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一份宝贵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依据<诗经>,并参考古文献及考古资料,从古代都城选址、测定方位、城市建筑布局等方面,剖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礼制思想、道教思想)、女娲补天传说的研究,以及对娲皇宫古建筑群的实地调查、测绘,分析出娲皇宫古建筑群在选址和建筑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宫殿和寺观的规则布局形式,按照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布局,形成了娲皇宫古建筑群选址自由和建筑布局灵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秦红岭 《华中建筑》2007,25(12):1-3
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与"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强烈.从都城规模、方位布局与分区规划到礼制建筑的形制、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等方面,无不浸透着"礼"之规制.儒家"贵和尚中"的基本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传统古民居建筑,包括湘南古民居,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文章从"天人合一"生态观的村落选址、"崇中尚和"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和体现"礼乐"秩序的"干支式"村落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哲学思想对湘南古民居村落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定海 《华中建筑》2010,28(4):114-116
该文从村落选址、布局、道路系统、建筑、植被等方面对海南石头古村落——儒豪村进行了调查研究,解析了儒豪村的传统人居环境特点:遵循"风水"选址的传统村落布局中隐含着防卫的智慧,质朴的建筑技术中透露着的生态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受桂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传统建筑群落的选址与布局以及街巷空间的布局都极具当地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7.
纪明媚 《门窗》2020,(1):45-46
道家文化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一,在建筑环境营造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在建筑文化、审美思想、建筑选址、建筑布局、空间营造、材料和色彩七个方面探讨道家文化思想对建筑环境营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北2.5km的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重要都城址。本文在实地勘测、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视角,阐述了丸都山城的地理形态、兴衰的历史脉络、围筑于"高山曲谷"选址模式、突出军事防御而弱化日常生活的功能特点,充分体现出王都和军事防御城的布局特色以及山城在砌筑方式和排水等方面独特的建造技术。丸都山城创立了高句丽山城布局的新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相似文献   

9.
李鲁黔  朴勋 《城市建筑》2023,(16):175-177
大剧院作为一种观演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扮演着多重的城市角色。研究介绍了我国大剧院建筑的起源、发展与特点,从城市角色的视角出发,基于大剧院城市角色的文化属性、标志属性和公共属性,提出文化、景观和生活三个选址布局要素,总结出大剧院与文化建筑协同布局、因借城市自然景观和融入公众生活片区的选址特点。并通过对案例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大剧院选址布局现状:比较侧重于与景观、文化要素的结合,而与公众日常生活片区的联系不够紧密。希望以此引发今后此类观演建筑在选址布局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原生态绿色民居建筑的解读,结合山下鲍村村落选址、建筑形式和建筑组合布局对现代建筑的启迪,探讨了我国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原生态"思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原生态绿色建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投资是文化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兴起的考证热,就是大学生力图通过教育投资来提升自身文化资本的博弈。于文化资本积累与转化视阈,分析大学生考证的成本与收益,是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冰雪文化是该市空间的核心文化资本之一,文章借助“资本”理论分析了冰雪文化对于城市空间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具有冰雪文化特色城市空间的营造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4.
王思颖   《中国园林》2022,38(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洛阳古代都城的选址体现出中国传统营城中自然和人文协调共生的生态智慧,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不断适应人类的发展、迁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文献和图像解译即舆图、历史地图、考古报告和遥感影像的信息叠合,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响应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结果显示:洛阳古代都城选址不仅需要考虑都城因水而兴,社会文明因水而就的原则,更需要考虑洛水泛滥的威胁;伊洛河交汇位置、洛河泥沙含量、土地肥力及气候的变化对都城选址的影响均体现了古人善于利用自然地势防御、调适气候及交通组织等的生态智慧。对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如何响应自然环境的生态智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天古都的合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更可以为未来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该文借助文化资本理论,结合哈尔滨圣·索菲亚广场改造实例,阐述了在当代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商业中心区相结合的改造应以文化的价值增长为基本出发点,强调不仅要对稀有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保护,而且还要形成和商业、旅游业等产业相结合的动态发展模式;然后探讨了促使城市文化保护与商业经济繁荣共生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贾珺 《建筑学报》2008,(1):103-106
结合文献资料,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北京私家园林的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园林是社会文化的深刻体现,北京私家园林大多属于王公权贵、文人雅士及富商豪贾所有,其社会文化内涵包括北方地域文化、京城官僚文化、传统士大夫文化和封建等级制度等四重特性。  相似文献   

18.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庆洲 《新建筑》1997,(2):43-45
论及良渚文化的寺墩古城之而已及意象的太阳崇拜内涵,认为后世的明堂,周王城制度均以之为文化渊源,在布局,意象上一脉相承。论述了太阳崇拜,天帝崇拜,北辰崇拜,太胡崇拜的融合为一,太阳崇拜通过融合的形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历代帝都宫阙,则是一曲曲太阳神的颂歌。  相似文献   

20.
谭刚毅  曹劲  廖志 《华中建筑》2002,20(5):86-90
该文首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通用式设计与古代小说的结构进行了类比,并简单分析了建筑和小说共有的形象迭用和纹理组织的手法,然后结合江西大金山寺规划与建筑设计阐述了山林寺院规划中带故事的形式、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以及寺庙的典型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