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引言印度洋中部长波长基底波状构造不仅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最简单的大洋板内岩石圈规模的活动生长变形。这些构造形成年代晚,呈空间上间断的简单形态。本文评述了解释这些构造形成的各种可能机制,论证了这些构造是由不同于弹性板块纵弯精皱过程的塑性岩石圈褶皱作用形成。因而指出,根据褶皱的发育程度可以确定岩石圈的流变特性,特别是其平均强度。在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区,岩石圈强度很大,呈刚性板块,能抵抗板块边缘(如俯冲带)一以及特别是地壳已变形形成山脉及高原的地方的应力而不变形。俯冲带板块边缘的平均剪切应力(估算值为n×…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的是二十七届国际地质会议上讨论的世界大洋地质学的主要问题。沉积层。海洋沉积作用,不论是地层学方面还是岩石学方面,都吸引着研究者们的极大注意。与此同时,更广泛地开展了地震地层学的工作,其使命是在海域中查明具体的地质体(岩层、透镜体等)。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虽是一项新的研究,但其发展极快,并在海洋地质工作中极有前景。其最重要的成 相似文献
4.
<正>1 前 言1.1 问题的归纳 阐述大洋岩石圈或洋壳的组成、成因,其重要性似乎本文没有重新提及的必要。但是,我们对此理解的程度如何呢?就有关重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等物性资料,可以得到大区域岩石组分的间接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提出大洋岩石圈模式,例如;洋底的Vp构造(图1)。然而,即使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要直接获得构成洋底岩石的资料是困难的。有关比较浅部的岩石的样品和资料通过潜水艇的调查和海洋调查船的拖网采样及钻探可较容易地得到。但要获得深部地壳及上地幔的岩石样品及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得到包括深部岩石在内的大洋岩石圈的整体情况,需采用以下2种方法。(1)要掌握海洋区域地壳变动剧烈场所的出露在海岭轴谷及海洋断裂带等浅处的深部起源岩石的充分依据。特别是通过拖捞采集出露在海洋断裂带壁面的深部岩石样品,将各种岩石应用于所推断的Vp构造等,复原海洋岩石圈(例如:Bonatti等,1976)。(2)把蛇绿岩视为洋壳(或岩石圈)的断片,通过陆上调查复原海洋岩石圈的组成及其各种过程(Pallister等,1981)。但这2种方法也有问题。 相似文献
5.
6.
114 航次在大西洋亚南极区内发现完整的沉积记录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海洋学会(JOIDES)“决心”(Resolution)号钻探船114航次(1987年3月)的目的是在大西洋的南极及亚南极区采集记录晚白垩世直到新生代古海洋史的沉积记录。在本航次中于7个站位采集了能代表南大洋亚南极区最近90百万年历史的2300米沉积物。此沉积记录是解释新生代古海洋事件的有力的基准,并且是校验所有南大洋记录中 相似文献
7.
8.
9.
对沉积物底下的海洋岩石圈进行电磁探测是很困难的,因为该层的电阻率比其上复与下伏的结构都要高。有三个方法能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 1)大地电磁法能提供作为频率的函数的阻抗方面的讯息,低到一定程度的低频信号能够穿透大洋。在深海中,此频率的上限为每小时数周。 2)在海底上能够测到一个准静电扬。这个电场是海水流经地磁场的运动形成的电荷所造成的。由于岩石圈在海洋下面提供了一个水流通道,因此其电导率有减弱这个电场的趋势。要解释测量的结果,则需要了解海水运动的空间特性。 3)发射频率约1赫芝的人工电磁源能够在海底上使用。曾在海底上距发射源18公里处检测到通过岩石圈传播的电磁能。检测工作是在该高频段于很低的噪声电平下进行的。给出了整个洋壳的导率分布的估算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世界大洋全球裂谷区体系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矿点。这些矿点是现代热液作用造成的,具有特殊的地球化学特点,因而可以与古老地质时期的热液—沉积矿床,包括黄铁矿型矿床相对比。本文试图分析洋壳现代热液—沉积矿点形成问题各个方面的已有实际资料和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12.
正如 Wilson(1965)所承认的,在板块构造理论中特别强调的是转换断层的动力作用。因此,人们常以相当理想化的方式来看待转换断层,亦即把它们当作标志板块边界的、地表区在此得到保存的简单断裂。由此定义出发,即可知转换断层板块边界应是以相邻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欧拉极点为中心的一些小圆, 相似文献
13.
《油气井测试》2003,(1)
20 0 2年中油股份公司主要勘探成果如下 :松辽盆地中浅层石油勘探成效显著 ,勘探前景良好 ;渤海湾盆地立足富油凹陷精细勘探 ,取得多项成果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并举 ,勘探成果不断扩大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再获新成果 ;准噶尔盆地积极探索 ,大胆甩开预探 ,石油勘探获多项突破 ;塔里木盆地气藏评价勘探、石油勘探获得成果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成果 ;应用新技术 ,中小盆地油气勘探成效显著。2 0 0 2年完成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4 2 760× 10 4 t ,为年度计划的 10 0 % ;完成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335 2 .36×10 8m3 ,为年度计划的 32 5 %…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不同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幅度和范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引起减薄的动力学机制与减薄发生的时间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建立的模型有:交代成因、拆沉作用、地幔置换模型、地幔耗散、伸展作用.以上这些方面的认识和成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岩石圈减薄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Watts 及其同事先后(1978,1980)通过模拟承载了海山或火山链后大洋岩石圈发生的挠曲,提出岩石圈的弹性厚度 Te 随地壳承载时间(Δt)的平方根增加。低 Te 值表示该海山形成于极年轻的岩石圈上,高 Te 值则表示海山形成于老的岩石圈上。Watts 等(1982)将此关系应用于太平洋的几个火山链,根据 Te 值的大小将这些海山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6.
17.
现阶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开发大洋洋底的矿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目前已对大陆架上的一些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和某种类型的砂矿床进行了开采。作为矿物原料源地的半深海区和深海区,尽管已经发现了一系列矿产的巨大堆积和显示,但还没有纳入生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为了研究由岩石圈简单剪切产生的几何形状和热影响的结果,然后,可以把观察到的结果与匀一拉伸模式的预测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区别这两种模式有用的观察结果。岩石圈简单剪切的影响简单的数字模型可以用来计算沿着一个平面的小倾角断层的岩石圈简单剪切的热影响和几何影响(图2)本文中讲述的模式在许多方面与 Voorhoeve 等(1988)所论述的相同,只不过其结果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而已。地壳的变薄和沉陷是用经过修正的由 Mckenzie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海早期的地球物理调查是1926年维宁一梅涅斯在潜艇上所作的海洋摆式重力测量。1948-1956年,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用潜艇在太平洋西部和菲律宾海进行了摆式测量,测量的均方误差为±5-8毫伽。近几年来,美国和日本的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各种海洋重力仪来测量菲律宾海和太平洋西部的重力。测量仪器和方法的改进,以及卫星导 相似文献
20.
日本群岛是环太平洋造山链的一部分,它们记录着自晚古生代以来就已开始目前仍在继续的增生史。在西太平洋海底上的日本群岛附近,存在大量的地形起伏,包括热点成因的海山如夏威夷一天皇海山链、洋隆如Shatsky和赫斯隆起及其它小海山和/或无震洋脊。这些地形特征在不久的将来最终会运移到日本—伊豆—小笠原海沟。如果给定太平洋板块沿日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