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邻里关系最恰当的描述。邻里关系作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传统住宅相比,现代住宅在卫生设备和建筑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是旧建筑无法比拟的。然而,随着客厅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交往空间也逐渐缩小。邻里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取代了传统居住社区中互助、和谐、温馨的邻里关系。现代居住区的邻里之间虽然相距很近,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导致邻里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邻里之间沟通不畅,使得邻里之间的感情淡漠,会对居住区的环境和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城市居民的邻里交往问题出发,指出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应适应居民交往活动的需要,并通过对江南城市传统居住区空间环境分析研究,探讨了现代居住区中和谐的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是居民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不可缺少的基本场所。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对于创造宜居住区的意义重大。通过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邻里交往空间的探讨分析,希望对"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居住区是亚洲许多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模式,但普遍存在诸多社会与环境问题。社区绿道在高密度城 市居住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居民与开放空间、基础设施 相连接,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在缓解社会与环境问 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辨析高密度居住区背景下社区绿道 的内涵和特点,总结社区绿道在提升邻里聚居环境、完善绿色 基础设施、激活社区文化空间等方面的作用;其次,以上海市 甘泉社区绿道为例,探讨城市高密度居住区中的社区绿道实 践;最后,总结思考未来城市高密度居住区社区绿道建设的实 践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步进入以市场化供给为主的阶段,从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到提供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居住区街道空间形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一方面应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环上海世纪公园居住区道路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比较空间形态的差异;另一方面从街道生活入手,结合居住区规划设计形态,总结居住区规划中空间结构和出行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塑造可以有效整合居民各项活动的宜居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茶馆在其时代背景下具备生活服务、邻里社交、休闲娱乐等定位功能,将其与现代社区及社区养老模式相结合,解决现存社区问题,补充现代社区中缺失的邻里互动、社区情感、交往空间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7.
正社区邻里交流空间可提供邻里交流平台、激发社区活力,凝结生命共同体,组成多层次的共享空间,更是将社会交往关系和邻里情感关系维系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在社区环境中,邻里交流是社区居民发生社交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型到新式的、平等的、单纯的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邻里交流空间则成为邻里关系从陌生到熟络再到相互认知的纽带。然而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从以往低矮民居到高层建筑过渡后,邻里关系生疏、漠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一些高层住宅社区,只有道路、没有交流空间的设计,使传统邻里关系的"远亲不如近邻"发展到邻里间"形同陌路",邻里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与人情味。然而在当前,人们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需求,更需要精神上的交流,如果居住社  相似文献   

8.
保障性居住社区不仅需要满足居住功能,更具有政策属性,应体现社会公平、生态和谐、低碳集约等新的城市文明.既有的保障性居住社区多具有功能单一、服务设施难以配置、环境品质难以保证、社区氛围难以塑造的通病,迫切需要规划在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分析街道在居住区空间营造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挖掘街道的景观价值、功能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将城市街道系统延伸到居住区内部,并依托街道营造富有魅力的居住社区空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路网设计、功能重组、指标分配、尺度把握的方法,将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街道布局,形成连续的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型居住社区.同时,应强调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倡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土地的紧缺,高层居住区成为当今居住区的主流。住房商品化带来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自由选择,居民异质性增强,邻里交往淡化。面对高层居住区淡薄的邻里关系,提出了"半网络"规划模式,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层面探讨利于邻里交往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居住区中居住者对领域性空间的需求,论述了现代居住环境建设中的邻里院落给人们提供的室外小居住环境,能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并简要叙述了进行邻里院落设计中的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居住区社会空间内涵的缺失。提出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而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最后基于居住社区建设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能力培养给予意见。园林设计是住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居住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绍兴台门地域性居住空间为例,通过对绍兴台门空间特点与生活模式的对位分析,思考台门传统街区的运作机理,提出了"同构生长"的传统居住空间继承思路。以街道—门域—内院为构架,探求将绍兴台门传统街区的社区优势注入新建都市居住区,创造全新社区空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场所,也是城市运营的最基本单元空间,为探究传统院落空间在现代居住设计中的延续表达手法。文章以合肥市北岗花园为例,以传统院落空间为视角,探究院落空间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表达形式,并提出以下设计要点:(1)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2)创造多元、舒适的院落空间形态;(3)重点营造凸显"意境"的院落景观空间;(4)打造层次分明的院落空间。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义的"真主法律"控制了传统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律法与行为之间的基本关系,也使得传统阿拉伯伊斯兰城市建成环境受宗教影响强烈。"真主法律"主要以社会公平、社区团结及私密性三个原则,对城市、居住区、邻里和建筑四个层面物质元素的形态特征进行控制,使传统阿拉伯伊斯兰城市形成了空间形态特征鲜明的城市形态,显示了宗教习俗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区的室内居住质量有了大的提高,然而居民之间的交往则呈现衰退的趋势,居民之间缺乏交流,邻里之间没有往来,彼此形同陌路。本文认为,要从交往行为本身入手,从交往主体、交往环境、促成交往的事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为社区户外空间邻里交往问题的解决找到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扈炜  戴涛 《四川建筑》2000,20(Z1):161-164
"中海名城"是中国海外集团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开发的首个大型居住小区项目,根据该项目的市场定位和区域条件,拟开发成大型的都市休闲居住社区,将"现代欧风社区,天府文化生活"作为项目开发的主体立意,潜心塑造中西合璧的居住氛围的社区文化,将现代欧风居住设计与成都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充分体现西方建筑文化与传统巴蜀文化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寒地村镇住区空间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严寒地区的特点 ,对村镇住区空间的特色进行探讨 ,并提出形成结合自然环境的寒地村镇聚落形态 ,建构充满人情味的寒地村镇居住邻里空间及塑造寒地村镇居住建筑群体景观等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邻里概念的解释、对赫伯特甘斯的居民调查进行描述和分析,并以江苏高塍镇住宅区规划中“交往单元”的设计为例,阐述在现代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应增强邻里意识,创造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9.
胡剑锋  刘畅  曹弈璘 《风景园林》2018,25(2):116-122
现代城市高密度社区中出现了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区公园的营造是缓解现代都市病,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现代城市社区环境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关注点,从亲子活动与运动健身活动这2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环境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特征及设计策略;通过重庆市南岸区金辉社区儿童公园、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重点探讨了各年龄段人的行为特征、邻里交往的互动关系、多元集合式的邻里交往空间、邻里空间的归属感等。通过社区公园的营建,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也是满足社区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区空间的内核在于使用者如何轻松地回归到邻里的交往氛围中。本研究倡导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应向积极的邻里交往方向发展转变,并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一定有效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珠三角小城镇居住空间的现状问题,并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等社区营建方法,提出居住空间重组策略,主要分为居住空间组织重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混合社区营造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居住空间组织上,提出"社区-住区-邻里单元"的居住空间重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提出"村改居"为基础的空间管理模式;在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混合社区营造方面,以社区融合为导向,针对阶层分化提出不同阶层住区的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