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针对现下级配评价指标不明确的现象,人工配制若干组机制砂,结合不同级配机制砂的胶砂和混凝土性能,总结机制砂颗粒分布与性能的关联规律,提出机制砂的优选相应的品质参数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中0.6mm累计筛余量的大小对机制砂胶砂流动度影响显著。当0.6mm累计筛余量为40%~77%时,机制砂的胶砂流动度随着0.6mm累计筛余余量的增加而增高。0.6mm累计筛余量与机制砂的细度模数、自然堆积密度相关度较高,线性相关度R~2分别为0.92以及0.85。  相似文献   

2.
郝巧趁 《水泥工程》2018,31(2):89-91
粗骨料最大粒级及颗粒级配影响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本文主要研究了粗骨料最大粒级、粗骨料单级配、二级配、三级配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粗骨料的最大粒级及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很大,合理的最大粒级和级配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3.
4.
粗骨料级配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及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本实验通过调整粗骨料的级配,研究其对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粗骨料级配,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当5~10 mm含量为10%、10~16 mm粒径的粗骨料含量为45%、16~25 mm粒径的粗骨料含量为45%时,粗骨料空隙率最小为42.5%,配制的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为200 mm、扩展度为410 mm、28 d抗压强度为45.6 MPa,抗压强度满足C40等级要求。  相似文献   

5.
吉晓莉  魏磊  闵思斯  吴鲁  张丽 《耐火材料》2008,42(3):197-200
采取相同的塑化剂配方和成型压力,研究了碳化硅颗粒级配(粗粉800~1600μm,中粉100μm,细粉1.2~14μm)对硅碳棒热端挤出密度以及电性能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硅碳棒热端塑性挤出工艺中,当粗、中粉之和与细粉(含塑化剂)的体积比为7:5时,坯体的挤出成型密度最高;2)在硅碳棒热端的挤出成型中,粗、细粉的粒径都对坯体密度有较大的影响,当粗粉为1.4mm占40%(体积分数,下同)和600μm占25%,中粉为100μm占10%,细粉为5μm占25%时,制得坯体的密度高达2.56g.cm-3;3)硅碳棒热端的电阻率与碳化硅颗粒烧结颈的多少和粗细有很大关系,合适的级配能使硅碳棒中的碳化硅颗粒基本烧成一体,减少其颗粒之间的界面,从而提高制品的导电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级配评价指标不明确的现象,人工配制若干组机制砂,探索研究机制砂级配改变对自身堆积密度、细度模数等品质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级配变化而变化的相关品质参数中,机制砂细度模数与自然堆积密度的相关性较好,细度模数与紧密堆积密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苗海龙  邱正松  李自立  王帝  耿铁  邓楚娈 《当代化工》2021,50(5):1090-1093,1098
针对高密度钻井液中加重固相高质量浓度条件下流变性和滤失造壁性难以调控的问题,重点探讨重晶石粒度级配对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和滤失造壁性的影响规律.基于2.20 g·cm-3高密度试验浆优选的基础上,实验考察重晶石粉颗粒级配对高密度实验浆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小粒径重晶石粉加量的增大,实验浆的表观黏度、塑性黏度和滤失量均...  相似文献   

8.
林健  姜宏 《玻璃与搪瓷》2001,29(1):18-21,34
纯碱是平板玻璃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原料,其粒度大小对玻璃的熔制存在明显的影响,通过大量的熔化,澄清实验研究纯碱的不同粒度以及颗粒级配对玻璃熔化,澄清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符合生产需要的纯碱颗粒级配的优化范围,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过粗的纯碱颗粒不利于玻璃的熔制,其上限应控制在26目左右,而纯碱细粉的含量则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纯碱是平板玻璃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原料 ,其粒度大小对玻璃的熔制存在明显的影响。通过大量的熔化、澄清实验研究纯碱的不同粒度以及颗粒级配对玻璃熔化、澄清质量的影响 ,从而确定符合生产需要的纯碱颗粒级配的优化范围 ,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过粗的纯碱颗粒不利于玻璃的熔制 ,其上限应控制在 2 6目左右 ,而纯碱细粉的含量则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磨细粉煤灰颗粒级配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 ,粉煤灰经细磨处理掺入水泥 ,能明显提高其水化活性 ,在细磨灰掺量达 5 0 %时 ,粉煤灰水泥强度虽比纯熟料水泥要低 ,但仍可达GB1344-92标准 42 5水泥强度要求 ,并仍可保持较高富裕强度  相似文献   

11.
不饱和聚酯树脂浇铸体各拉伸性能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归纳,整理了渔船用20多种不饱和聚酯树脂浇铸体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拉伸伸长率及巴科硬度各性能数据,探讨了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GFRP)筋作为一种替代钢筋的新型建筑材料已在混凝土结构中开始使用,研究在模拟混凝土的碱性溶液中,不同基体材料的GFRP筋在90 d浸泡周期内的腐蚀机理、破坏机理及拉伸强度、弹性模量等拉伸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基体材料GFRP筋的典型破坏形式大致相同,均为丝束状炸开的脆性破坏;基体材料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基的GFRP筋的拉伸强度会不断降低,弹性模量前期稍有增长,后期也不断降低,最终浸泡周期达到90 d时,其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衰减均低于标准的最低要求;基体材料为乙烯基酯树脂的GFRP筋的拉伸强度会不断降低,但衰减速率要低于基体材料为不饱和聚酯树脂的GFRP筋,而弹性模量变化并不明显,最终浸泡周期达到90 d时,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满足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制备工艺对亚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亚麻纤维为增强体,与聚丙烯(PP)长丝进行丝束级共混,形成PP包覆亚麻的纱线结构,利用机织工艺织成二维机织布,作为复合材料的预制件。采用层合热压方法制备PP/亚麻复合材料板材。通过对板材拉伸性能测试及扫描电镜(SEM)拉伸断口形貌分析,研究了不同纤维体积分数、织造密度及织造组织等因素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取最优热压温度与压力的条件下,纤维体积分数为50%的板材性能最优;经向密度相同时,拉伸性能随着纬向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经、纬向密度均相同时,斜纹3/1组织的板材性能最优,纬向最大拉伸强度可达92.42 MPa。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冷却方式对芳纶/PP复合体系结晶性能,横向拉伸强度以及横向拉伸断裂断口形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直径GFRP筋的拉伸性能尺寸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对5种不同直径的GFRP筋进行了拉伸性能试验,研究了尺寸效应对GFRP筋拉伸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尺寸效应对极限强度和极限拉应变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直径的增大而减小,而对弹性模量的影响不明显;试样的拉伸破坏模式为劈裂破坏;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线性关系;弹性模量的平均值为48.06GPa;相同直径下不同长径比试样对极限强度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探讨了增韧性改BMI体系中各组分对树脂的冲击强度、玻璃化温度和热分解温度等的影响,改性体系保持了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冲吉强度高达18.9kJ/m^2,并通过SEM对冲击为口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7.
冷却方式对GF/PP复合纱针织物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冷却方式对GF/PP复合纱针织物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减慢及冷却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而断裂应变则逐渐减小。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对不同冷却方式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基体的结晶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随着冷却速度的减慢及冷却时间的延长,GF/PP复合材料的聚丙烯基体的结晶度、微晶尺寸和球晶大小都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原塑料波纹管拉伸试验装置既不能完全覆盖引进的技术规定又操作特别繁琐、复杂的状况,对其纵向拉伸载荷夹具进行了改进。新夹具既能很好地兼容国际先进技术又能达到操作十分便利之目的,从而明显提高了试验的可靠性和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9.
材料性质对注塑件熔接痕外观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注塑件熔接痕的分类、特点及形成,分析了材料性质如结晶度、松弛时间、特征温度、取向、粘度及所用添加剂对熔接痕处外观和性能的影响及其造成影响的原因,具体分析了影响粘度的因素和添加剂的种类、形态、用量对熔接痕的影响,并从材料性质方面提出了减小熔接痕损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单轴抗拉试验(UTT)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能展现HPFRCC抗拉特性的试验方法,但UTT试验操作复杂且对试验要求高,不便于实际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本文根据四点弯曲试验的实测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并结合截面平衡条件及应力与应变分布,建立了采用四点弯曲试验分析HPFRCC抗拉特性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评价HPFRCC的抗拉特性,为今后HPFRCC在实际工程中的大量应用提供了一种间接测定其受拉强度和极限拉应变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