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40号公告——《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非常及时。它是促进铜工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铜工业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规范了铜冶炼行业,为中国铜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再生铜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中国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两年来,受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发展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制造基地、铜基础产品输出国,实现了铜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认真审视我国铜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中国铜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6,(11):64-64,F0003
在2006年6月举办的东北亚金属矿业论坛上.中国有色金扁工业再生资源公司总经理、天津大通铜业公司总经理姜松先生做了题为《中国再生金属产业的投资潜力:中国再生铜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动向》的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再生铜产业的历史沿革、发展动向和废杂铜进口、拆解加工利用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再生金属进口加工园区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对中国铜工业的积极推动作用。分析了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翔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2006年初,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传出消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和消费国、铜加工制造基地和铜加工产品输出国,铜加工材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铜市场在全球已经举足轻重。在为此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忧虑,扶持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时候了。作为民族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铜冶炼加工工业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众所瞩目的焦点是国家的宏观管理政策。2006年7目2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全行业为之一震。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同仁无不表示,文件的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个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利国利民、促进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国的铜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整个铜行业硕果累累,成绩卓著,一片盛世欢歌!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40号公告--<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非常及时.它是促进铜工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铜工业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规范了铜治炼行业,为中国铜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目前全球铜消费量位居首位的国家,同时也是铜加工工业大国。并已经成为全球铜加工工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的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基础材料的有色金属生产在中国的快速崛起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于铜工业来说,入世已5年,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早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大力发展中国铜工业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迫切需求。 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经济环境,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把视野仅仅停留在国内竞争的层面上,封闭的结果只能自己打败自己。近5年来。我国铜工业迅速发展,铜市场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总晕的增长速度。然而我国的铜工业却在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隐藏着许多危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与发展,形成了以铜加工、金属贸易、房地产三大产业的集团公司,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铜材加工基地和全球一批最大铜材加工企业之一,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一年上几台阶,2007年再生铜利用量达410kt,是中国再生铜用量最大、利用水平最高的企业,是中国铜加工业循环经济的雄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再生铜行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建 《资源再生》2010,(1):20-22
中国再生铜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中国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两年来,受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发展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对中国铜加工业乃至世界铜工业都是平常的一年,影响铜加工业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不景气致使国际贸易很难有所作为,铜价变化己远超出常规的判断。在世界发达国家铜加工业裹足不前、技术发展无可圈点的年份里,中国铜加工业依然稳定地保持在至少增长15%。  相似文献   

12.
地处长江三角洲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市的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恪守“罗盘比时钟更重要,市场比工厂更重要,人才比钱财更重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做强比做大更重要”的核心理念,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裂变式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铜加工行业唯一涵盖空调铜管、环保铜水管及管件、铜合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1月26日,中国(鹰潭)互联网+铜产业发展暨2015年铜交易大会在江西省鹰潭市隆重举行,这是鹰潭产业发展升级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对于探索铜产业发展新路径、实现铜产业发展新跨越,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借大会举办之机,本刊记者就鹰潭市全力打造"绿色世界铜都"进展情况专访了熊茂平市长。在南美洲有一个"铜的王国"——智利,它以铜矿资源丰富而驰名;在中国东南部则有一个"世界铜都"——鹰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已是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再生资源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铜资源最紧缺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再生铜和铜材加工生产量最大的地区。全国有80%的铜加工企业分布在这三个地区。每年回收和利用全国75%的废杂铜,为这三个地区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第一个全国通用的铜标识的设计大赛在国际铜业协会(ICA)的大力推动之下。正式在上海拉开了序幕。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推广和促进铜的使用的非赢利性国际组织。国际铜业协会希望通过本次“品质生活,共铜构筑”铜标识设计大赛,设计出中国自己的铜标识,应用于建筑、能源、电力、家用电器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使用铜材料的相关领域,与全社会共同感知铜对科技进步、生命健康和人类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色金属》2006,(9):20-21
“十一五”期间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国际加工业向中国转移,我国铜的消费量呈急剧上升趋势。虽然“十一五”期间铜消费量预测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为我国铜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初,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传出消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和消费国、铜加工制造基地和铜加工产品输出国,铜加工材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铜市场在全球已经举足轻重。在为此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忧虑,扶持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时候了。作为民族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铜冶炼加工工业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众所瞩目的焦点是国家的宏观管理政策。2006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全行业为之一震。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同仁无不表示,文件的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个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利国利民、促进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铜工业再上台阶的进军令,是规范和引导铜冶炼行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铜工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多数企业界人士表示,要抓住机遇,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国家为大中型铜企业“保驾护航”的有利条件,担负起振兴中国铜工业的历史重任,为建设有色金属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贵金属》2009,(10):47-48
9月1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9.009年至2011年,远期到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将铜陵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铜冶炼、铜拆解、铜深加工基地,铜商品交易中心及全国重要的黄金产业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79年,到2004年,产出阴极铜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并进入世界同行业前十名。25年来,江铜集团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诞生,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边建设边生产,始终以发展中国铜工业为己任,以缩短中国铜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使命,取得了“建设了一个江铜、再造了一个江铜、上缴了一个江铜”的辉煌业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清洁能源技术逐渐兴起的背景下,铜作为战略金属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碳技术领域需求巨大。本研究借助物质流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评价铜材生产环境足迹,并从环境足迹、地缘供应风险和供应限制脆弱性三个维度对中国铜产品进行供应风险综合评估。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的铜进口物质量达1631万t,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进口铜精矿和精炼铜,出口铜制品。相比其他地区,中国生产铜材的环境足迹处于较低水平,主要由能耗较大的采矿阶段和冶炼阶段产生;而能源消耗电力化和电力清洁化可以成为铜生产行业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中国铜产品供应风险增加主要是耗竭时间、全球治理指数和经济重要性三个指标风险增加所导致。综合指标显示,环境足迹下降也无法消除地缘供应风险和供应限制脆弱性的上升,从而导致供应风险的上升。因此,提高铜产品可替代率和回收率,以及增强供应国间合作将成为降低供应风险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