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小城镇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它是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咯,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惟一出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也面  相似文献   

2.
陈毓川委员是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李四光地质研究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 )。陈毓川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三个最基本原则。他强调公平性原则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和过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也要给予子孙后代利用资源的公平权利。他认为矿产资源中的绝大部分在人类存在的历史阶段是不可再生的,已知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如何保护、节…  相似文献   

3.
一、指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总体的安排,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设施在空间上加以落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并通过城市规划这一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手段加以落实,以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其思想基础是“人是自然一员”、人地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其行为准则是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和体现整体…  相似文献   

4.
浅析绿色设计及其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难点所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开创人类聚居学起,将人类聚居问题与生态学、环境学联结一体的思潮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推进。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成为世界普遍接受的原则。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即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从专家学者日进入世界级首脑所关心的议题,会议形成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人类自觉且全面地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时代已经到来。随…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开创人类聚居学起,将人类聚居问题与生态学、环境学联结一体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199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成为世界普遍接受的原则。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即环境与发展大会又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与室内设计:兼谈绿色室内环境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80年代中期,起始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新观念以来,已经有10多年了。在此期间,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在主席布伦特兰(Bruntland)的主持下,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93年国际建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召开了“为可持续的未来进行设计”的世界大会,从而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具有深远战略含义的观念,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1996年6月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又郑重提出:“当我们迈向21世纪的时候,我  相似文献   

7.
朱川 《规划师》1999,15(3):125-126
1992年“里约”会议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成为全球共识和指导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则、并且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和谐状态,而是一个变化过程。必须考虑资源开发、投资取向,技术发展导向以及制度变迁等因素,使现在和未来的需要达到和谐一致”。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主要体现于四个“观”,即:公平观、发展观,持续观及和谐观。  相似文献   

9.
贺勇 《新建筑》1997,(4):27-28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探讨黄土高原的绿色住区极具现实意义。从枣园村的居住环境建设入手,通过对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居住、生产等系统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最新规划理论和经验,采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绿色住区研究方法与规划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探讨黄土高原的绿色住区极具现实意义。从枣园村的居住环境建设入手,通过对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居住、生产等系统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最新规划理论和经验,采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绿色住区研究方法与规划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建筑     
一、可持续概念及其由来 最先提出“可持续”(Sutainability)概念的是挪威首相Gro Brundtland,她在1987年把可持续表述为“为后代留下充足的资源,使他们能享有同我们类似的生活质量”。1980年代后期,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则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表达为“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我国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在关于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意见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对满足后代人需要不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ECD)提出的概念)。综合国外文献,将这样一个概念引入住宅领域就是要在住宅安全寿命各个环节(建设、使用、维修、改造、拆除)掌握一个核心,三个原则: 一个核心是指保护地球环境,地球环境正在恶化,如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热带雨林减少,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对满足后代人需要不构成危害的发展”。(198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的概念)。综合国外文献,将这样理个概念引入住宅领域就是要在住宅全寿命各个环节(建设、使用、维修、改造、拆除)掌握一个核心,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建造师》2008,(4)
党的十七大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正确处理本代人与前后各代人的关系,既要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要打破"本代中心主义"的道德价值观,维护代际正义。当前我们所做的就是转变资源利用观念,完善制度,节约资源,体现代际正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勘察设计》2007,(1):65-69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16.
冯晋萍 《山西建筑》2002,28(5):138-139
“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是招标投标活动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违反这一基本原则,招标投标活动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并且招标投标法中有关招标投标的各项规定,都是为了保证这一基本原则的实施。详细阐述了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与含义,对理解与贯彻执行“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 可持续发展与智能建筑 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非木材原料人造板的优势当人们提起我国非木材原料人造板的发展由来,必要性及其前景时,首先要提到的是我国森林资源贫乏,木材短缺,非木材人造板可以节木代木以满足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无疑这是正确的。但综观世界各国,在一些木材并不短缺,森林资源并不贫乏的大国如加拿大、美国等也在研究并生产非木材原料人造板,其历史比我国早,特别是近些年来,非木材原料人造板的发展已被世界各  相似文献   

19.
千年宣言关注适当住房在2000年联合国举办的千年峰会上,各国政府首脑一致通过的千年宣言,其中将“可持续发展、适当的住房、城市化、环境保护”都视为世界发展无可争议的重点。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适当的住房”也被列为六个发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 ,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自 1 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以来 ,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理论概念和发展模式 ,已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 ,并正在许多国家付诸实施。要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必须从多处着手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其突发性、破坏性、灾害的连锁性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决定了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加强工程抗震与减灾工作 ,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地震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