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80年代左右即实现了手性色谱柱的商业化.手性固膜研究虽然也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至今还无手性固膜的商品出售,手性固膜的工业化生产也远还未实现.叙述了目前手性固膜研究的现状,从手性色谱分离科学的角度,对目前手性固膜研究的瓶颈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开展手性固膜研究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2.
固膜手性拆分机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单一对映体手性药物的制备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之一,手性拆分作为获得单一对映体的有效途径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外消旋药物的拆分和“消旋药物的转变”过程中.此外,固膜分离已成为手性拆分方法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文章从固膜拆分手性药物的机理出发。对其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固膜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3.
4.
色谱成为对映体拆分的重要工具。近几年各种手性源的积极研发使色谱在对映体分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高效。因此,对色谱在对映体拆分的机制,分离模式及近几年新型手性源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色谱成为对映体拆分的重要工具。近几年各种手性源的积极研发使色谱在对映体分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高效。因此,对色谱在对映体拆分的机制,分离模式及近几年新型手性源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手性膜分离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性分离技术,具有高效、简便、低能耗、可连续操作等特点,在手性分离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手性聚合物材料选择性差、渗透通量低、稳定性差,且难以打破选择性与渗透通量之间的制约关系。这是膜拆分性能无法大幅提高的症结所在,导致膜分离领域长时间处于发展的瓶颈期。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手性位点更加丰富、稳定性更强、能够提供更多分子通道的新型材料。重点介绍了近5年来基于碳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共价有机框架(COF)、改良手性聚合物和一些其他无机材料的新型手性固体膜的合成和应用,并对这些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以期推动固体膜手性分离技术的进步。另外,还对膜分离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特别讨论了新材料在手性膜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改善膜拆分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手性化合物在医药、材料等领域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为了满足各界对光学纯手性化合物的需求,各种合成方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化学酶和多酶参与的催化循环因其对环境友好、选择性高、条件温和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合成光学纯化合物的循环网络的最新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其中包括三种方法.(1)动态动力学拆分法(DKR):大部分研究工作集中在对仲醇的拆分,特别是芳香类仲醇,而发展适用于胺化合物的DKR的催化体系仍然是科研工作者们的重要任务.(2)少量对映体回收方法(MER):手性合成领域的一种新的反应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手性氰醇酯类化合物、环状手性胺化合物的合成.(3)环消旋法(CyD):是合成手性胺的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首先以外消旋文斯内酰胺为底物转化为外消旋N-羟甲基文斯内酰胺(N-羟甲基-2-氮杂双环[2.2.1]庚-5-烯-3-酮),然后在有机相中利用脂肪酶催化拆分N-羟甲基文斯内酰胺,得到(1S,4R)-N-羟甲基文斯内酰胺,最后转化为(1S,4R)-2-氮杂双环[2.2.1]庚-5-烯-3-酮,即(1S,4R)-文斯内酰胺(Scheme1-3)。目的是提高脂肪酶的活性与立体选择性,缩短反应时间,获得高旋光纯的文斯内酰胺。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为支撑体,制备了S-布洛芬分子印迹膜,并对膜的选择结合性及手性拆分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布洛芬分子印迹复合膜对S-布洛芬具有较好的选择结合性,在膜上的结合量达到22.8μmol/g。膜的错流过滤实验表明,S-布洛芬透过膜的速率大于R-布洛芬,分离因子为1.17,这将有利于外消旋布洛芬的分离。扫描电镜(SME)也同样表明,在膜的表面涂上了一薄层印记膜。 相似文献
10.
11.
以L-色氨酸为印迹分子,S-2-巯基丙酸为手性功能单体,分别制备了25个L-色氨酸分子印迹复合膜(MICM1~25)及相应的非印迹复合膜(NICM1~25)。采用扫描电镜(SEM)表征最优印迹复合膜(MICM5)及相应的非印迹复合膜(NICM5)的外观形态,通过等温吸附模型对印迹复合膜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价,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分析MICM5对外消旋体DL-色氨酸的手性拆分能力。结果表明:以聚四氟乙烯膜为支撑膜,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8∶90,甲醇∶水(1∶1,体积比)为致孔剂可制备出较优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其对外消旋体DL-色氨酸有较好的手性拆分能力,拆分因子达到2.41。相对于常用功能单体制备的L-色氨酸分子印迹复合膜,采用S-2-巯基丙酸为手性功能单体制备的L-色氨酸分子印迹复合膜具有更高的亲和性和更好的手性拆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介绍了用膜分离技术处理药厂四环素,林可霉废水和含油率水的结果,膜材料不同废水对膜污染也不同。;对含油废水,取偏氟乙烯膜受污染最轻,醋酸纤维素膜次之,以聚砚为材料的膜受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3.
膜法提取甘露醇过程中膜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海藻工业膜集成技术提取甘露醇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膜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的研究结果和长期运行的措施、经验.研究和运行结果表明,膜法提取甘露醇过程,极易发生微生物污染,且发展迅猛,危害严重.影响微生物污染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主要因素是料液水温、含盐浓度、系统设计和运行状况;与常规膜法水处理过程不同,控制发生微生物污染,除了监控进料液SDI指标外,还要求控制进料液内菌群总数小于或等于2000cfv/mL;需重视清洗和杀菌消毒系统设计,确保清洗、杀菌剂能充满一切管阀、部件空间并清洗到每一个部分;选用尽量简短的工艺流程和抗污染膜组件;采用经济、有效、安全的杀菌剂并按规范程序进行消毒,只要严格按上述措施操作就可控制其微生物污染,保障系统稳妥运行. 相似文献
14.
以聚乙烯醇为基材,加入β环糊精作为手性选择剂,加入聚丙烯酸促进离子传递,制得具有手性选择性的阳离子交换膜.通过电渗析过程分离DL-苯甘氨酸.改变原料中D-苯甘氨酸与L-苯甘氨酸的比例,一级电渗析实验结果表明均为D-苯甘氨酸优先通过手性阳膜,分离系数1.05,且基本不随原料组成变化.二级电渗析可以把过程的分离系数提高到1.10左右. 相似文献
15.
膜蒸馏海水淡化过程研究:三种膜蒸馏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疏水微孔膜,以质量分数3.5%NaCl水溶液为模拟海水测试液,进行膜蒸馏脱盐实验.比较了真空(VMD)、气扫式(SGMD)和直接接触膜蒸馏(DCMD)过程的脱盐性能,考察了料液温度、流速、浓度以及冷侧冷凝条件等操作条件对过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MD过程的产水通量最高,达到21.8 L/(m2·h);DCMD次之,SGMD最小.三种MD过程的渗透通量均随料液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料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SG-MD和VMD过程通量分别随冷侧气体流速和真空度增加而提高,而DCMD过程通量则几乎不随冷却水流速变化而改变.SGMD、DCMD和VMD过程的脱盐率分别为99.97%、99.98%和99.99%,几乎不随操作条件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膜分离技术在抗生素提炼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膜分离过程是一种选择性高,操作简单,能耗低的纯物理分离技术,已在各工业领域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对膜分离技术在抗生素提炼领域的技术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