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父亲     
父亲从小生活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可我母亲并不争光,连续生了三胎女娃。父亲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结婚十几年,连个传宗接代的人也没有,心里着急啊! 父亲40岁那年,我出世了。我出世那一天,父亲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一改常态对母亲百般恩爱。父亲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一棵普通的榆树,却长在了我的心里。时间回溯到1975年,那是我父亲遭遇矿难离世的第九个年头,我和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矿上。由于父亲去世时我尚年幼,没有印象。而母亲当时受的打击太大,恍恍惚惚已无从确认,只好求助老乡,费尽周折才找到父亲的坟。父亲单位的人在父亲的坟前立了一块木制的墓碑,可是很快就不见了。我和母亲要离开矿上,在给父亲上坟时,母亲瞅着父亲坟边的小榆树说:"记住这棵榆树,旁边就是你爹的坟!"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心     
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母亲的生日。 那年,我已长成十几岁的大小子。父亲从50里外的煤矿赶了回家,母亲炒了几道小菜又包了一锅肉馅水饺,我以为是别的什么庆典。 煮好的水饺盛在每人一份的  相似文献   

4.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家里仍然很穷。当时,父亲在淮北煤矿工作,母亲独自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在阜阳老家生活,即使农忙时节,父亲也很少回来。农闲时村里也安排上河工、打坝子等,母亲和村里的男劳力干一样的力气活。这样的生活,造就了母亲坚强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家里仍然很穷。当时,父亲在淮北煤矿工作,母亲独自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在阜阳老家生活,即使农忙时节,父亲也很少回来。农闲时村里也安排上河工、打坝子等,母亲和村里的男劳力干一样的力气活。这样的生活,造就了母亲坚强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孤儿。我很不幸,也很幸运。当我提笔要倾诉感情时,泪水早已打湿了衣襟。我真心感激那些给我温暖,给我疼爱,给我生活勇气的人们。我真想跪在地上,朝着家乡的蓝天白云说:“谢谢、谢谢……” 在我四岁和六岁时,母亲、父亲先后去世。我跪在父母坟前,不  相似文献   

7.
母亲     
刘红 《当代矿工》2000,(9):47-47
母亲去世已有三年多了,可怀念母亲的强烈情感却无时无刻不在环绕着我。5月14日母亲节那天,我从睡梦中哭醒了。 在陪母亲住院的日子里,忘不了,母亲那一遍遍地念叨:“唉,人上了岁数就是不中用了,拖累得你连班儿也上不了了。”忘不了,母亲逢人就夸:“我这闺女就是孝顺,不忍心她快70岁的父亲  相似文献   

8.
殷殷继父情     
继父老了,时常咳嗽,孤身一人守在家乡的老屋子里。 我兄妹三人是继父既当爹又当娘地把我们拉扯大的。如今,我在矿山,老实巴交的弟弟一时糊涂犯了法进了铁窗,妹妹已远嫁他乡。 记得母亲因病去世时,我才七岁,弟弟四岁,妹妹还在摇篮里。邻里乡亲为着我们三个可怜的孩子,都流下了泪。当时我哭得最伤心,因为我是随母亲改嫁过来的。  相似文献   

9.
母爱似海     
何永进 《当代矿工》2011,(10):34-34
母亲今年67岁,从高大魁梧的身材上依然可以看出她当年的英姿。 母亲18岁时与父亲结婚,结婚后两人就分居两地,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矿山做工,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面。父亲家中有父母、弟妹等十几口人,他每月把做工挣的钱汇回家中交给爷爷,从没有经过母亲的手,全家人就依靠这点钱买油盐酱醋,  相似文献   

10.
我的母亲很能干,15岁那年虚报了3岁支边去了新疆。母亲虽然能干,但因家庭出身不好,入党与提干都与她无缘。父亲比较幸运,到兵团干了不到一年,就因根红苗正,又能吃苦,便入了党,当上了机车组长,以后又被提升为机务排长、连长。可能父亲的水平也只够当个连级干部,往后三十多年再没升级。生在大户人家的母亲规矩很多,而穷苦人家出生的父亲却什么礼数都没有,因此他们之间总是不协调,母亲经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脾气。只有到了节日,脾气不好的母亲才变得非常有耐心,性格温和的爸爸就显得更加慈爱。所以,儿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过节,让我最难忘的…  相似文献   

11.
父母的爱情     
长这么大,从没听见过父亲对母亲说"我爱你"。母亲也是如此。可以说,他们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鸿雁传书的相思、没有双手送出玫瑰时的激越与感动。但是,我知道他们有爱,细腻芬芳的爱情,历久弥香地缭绕在他们之间,在他们心灵的最深处。  相似文献   

12.
母亲     
何永兴 《当代矿工》2012,(11):34-34
母亲老了,头发有些白了。走路总是慢腾腾的年轻时的母亲,一头秀发,能干利索,一直在老家三台务农,同时担负着培养教育我们三兄弟的重任。一年四季,当矿工的父亲总是在农忙时才回家,这样年复一年,母亲的人生轨迹,注定由劳累和操心画就。我不知道,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母亲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种艰难。  相似文献   

13.
正上宽下窄的脸庞,一双炯亮的眼睛闪着慈祥的目光,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父亲。平日里,父亲爱穿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上衣的小兜里总喜欢插一支亮闪闪的钢笔,显得格外精神。但好景不长,在我六岁那年,父亲因一次煤矿井下事故离开了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这个平日里充满欢声笑语的家。说起父亲,还得从我记事开始说起。那时,父亲一个人在外工作,我和姐姐、哥哥、母亲一起住  相似文献   

14.
刘天燕 《当代矿工》2000,(10):60-60
母亲走了。 母亲离家出走的消息,我是全家人中最后一位得知的,因为连父亲都是实在猜不到母亲可能去的地方后,才托二妹把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坏消息告诉我的。 母亲怎么会走呢?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个伤员,父亲在帮别人建房时被砸伤,鉴定为“肠搓伤”,大弟在上班途中被摔断了腿,正待手术,母亲是全家的支柱,她一走,一切就乱了套:饭没人做,没人送,家不像家。 母亲走了,全家人四处打听,仍没有一丝儿消息。 父亲悲观而又十分肯定地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情书     
我八岁那年,父亲远离故土,离别妻儿到离家千里之外的矿山去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两次。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二年级,母亲便鼓励我,让我试着给父亲写信。记得母亲让我写的第一封信只有短短十七个字:他爹,你好吗?我和永儿在家都好,你别挂念。 第二天上午,邮递员路过村口,母亲把信交给他捎走了。从信寄出的第一天起,我常常发现母亲掰着手指计算日期……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母亲当年掰指头,是在掰一种期盼,更是掰一种思念呀!  相似文献   

16.
父亲     
父亲59岁那年,因脑血栓导致偏瘫,已经七年多了。现完全瘫痪在床,吃喝拉都要倚靠我那已60多岁的母亲。 每次看到枯瘦如柴,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的父亲,我的心里都很难受……  相似文献   

17.
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墙上的时钟敲了7下,62岁的母亲和5岁的儿子还没有到家。妻子坐不住了,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埋怨道:“下那么大的雪,天寒路滑的,怎么不等路好走了再回来呢?”妻子话还没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一旁的父亲轻轻冒出一句:“车在路上不会出什么事吧?”我心里“咯噔“一下,对父亲和妻子说:“你们不要着急,我到车站去打听一下。”我裹紧大衣,拿着手电筒,刚走出门,就看见不远的路灯下一高一矮的两个“雪人”朝我走来,我定晴一看,是母亲和儿子。“回来了!回来了!”我兴奋地叫道。  相似文献   

18.
母亲和月亮     
母亲常说:“我与你爸是半路夫妻。” 儿时不太谙事的我怎么也体会不到母亲说此话时的那种孤独、凄婉的心情。即或如今她已与父亲朝夕相伴,仍在月圆的日子叨唠这句话,父亲也绝不反对,总挂着歉意,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19.
听雨     
转眼间,在煤矿工作已经快半年时间了,新年过后,我回了一趟老家周至县,看望年迈的老父亲。父亲命苦,在我12岁的时候,母亲就因车祸离开了我们,父亲当爹又当妈地拉扯我长大成人,并且一直未续妻室。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当时已经退休的父亲为了供我读完大学,没日没夜地做些小本生意赚钱,辛苦至极。所以,孝敬父亲是我最大的心愿,在回去的路上,我已经为父亲拟订了一整套出游计划,让他老人家好好散散心。回到家向父亲说明后,父亲并不赞同我的计划,无奈于我的执著,还是同意了,其实父亲是不想我为他花费太多的钱。翌日清晨,我们坐火车来到了西…  相似文献   

20.
正下了班,和母亲、妹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躺在沙发上,妹妹和母亲坐在餐桌前吃水果。妹妹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苹果,叫我起来吃葡萄。起身,柔和的灯光下,我看见了背着身的母亲满头的白发,心里突然一阵难过。水果,不是七十多岁的母样天天都能吃上的。父亲太节俭,根本不会享受人生,母亲又没有工作。母亲的心里只有父亲,父亲的心里只有日子。给母亲的钱,她省吃俭用留给了孙子,所以我们姐妹几个只能在她来的时候,多买点东西让她享受现成的。妹妹顺手递来几颗剥干净的葡萄,亮盈盈的,含到嘴里,酸甜酸甜的。不经意间,我看见了灯下母亲挤满皱纹的脸,没有表情。母亲老了,耳朵也不太好使,有时还自言自语,不是念叨远在云南上大学的孙子,就是惦记刚刚怀孕的外孙女。看着她恍惚的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突然穿越时空,二十年前那段绝对空白的记忆,刹那间复活了。也是母亲,也是葡萄,也是酸酸的记忆,也是那种描述不透的表情,不同的是,那时吃的是剩下的葡萄,是母亲没有卖完的。母亲不是生意人,也从来都没有做过生意,但那一次,母亲一天赚了六块钱,高兴得赶紧回家,把剩下的葡萄分给了我和贪吃的妹妹。那一年,是我外出上学第一年的暑假。那时,母亲五十岁出头。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她,为了多挣几个钱给我凑学费,大清早起来去人家的葡萄园摘葡萄,然后背到街上去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