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一种利用输电线路双端电气量进行精确故障定位的测距方法,该方法采用输电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将线路故障看为正常运行状态和故障附加状态的叠加,基于等效序网,通过对称分量法求得故障附加状态下的各序故障分量,利用负序故障分量(三相对称故障采用正序故障分量)进行故障测距.在算法实现的关键环节分析了全波傅氏滤波算法.利用MAT...  相似文献   

2.
一种使用两端电气量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使用两端电流、一端电压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从原理上克服了对端系统的助增电流和过渡电阻对故障测距的影响,并对高压长线的电容充电电流进行了迭代补偿;EMTP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一种实用的高压输电线路双端电气量故障测距新算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一种新的利用输电线路的双端电气量进行故障和故障录波器的特点,不要求双端数据同步,不受线路两端简单,不需解长线方程,也不存在伪根判别问题,易于实现的故障录波器分析装置。仿真结果和现场实际测距结果表明测距的精确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系统阻抗、故障类型和过渡电阻的影响,原理简单,不需解长线方程,也不存在伪根判别问题,易于实现。用该算法编制的测距软件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的故障录波器分析装置。仿真结果和现场实际测距结果表明,算法的精度完全满足现场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种改进的双端测距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高压输电线路两端故障录波器的不同步数据,提出利用线路两侧工频相量的相位差的特点进行测距。该方法不受负荷电流与过渡电阻的影响,不需要进行故障选相和判别真伪根。EMTP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精确双端故障测距新算法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提出一种利用线路双端故障数据进行精确故障定位的新算法。新算法利用了故障后线路两端的电压电流相量,考虑了双端采样数据的非同步问题,通过采用分布参数模型,精确考虑了分布电容对测距算法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测距算法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一种实用的新型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双端测距精确算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提出一种新型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精确算法。该算法基于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根据故障时沿线电压的分布规律,使用搜索迭代的方法计算出故障点的位置,不要求双端的数据同步,能消除过渡电阻的影响,且无需解长线方程,也不存在伪根的判别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EMTP仿真结果显示即使在较低的采样频率下该算法仍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8.
一种使用两端电气量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高压输电线路两端电气量进行故障测距的新算法。  相似文献   

9.
输电线路快速准确的故障定位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电力系统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单端故障测距算法易受过渡电阻及对侧助增电流影响,而双端故障测距算法一般基于频域的相量计算。提出一种基于模式理论和双端同步采样的时域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所需传送数据量少,并且不受过渡电阻、运行方式、故障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可以将其推广到同杆并架双回线。EMTP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有较高精度,测距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0.
石华军  赵舫 《浙江电力》1998,17(6):1-3,17
利用高压输电线路两端故障录波器的不同步数据,提出利用线路两侧工频相量相位差的特点进行测距;该方法不受负荷电流与过渡电阻的影响,不需要进行故障选相和判别真伪根,EMTP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GPS的双端故障定位新算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近年来双端电气量故障定位算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但是,线路参数和长度的变化对于故障定位精度的影响却迟迟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把因线路参数和线路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误差动态地加以修正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作者根据线路参数和线路长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修正方法.通过仿真比较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长度和参数变化所引起的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参数识别的单端电气量频域法故障测距原理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在分析故障网络方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频域法测距原理。该方法将对端系统电阻、电感、故障点过渡电阻和故障距离作为待识别参数,利用故障暂态电流电压丰富的频谱信息,结合故障暂态及稳态响应中测量点电流电压频域网络方程,采用参数识别的方法求解故障距离及对端系统参数,从原理上克服了传统单端测距方法受系统阻抗影响的缺点,方法简单可靠,此外,文中给出了一种从离散采样数据值中提取频谱的方法,EMTP仿真表明文中方法具有较高的测距精度,可方便地推广到线路为R-L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的情况。随着光互感器的成熟和应用,该方法有望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布参数的同杆双回线单线故障准确测距原理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18  
针对同杆双回线线间联系紧密,不能忽略线间分布电容对测距结果的影响,该文在同杆双回线分布参数模型下,利用相序交换后双回线反向网络图中不存在系统参数的优势,提出了一种使用单端工频电气量进行故障测距的算法,该算法从原理上解决了系统阻抗及过渡电阻对测距的影响,克服了目前同杆双回线不能精确定位的问题。该算法理论分析简单,迭代求解测距方程不存在伪根问题,ATP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14.
输电线路单端行波故障测距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28  
覃剑 《电网技术》2005,29(15):65-70
分析了影响单端行波测距法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母线端接线、接地电阻、T型线路结构、故障位置等,指出行波的极性和幅值是行波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提出了考虑电流行波极性和电压行波极性的综合行波极性判别法,该方法较容易识别线路内的折反射行波和线路外的其它线路折反射行波,与仅利用电流或电压行波的方法相比,判别的可靠性有很大提高.同时指出对单端行波测距而言,一些线路结构和故障情况下无法进行单端行波测距,单端行波测距法还存在测距死区问题.用单端法进行测距需要结合阻抗法进行联合单端测距,在单端行波法失效的情况下以阻抗法的测距结果作为补充,才能弥补单端行波法和单端阻抗法的不足,实现精确故障定位.  相似文献   

15.
新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故障点将产生向变电站母线运动的行波,采集,记录在母线处测量到的故障电流行波波形,使用匹配滤波器法和小波变换法进行了分析计算,可实现输电线路精确故障测距。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重构的电力电缆故障测距方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熊小伏  林金洪 《电网技术》2003,27(6):36-38,70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重构的电力电缆故障测距方法。该方法利用脉冲电源作用下故障相与健全相的电流差作为测量信号,利用小波变换对其作多尺度分解,然后对信号在高频下进行单支重构。与传统的行波测距方法相比,该方法不受电缆分支接头或其他阻抗不匹配点反射被的干扰,不受故障类型的影响,在近区也不存在无法识别反射波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波速不确定性对测距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高压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的行波波速确定方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黄雄  王志华  尹项根  张哲 《电网技术》2004,28(19):34-37
行波故障测距系统中的行波波速测量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波测距的精度,文章在对影响行波波速测量准确性的因素、行波波速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及现有行波波速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线路区外故障时利用取端行波测距系统本身测量行波波速,实现了行波波速的在线测量和调整.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均表明,该方法实现简单,对提高行波故障测距精度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线路参数估计的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新算法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梁军  麻常辉  贠志皓 《电网技术》2004,28(4):60-63,68
在现有的故障测距算法中,输电线路参数都是作为已知恒量参与运算,其准确性是影响测距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线路参数估计的故障测距最小二乘算法,该算法无需已知准确的线路阻抗参数,无需增加硬件装置,利用现场双端故障录波装置提供的数据,在线估计出线路参数,同时计算出故障距离,从原理上克服了现场实际因素造成的线路参数不准确或变化对测距结果精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19.
小波方法在超高压输电线行波故障测距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28  
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将产生向变电站母线运动的行波,因此可以在母线处采集并记录故障电流行波,利用小波变换快速算法即可实现输电线路的精确故障测距。但由于输电线路故障电流信号中具有很强的突变信息,因此须用小波变换对实变信号进行奇异性检测,从而将奇异信号发生的时刻转换为故障距离。文章通过EMTP仿真计算及对结果的详尽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传播来计算故障距离的新方法。仿真试验表明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