输送台上的冷却和卷取温度对残余奥氏体形成的影响。对低合金TRIP钢残余奥氏体的形成等物理冶金学的研究可以促进该类合金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预拉伸实验对低硅含铝TRIP钢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建立残余奥氏体变形过程中稳定性与加工硬化指数n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不同热处理工艺,获得具有不同初始残余奥氏体特性的TRIP钢以及具有不同组织构成的TRIP钢,并分析了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结果表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的深入,稳定性逐渐增加;残余奥氏体越稳定,TRIP钢的瞬时加工硬化值越稳定(n值越稳定);随着初始碳含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的稳定性也随之提高。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受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分布以及周围相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含硅贝氏体钢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阶段拉伸、XRD、EBSD、SEM、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RIP钢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拉伸变形初期奥氏体转变较快,拉伸变形后期奥氏体转变较慢;奥氏体的含碳量不同,在相同的拉伸变形阶段奥氏体转化率的增加速率不同;处于铁素体、贝氏体晶界或者相界面1um以上大颗粒奥氏体几乎在变形初期就全部发生相变,而晶粒...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热-机械处理中各种因素对双相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的影响,发现:双相区热处理前的冷加工使奥氏体成核密度提高,且使残余奥氏体分布均匀和含量增加;微观结构的观察表明,空冷过程中奥氏体颗粒在不断缩小,颗粒的尺寸效应和碳原子向奥氏体中偏聚均使奥氏体变得稳定。因此,恰当地控制冷加工量、冷却速度、加热温度和时间,可使双相钢含有数量和稳定度都合适的残余奥氏体。此外还发现,从双相区温度空冷所得马氏体必须经低温短时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向拉伸及平面应变实验研究了Mn含量为7%的中锰淬火-配分(QP)钢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试验钢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通过观察试验钢的拉伸曲线及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照片,分析变形前后的微观组织,研究中锰QP钢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应力状态对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平面应变更有利于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的发挥;中锰QP钢的拉伸变形特征是由超细晶硬化机制和TRIP效应相互作用产生的,通过微观组织观察发现中锰QP钢的塑性变形主要是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其中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贝氏体区等温时间对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伸实验等方法对3种不同贝氏体区等温时间下制备的热轧TRIP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贝氏体等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减少而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晶粒尺寸及残余奥氏体形貌变化不大;热轧TRIP钢的力学性能随着贝氏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室热轧机对高硅和低硅TRIP钢(A钢和B钢)进行控制轧制试验,研究了热轧后等温淬火对热轧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分析,探讨了两种钢的应变诱导相变和相变诱发塑性行为.研究表明:A、B钢均能够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和大量稳定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是提供TRIP的重要因素,B钢中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较多,相变诱发塑性效果更好,其性能优于A钢;等温时间影响热轧TRIP钢的力学性能,随等温时间的延长,A、B钢的伸长率增加,等温时间超过120 min,导致碳化物析出,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B钢经热轧后在400 ℃等温25 min,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784 MPa和36%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11.
对钛微合金化TRIP钢进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分析轧制与冷却工艺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的奥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相变点分别在500~650℃和450℃左右;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所降低;随着空冷结束温度的降低,实验钢的屈服强度降低;当终轧温度和空冷结束温度分别为796℃和722℃时,实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强塑积分别为661,888MPa和25042MPa·%,其对应组织为细小的铁素体及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存在大量细小的析出物。  相似文献   

12.
滚动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磁性法、金相方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GCr15轴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探讨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对GCr15轴承钢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法测量GCr15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快捷、准确,易于实现产品生产中的在线快速检测,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对轴承运行过程中疲劳寿命的影响,必须结合应力形态、分布、运行状态及诱发马...  相似文献   

13.
The retained austenite in high speed steel oftwo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regimes wasquantitatively,determined by transmissionMssbauer spectroscopy (TMS),backscatteringX-ray geometry,Mossbauer spectroscopy (BXMS)and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The results meas-ured by these method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eachother.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of carbides in high speed steel could be measured bytransmission Mossbauer spectroscopy or Mossbau-er spectroscopy in backscattering X-ray geometryaccurately.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SCAY-1型数字式残余奥氏体测定仪测量了试样的残余奥氏体量,揭示了等温时间与残余奥氏体含量之间的关系,并且用JEM-1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残余奥氏体的形貌,发现残余奥氏体大多以层片状存在于贝氏体/贝氏体(B/B)边界或马氏体/贝氏体(M/B)边界上。  相似文献   

15.
用Formastor-FII相变仪研究了钛微合金化TRIP在不同开冷温度下的连续冷却相变,建立了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了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的相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依次经过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相区,在较宽的冷却速率范围内,均可获得贝氏体及马氏体组织,其Ms点为450℃左右;随着开冷温度的降低或冷却速率的提高,实验钢的铁素体及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抑制了铁素体及贝氏体相变;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的显微组织由铁素体+粒状贝氏体逐步转变为板条贝氏体+板条马氏体及板条马氏体组织;当冷却速率较低时,铁素体由晶内铁素体和晶界铁素体组成,晶内铁素体形核质点为复杂的氧化物及硫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