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分析当前建筑文化现象的同时,提出了当代建筑文化在民族化道路上的提升与回归,通过重构、转换、再现、变异来寻求一种新型的民族建筑文化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不定的外在因素影响着它,而且对中国古典建筑要进行再认识和研究的仍有很多重要的元素。这都需要我们去捕捉和提炼。  相似文献   

2.
风水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活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国人经过几千年来对于建筑、环境、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人居环境和建筑营建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清代恭王府的营建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选址布局、建筑经营到园林兴造三方面,探析恭王府营建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水学特征,以加深我们对传统建筑与文化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兰 《华中建筑》2006,24(1):1-4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建筑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压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伦理功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承佑 《古建园林技术》1984,(3):58-59转60转34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在古建筑做法、形制、构造诸方面都有独特的造诣和成就,是我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通过调查和学习,总结归纳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名城的几点经验。 北京地区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还应对古建筑群和园林划定保护区,控制建筑高度。同时保证古建筑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5.
梁石开 《建筑与环境》2007,1(2):101-103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文化是多元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域现象。正是由于这样,建筑文化才是五光十色的。传统建筑传承了多年的文化历史,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并不是单纯地采用某一符号、某种形制或某些传统材料,而是要将几方面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李先逵 《城市住宅》2010,(9):104-107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情知礼的精神渗透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生活之中,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文化容器,必然在各个方面强烈地体现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理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周易>>的文化思想阐解,来发现它对我们建筑历史的影响,从中发现“数”的概念和程式是如何在建筑中运用的,和易图对建筑文化环境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同时也诞生了中国建筑艺术,其独特的结构与特性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它凝结了无数工匠的心血与汗水,与现代力学和结构设计原理不谋而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古建筑不断遭到破坏,我们更应重视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使得公众提高对其价值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何山 《建筑》2004,(11):82-84
中国建筑风格的发展道路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传统形式,它自从秦砖汉瓦开始一脉相承,绵绵不绝,虽然自成特色但失之于超稳定。1934年,林徽因先生在为梁思成先生所著的《清示营造则例》写的《绪论》中说: “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后代,竟仍然保持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林先生不长的几句话,提出的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全面而深刻的评价。我们在珍视中国建筑体系的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本身一直没有走出它的中世纪。自晚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建筑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建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为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设计和制作,几千年来,不仅流行很多有名的建筑,建筑中的各种装饰配件也被保留了下来,这些民居装饰是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物上,并可以单独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总体特征概况在其中,还随着地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民居装饰从装饰的题材、部位到技艺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地区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导致的。尽  相似文献   

11.
清末至民国时期武汉出现了民居建造的高峰,这些居住建筑既有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木构架院落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影响而产生的联排里分建筑、独立式住宅和公寓等。两者构成了武汉的城市肌理,集中反映了武汉的自然条件、传统文化、经济形态和社会历史。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其建筑质量逐渐下降,数量不断萎缩,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痕迹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急剧消逝,极有可能埋没在城建脚步的灰烬中,被新式建筑所取代。本文对此时期的民居从平面布局、外观装饰、结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其建筑形式的手段,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教育诞生以来,地域建筑教学始终是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阶段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不同,地域建筑教学从单纯的形态模仿走向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继承,这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在对中国地域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下,首先分析了当前地域建筑教学在理论课程、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当前建筑教育应从强化地域建筑文化理论体系、丰富地域建筑创作设计课程、加强教师队伍传统文化培训等方面来提高地域建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leisure and architecture has too often been conceptualised unevenly. The canonical story of post-war France holds for example that politicians drafted heroic and encompassing leisure programmes that were subsequently ‘concretised’ by architects in their designs. Architecture figures in these histories as a passive portrayer of political ideas, as merely a mute accommodator of mass leisure programmes.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suggest a more active role for architecture. I will develop two hypotheses. First, within the context of post-war France the concept of ‘mass leisure’ did not correspond to a pre-given definition of functions or programmes, nor to a well-established set of practices, that had to be housed, accommodated or staged b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n the contrary, mass leisure was a newfangled category that needed to be established and defined – and this took place through intense engagement with architecture. In other words,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e had an active role in the definition of mass leisure that reached far beyond an accommodating capacity. Secondly, architecture for mass leisure often had the function of a laboratory and fulfilled a paramount role in architectural culture. Within projects for mass leisure new architectural typologies were developed, and more importantly, new architectural definitions of urbanity were tested.  相似文献   

16.
蒋德平  朱虎  孙琦琪 《中外建筑》2010,(10):115-117
在现代的城市公共绿地体系中,景观建筑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复杂,在满足使用功能为主导的前提下,在很多的细节处理方面这些特殊类型的建筑依然需要从内在充实自己,从外在完善自己。在这样一个目标下怎样让景观建筑富有地方文化特征显得尤为重要,交互空间作为现代大众或聚集或流动的场所,怎样营造特定空间的场所精神这也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更是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冲击。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已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加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已成为了社会共识。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美地融合和继承建筑文化精华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地域文化建筑的传承出发,结合当前建筑设计的创作要求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华  李静 《华中建筑》2010,28(4):182-184
中国中古时代的佛教建筑是在佛教文化体系上孕育发展的一种建筑空间。该文通过分析空间的特点、形成与发展,阐述了佛教建筑空间宗教意境的塑造方法,探讨了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是佛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深受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程超 《建筑师》2010,(3):19-24
本文对现代建筑的经典文本《走向新建筑》的概念结构进行梳理,以阐明该书作者勒柯布西耶的策略和意图。借助该书的出版,柯布西耶以机器时代的造型事件作为证据,完成对学院派古典建筑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并提出一种不同于古典建筑体系的空间概念:全景敞视主义。以这种方式,这位现代建筑的先驱者在观念上为新建筑体系的出台做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