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管理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目的的实现依靠公共管理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对公共管理的目标的认识和态度.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内涵的实现和实现程度.围绕公共管理的最高价值目标--公共利益的实现,讨论了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指出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对于公共管理伦理内涵实现的基础作用,探讨了公共管理主体为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尤其是为其最高价值目标的实现应具备的道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情"伦理渗透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人情"伦理的局限性,对公共管理活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抑制"人情伦理"对公共管理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的"破茧而出",既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反省",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客观要求,因而低碳经济内在地包含着自然界对人类的道德诉求。这种道德诉求具体体现为低碳经济对生产性消费主体、公共消费主体和生活消费主体的道德诉求。各类消费主体把低碳消费看做是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持续地满足低碳经济的道德诉求,是遏制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减缓资源能源快速枯竭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视域的道德人格教育是以主体间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它体现了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基础和一种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探究和考察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所依存的人性论依据、方法论基础及实践过程的各层面要素,倡导在对话、理解与交往的互动中重归生活世界,将片面知性教育变为一种更加完整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具有非常丰富、非常深厚的伦理意蕴,揭示、阐扬其内在的伦理意蕴,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助于提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其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创立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形象;创立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道德氛围;创立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6.
传统"升堂"模式的庭审和现代"开庭"模式的庭审,都无法解决局外人(审判者)与局内人(当事人)之间深层次对话、交往的问题。主体间(jiān)性理论,认为人与人可以完成相互理解和认识;但主体"间(jiàn)"性的存在,表明每个人都是异质的,人与人之间不能完全相互理解和认识。主体"间(jiàn)"性犹如附体魅影,参与着正义之迷的生成,主体"间(jiàn)"性的克服,需要深化司法民主。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翻译理论体系中的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首次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区分出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我国政治理论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哲学上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从而阻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进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应由主体性的视角向主体间性的视角转变,从而为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为例,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主体从来源地、年龄、使用频率三方面加以区分,将需求分为五类--功能性需求、社会性需求、情感需求、知识需求、偶发性需求.从"综合关注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1)使用者对功能性需求关注最高,对偶发性需求关注较低.(2)使用者对需求的关注度受年龄影响最大,其次是来源地和使用频率.(3)18~30岁人群较关注功能性需求和情感需求,30岁~退休的人群较关注社会性需求,18岁以下人群较关注知识需求,退休人群和周边居民较关注偶发性需求.  相似文献   

10.
浅析“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行为蕴含关丰富的伦理思想,它既表现于外在的由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组成的反映人们物质利益需求的物质层面,又表现于内在的由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构成的以经济伦理为主的观念层面。“经济人”和“道德人”是经济行为主体的两种最基本的内在规定。“经济人”活动的目标是获取利润,以追求经济效益撮大化为目标;“道德人”活动的目的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己任,两者是对立的统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互相排斥和畸形统一为特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以“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合谐统一为标志。“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完美结合,规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伦理经济。  相似文献   

11.
探讨高校治安管理与道德教育结合 ,注重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在方法与途径方面提出群体防范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弘扬正气与批判制止不道德行为相结合 ,并主动与各部门协调联系 ,创造育人工作的合力 .同时 ,指出要提高保卫部的人员的道德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12.
职业经理人道德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即伴随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类是外在的,包括经理人市场的不规范以及约束和激励机制的欠缺。根据这些原因可以采取加强经理人市场建设以及建立各种激励约束机制等办法减少经理人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作为一系列权威性的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理性分析而忽视了伦理规范问题,导致公共政策"公共性"维度的偏失。随着公共政策伦理研究的深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性的根本诉求,逐步确立了其在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但由于公共利益概念的宽泛性与不确定性,使其在界定与实现层面都步履维艰。引入社会资本的视角,尝试对看似松散的公共利益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共政策的伦理精神。同时,社会资本对公民参与的强调也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德作为对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如何的规定,其向法律的转化是实现自身功能价值的途径之一,这种转化有其内在的依据,就具体的向度而言,它既表现为通过法之创制使价值或精神形态的道德内蕴于法律之中,又表现为将规范形态的道德上升为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批评,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来,就掀起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学界对叙事伦理的过分拥护和推广夸大了其作用,虽然各方对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有一定洞见,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叙事伦理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发现问题是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管理者应对发现问题阶段予以高度重视。管理者要更好地发现问题 ,就必须敏锐地感知环境的变化 ;就必须对组织出现的问题得到快速准确的反馈 ;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组织的成员去发现问题 ;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传统的官僚体制厦其框架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无力应付现实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工业社会治理模型本质的缺陷决定了它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治理模型所替代:公共管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新公共管理运动等,其本质都在探讨一个东西: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型。但对后工业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却未予以回答或者说没有把握住要领。张康之教授所著《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未来社会治理的清晰画面。  相似文献   

18.
试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兼论道德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有学者研究认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也是一种资本,因为它能促成资本增殖。文章认为,道德因素虽然在经济运行中确能促成资本增殖,但其本身却没有这个过程实现资本式的增殖,故它只是具备了资本的某些特点,而不是一种资本实体。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属性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道德教育产品的属性,它是一种混合产品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再从外部性上来看,道德教育不仅本身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外部性,而且其外部性恰恰体现在其他外部性的纠正上,这也就是道德教育的功能,即它能够激励行为主体产生正外部性行为,抑制和纠正其负外部性行为。道德教育产品属性的界定,如何更好提供,以及功能怎样更好发挥,事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定位问题。本文尝试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