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集体记忆重构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型创意产业园家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治  马军  范文鹭  黄镜帆  郑崇栋 《包装工程》2018,39(18):160-165
目的探索工业遗产资源在集体记忆下和空间设施、家具创意设计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工业遗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设计的匹配路径。方法采用文献调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历史沿革的梳理、当地居民的集体情感的构建,通过集体记忆中最典型化的元素提取,建立创意设计模块,对典型园区的空间设施和家具进行系列化设计。结论第一,工业遗产集体记忆中的独有价值能够被凝练、创意设计及利用。第二,凝练、创意设计后的工业元素能够引导与匹配工业遗产型创意产业园设施和家具的典型化创意设计。  相似文献   

2.
乔治  范文鹭  马军 《包装工程》2019,40(8):141-150
目的通过重新"解读"在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工业遗产历史记忆,结合历史叙事、产业联动、空间营造,实现工业景观修复与工业精神价值的回归。方法城市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是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地方性"理念,应该从单纯的对文化的关注转向对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以江西江州造船厂为例,从共生模式、共生效应、共生规划、共生环境4个层次探索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产品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结论从研究路径上,以共生视角探索了对工业遗产的独有价值再利用的设计模式。从研究方法上,以共生视角联动旧工业遗产与当代创意空间,来实现典型工业遗产和创意园区的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从运营策略上,发掘工业遗产核心价值,打造以文化产业为导向的全域旅游工业园体验区,开拓综合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阳  王沙  郑仁华  杨岚 《包装工程》2019,40(18):264-268
目的 探寻一种关于工业遗产类园区的文创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方法与思路。方法 从文创角度出发,分析工业遗产与文创旅游纪念品的关系,提出确定设计方向和如何提取工业遗产中的建筑、产品、人文、历史记忆等具有形式感的符号语言的方法,在遵循设计符号的解析与重构等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人们对事物的“同理认知”和对个性化、趣味性等设计诉求,发掘并设计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工业遗产特质的文创旅游产品。结论 工业遗产类的文创旅游纪念品设计有着内在的共同规律和设计方法,通过梳理经验,并利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流程与方法,足以为我国工业遗产类园区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及衍生品设计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并最终达到传承和传播工业遗存其文化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1.工业主题对于工业遗产而言,并不缺乏塑造文化艺术特征的元素,缺乏的是明确的文化创意目的,以及遵循这个目的而进行的元素的塑造。工业主题是工业遗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以主题定位更新创意园区资本,更新园区环境创意设计,打造独有主题品牌园区和创意生态环境。园区工业主题驱动下的文化生产活动、创意设计体系可以将各个创意企业的对外服务的纯竞争关系转化为园区文化生产、活动的合作关系与对外服务创意设计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陈思梦  乔治  张新平  刘雅炜 《包装工程》2022,(S1):298-305+322
目的 以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例探索在场馆宣传和人群接受这一矛盾点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价值重塑与地方认同的空间改造设计。方法 首先从时代、学科、环境的背景分析特色红色文化遗产的空间规划模式,进行文化精神及革命教育的深度挖掘。其次通过对周边环境、交通道路、宣传方式的改变来引导纪念馆空间“故事化”,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空间故事展示,使游客们产生情感代入。结果 通过故事连接,空间串联的设计模式,构建一个基于红色基因有工业文化价值的纪念馆,实现红色遗址空间的文化认同。结论 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与城市更新“文化认同”理念的双赢取决于其综合互动的关系,典型红色遗址的独有价值能够被凝练、转化;凝练、转化后的元素能够引导红色遗址的资源利用与改造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6.
刘洋  王佳慧 《包装工程》2022,43(24):294-301
目的 探索社会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工业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以首钢工业园区为例,对工业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为文创产品拉动工业企业消费升级、助力工业企业品牌推广、盘活遗留工业资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 基于工业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文创产品对工业文化传播的作用,运用皮尔斯符号三元关系理论,深入探讨工业旅游文化结构层次、工业旅游文创产品属性及用户情感认知三者间的关系,构建首钢园区工业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模型,解析工业旅游文创产品的差异化和多元化,是衍生其特色,为工业企业增加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结论 致力于工业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研究,推动工业旅游发展,为工业企业和地区文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带给用户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本领域的研究作出高影响、有现实价值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7.
乔治  张新平 《包装工程》2021,42(8):93-101
目的 分析1992年以来国际工业遗产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并通过详细阅读重要文献,重点评述目前国际工业遗产研究热点演进与前沿动态.方法 基于WOS核心合集检索1992—2019年间工业遗产领域的期刊文献,通过知识图谱分析了全球工业遗产研究的概况和热点.结果 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西班牙哈恩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工业遗产开发评价、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是国际对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方向;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与适应性利用将是学者与决策者持续关注的课题.结论 国际上工业遗产的核心研究团队主要从建筑结构测量、材料性能分析、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等视角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思路与成果能够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与利用提供启示.我国工业文化遗产,若能在"提取特征形式"与"挖掘特征内因"进行"同步研究"的条件下,解决知识性与内在的文化逻辑,才能在各个特定历史环境的时空层积、时间断面中,解译出独有价值遗存的联动地域开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君 《包装工程》2019,40(24):286-291
目的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手工艺资源的文创转化与文化活化,探讨"创意性"保护与传承。方法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研究方法,分析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审美化特质,阐述了手工艺遗产作为资源的文化价值,比较文创设计与文化IP打造的差异,探讨手工艺文创设计和创意活化的途径。结论在手工艺文化资源IP转化的过程中,文创设计是最为具体的落地形式。尽管如今的传统工艺已失去了最初的使用功能,可是对其传承保护多基于文化价值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介入使得传统手工艺资源得以活化,通过文创设计和IP开发,一方面使传统手工艺的使用价值得以延伸,在使用功能上启发了现代设计;另一方面使当今的日用之需具有了文化价值,使日常生活延续了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工艺在文创设计和IP转化过程中得以传承工匠精神,延续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9.
拟探索城市老旧工业住宅街区的现存整改模式中面临的被动的“拆”、消极的“弃”、乱象的“替”等需批评警示的设计困境及全新的艺术文创活化整改设计手段。通过重庆特殊钢铁集团住宅区石井坡街区的彩绘文创升级改造这一推动从环境到制度的更新复兴个案,说明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更新模式,可以活化街区更新因子,塑造老工业大住宅自身独特的时空环境特色。通过艺术文创活化改造,解决城市文化断层、街区品质低劣、居住环境保护主体观念缺失等问题,使特色景观街区具有全新的价值,能够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激发居民积极参与建设维护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艳婷  王楚崴 《包装工程》2019,40(22):270-274
目的通过对唐山工业遗产文化的调查研究,提出全媒体视觉传播下的工业遗产旅游推广策略研究,以此来提升民众对工业遗产文化的认知,并推进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方法根据唐山不同时期工业遗产的发展进程,总结城市工业遗产的相关特征,以多媒体化与全媒体化为传播媒介,用全新的旅游推广模式引导人们进行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更深层次的工业遗产价值理念。结果形成了具有鲜明唐山工业遗产建筑特色与科技价值的视觉文化,以智慧城市为落脚点,通过多方面的思考,研究出了一种紧随当下时代发展的新型态服务设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结论以全媒体视觉传播下的唐山工业遗产旅游推广策略为研究导向,通过传承城市工业文化、宣传城市品牌形象等有效策略,为唐山乃至全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决策。  相似文献   

11.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建构设计市场学与产业化战略设计体系,揭示设计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本质,提升设计在产业链中的战略级价值与地位,破解企业产品打造、品牌塑造、业绩增长、融资上市等核心难题,驱动“政.企.学”融合创新升级。方法 基于设计学与金融科技、经济管理等学科以及“农.工.商”等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凝练28年“产.学.研”实践探索与学术理论研究成果,通过调研提炼与应用验证,建构设计产业化核心体系。结论 基于设计市场学原理、设计产业化战略理论,提出并阐明了“上市产业链、上市沸腾器、产业.企业IPO战略设计、产业战略标准‘芯片’、星云战略设计与资源系统”的核心概念与内涵,总结了“以终为始、领域细分、科技聚核、文化铸魂、集群创孵”战略设计原理,升级了“顶层战略标准制定、科技产品创新打造、文化品牌设计塑造、产业创孵平台建构”战略设计方法,构建了“设计市场学-产业化-上市链-IPO战略-标准”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探索“政产学研科教文”全域融合创新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与战略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6.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