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炜  王聪  何安然 《电源学报》2011,9(1):85-90
文中阐述了一种新颖的并联变换器均流技术.与传统策略相比,该技术不对检测电流进行判定和处理,而是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并联各相之间的有效占空比失配和阻抗失配进行分析和补偿,从而实现精确的均流.这种新型均流技术从电路自身结构和特性出发,避免了因电流传感器精度不足等其它外界各种非理想因素对均流性能的影响.最后采用DSP数字实验平...  相似文献   

2.
BUCK变换器中功率场效应晶体管并联均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BUCK变换器中功率场效应晶体管并联运行时导致各管电流分配不均匀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一种新颖的并联变换器均流技术.与传统策略相比,该技术不对检测电流进行判定和处理,而是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并联各相之间的有效占空比失配和阻抗失配进行分析和补偿,从而实现精确的均流.这种新型均流技术从电路自身结构和特性出发,避免了因电流传感器精度不足等其他外界各种非理想因素对均流性能的影响.最后采用DSP数字实验平台对...  相似文献   

4.
《高电压技术》2021,47(3):894-902
针对三相交错并联双向直流变换器均流策略中,控制环路多、电流检测电路设计复杂的缺点,基于传统单闭环电压型控制方法,提出一种无电流传感器均流控制策略。以变换器降压模式为例,根据戴维宁定理建立其等效电阻电路模型,通过分析相间电流与等效电阻、有效占空比的关系,明确了相间电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阻抗失配。为了消除其引起的电流不均衡,以任意一相为基准,推导出其余两相应补偿的占空比?D。同时给出了无电流传感器均流控制系统控制环路的设计方法,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控制器离散化处理,并对开关节点处占空比失配进行了补偿,避免因电流传感器精度低和设计不足对变换器的影响。仿真和在25 kW样机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失配与不同负载下,均流性能表现良好,稳压精度高,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符赞宣  瞿文龙 《电源学报》2003,1(2):351-355
本文提出了一种DC-DC变换器的无均流线均流控制方法,利用变换器输出端上传递的交流信号来实现均流控制,这种方法具有其它均流控制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非常适合于大量模块并联时的均流控制。本文对采用这种均流控制的并联电源系统进行了介绍,对均流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对采用模拟电路对这种均流控制方法的实现做了详细的分析。对采用三个模块的并联系统通过仿真与实验来验证这种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DC/DC变换器无均流线均流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变换器输出端传递的交流信号来实现均流控制具有其它均流控制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非常适用于大量模块并联时的均流控制。对采用这种均流控制的并联电源系统进行了介绍,并对均流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验证这种控制方法,对采用3个模块的并联系统进行了仿真试验。  相似文献   

7.
直流变换器并联系统动态均流的非线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微分几何理论,该文针对并联直流变换器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非线性动态均流控制策略。文章首先利用开关脉冲分段函数建立了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两输入两输出仿射非线性模型,推导出对应的非线性坐标变换矩阵和非线性状态反馈规律表达式,得到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模型。接着文章利用二次型最优控制对线性化模型进行动态均流控制设计,得到精确线性化的状态反馈规律,建立了一种基于微分几何理论的非线性均流控制策略。研究表明,两相并联直流变换器通过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得到的非线性均流控制策略,比现有PID均流控制有更好的动态均流特性,同时具有较好的动态和稳态品质。  相似文献   

8.
章涛  阮新波 《电源世界》2007,(11):33-35,70
本文以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全桥变换器为例.分析了该变换器输入分压电容不均压和输出不均流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具有三个闭环的交错控制策略,均压环的输出分刖校正两个电流内环的给定值.使输入电压高的模块输出电流变大,输入电压低的模块输出电流变小.从而实现该变换器输入分压电容的均分和输出的均流.而且.交错控制下的电流纹波抵消效应使输出滤波电容得到减小,文中最后给出了仿真和实验结果.以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多路输出DC/DC变换器的并联均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多路输出DC/DC变换器实现并联的方案,它具有输出均流功能和1+1冗余。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尚进  庞权 《电力电子技术》2019,53(4):55-58,72
针对100 V母线电压的电池-母线电源系统中电池放电稳压电路进行了设计,在对电池放电稳压电路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选用Weinberg电路作为基本拓扑。为了满足电池放电稳压电路宽输入、高稳定性、良好的动态响应和大功率应用的需求,此处提出了带单零点单极点补偿网络的三角波控制和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控制的双环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通过波特图证明了控制回路及均流环的稳定性;最后给出了3 kW样机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已有电源模块均流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Buck型DC-DC转换器的并联供电方案.采用电流模PWM控制器EUP8207为主控芯片,通过电压反馈放大器输出端并联,消除了电压环路失调电压的影响;通过在电流采样路径增加可调电阻的方法,消除了电流环路失调跨导的影响.另外,为提高电源转换效率,采用了导通电阻等于15 mΩ的P型MOSFET Si4401和低压降的肖特基二极管SSC53L作为功率器件,以及10 mΩ的电感电流采样电阻.本设计方案具有均流比例可调、转换效率高、应用电路简洁、低成本等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12.
电流跟踪数字控制的Buck DC-DC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Buck DC-DC变换器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电流跟踪数字控制方法,根据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的采样信息,计算出所需要的输出电流,并将电感电流控制在该输出电流的一个滞环宽度之内。详细分析了负载突变和启动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动态响应,给出了参数选择和设计考虑。以一个电流跟踪控制的Buck DC-DC变换器为例说明了所提出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了电流跟踪控制的可行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的直流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换器能降低开关管的开关应力,适用于高输入电压、大功率的直流变换场合。为了保证该变换器的可靠工作,必须确保其输入分压电容均压和输出电流均流。文中首先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换器的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之间的关系,指出输出均流控制不能保证输入均压,而输入均压控制可以确保输出均流;然后提出一种新的输入均压的控制方法,在保证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的同时,该方法可以实现输入电压的均压控制与输出电压的调节相解耦,有利于分别独立设计各个输入电容电压和输出电压的闭环控制,同时交错控制下的电流纹波抵消效应使输出滤波电容得到了减小;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一个简单的RC网络检测电流的方法,并在这种新的电流检测方法基础上实现并联电源的均流。  相似文献   

15.
考察DC-DC变换器驱动恒流负载时的能控性。用恒值电流沉表示恒流负载,则变换器可表示为双输入切换线性系统。①应用切换线性系统的判据,直接分析其能控性;②构建具有相同能控集的单输入切换系统,通过研究单输入系统间接地分析其能控性。证明了带恒流负载的DC-DC变换器在连续或断续导通模式下都是能控的,且可以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实现。Boost型LED驱动电路的实验结果显示,当电源/负载阶跃扰动时,LED电流和输出电压都可以被控制在设计值。从而验证了能控性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6.
由于均流环的使用,变换器并联存在着稳定性问题,同时也给典型的变换器混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带来困难.文中通过推导和化简工作,提出了含均流环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输出阻抗的获取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并联系统中各变换器使用特定的均流通讯线连接方式单独运行时的输出阻抗,并使用文中推导所得的公式得到各变换器在并联运行时的输出阻抗及...  相似文献   

17.
由于均流环的使用,变换器并联存在着稳定性问题,同时也给典型的变换器混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带来困难。通过推导和化简工作,提出了含均流环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输出阻抗的获取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并联系统中各变换器使用特定的均流通讯线连接方式单独运行时的输出阻抗,并使用推导所得的公式得到各变换器在并联运行时的输出阻抗及并联系统总输出阻抗。所得到的输出阻抗可以用于整个混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并为该类型的电源系统产品节约了设计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多相交错Buck变换器,通常采用双闭环控制器调控输出电压,采用均流控制器平衡电感电流.然而,均流环与双闭环往往存在耦合,平衡电感电流的过程会影响输出电压.为此,提出了一种解耦的平均电流均流控制方法,使输出电压调节和电感电流平衡互不影响.首先,介绍了n相交错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并推导了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