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安全与数字版权保护(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数字版权保护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应用之一。本文分析了目前流行的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与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并对用于数字版权保护的信息安全技术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数字版权保护应考虑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张楚  杨力 《信息网络安全》2010,(9):24-25,2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遭到恶意盗用、更改及泄露等事件的频繁发生,有效地保护数据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合法使用成为信息安全保障的一个重点,本文介绍了数字版权保护对信息安全保障的支撑作用,对用于信息系统中的数字信息保护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空间数据文件版权保护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市场上众多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主要是针对电子书和流媒体等数字内容,针对空间数据文件的版权保护研究较少.在介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面向空间数据文件版权保护需求,针对空间数据文件特点,充分利用加密、数字水印及文件系统过滤驱动等技术,提出一种空间数据文件版权保护模型,避免了单独依赖加密技术或数字水印技术实现版权保护带来的一些缺陷.还对实现该模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信息安全与数字版权保护(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版权保护方面主要有两大类技术,一类是数字水印,另一类是采用加密技术将版权保护和版权管理分布式处理计算的方法。比如数字指纹,数字签名,安全容器等都属于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的核心是密码学,使用其来进行版权保护,得到的安全性极高,处理速度快,用时要将媒体加密为乱码,用户只有从认证中心获授权中心获得密钥才能得  相似文献   

5.
考虑到网络多媒体应用对具有适应互操作、标准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功能的数字媒体的需要,对复合数字对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HDO_IDOP(Hybrid Digital Object in IPTV DRM Operating Platform)复合数字对象模型。模型分数据、语义、管理等几个层次。采用Petri网模型对HDO_IDOP复合数字对象权利描述语义进行建模,建立推理机制,使复合数字对象使用权利描述能被广泛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解决目前数字版权保护模型中存在的对称性和不具备可撤销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叛逆者追踪方案的数字版权保护模型。该改进模型应用了不经意多项式估值(OPE)协议的特点,用户在注册阶段,商家和用户同时执行OPE协议,真正实现了两者之间的非对称性。针对买家付款后却可能收不到产品的问题,新模型还引进了既可以保护商家利益又可以保护用户利益的可信中心(TC),使其更具有实用性。改进模型还增加了软件服务撤销功能,该算法进一步完善了版权保护。通过具体实例表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俞银燕  汤帜 《计算机学报》2005,28(12):1957-1968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已成为数字网络环境下数字内容交易和传播的重要技术,用于保护数字内容的版权,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和传播.文章在阐述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基本概念和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权利描述、使用控制、合理使用、权利转移和可信执行等关键问题,分析其研究现状,论述已有技术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个基于PKI和数字水印的数字版权保护框架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数字版权保护的研究较偏重于安全性的情况,本文给出了一种均衡考虑数字作品使用的合法性、数字作品的完整性、数字作品传输的安全性和数字作品交易公平性的 数字版权保护框架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并分析了数字作品版权保护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问的关系。文章还分析了该模型的安全性和性能,阐明了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数据被盗用、随意修改等事件频繁出现,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对数据信息的保护力度,同时这也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开展数字信息保护这一工作进行深入探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数字作品经多级授权后无法有效证明授权的合法性问题,研究了数字作品基本授权信息的类型,分析了数字作品权利转移的逻辑关系,通过构建权利链基本模型、组合形态模型,设计构建算法记录数字作品多级授权信息,以解决合法授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PKCS#12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骞  刘翼光  宋双  高强 《计算机工程》2010,36(10):146-148
现有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媒体应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要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KCS#12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安全协议,包括用户注册、证书颁发、数字内容加密分发、许可证生成发放、认证和解密等功能。利用 PKCS#12的安全特点以及协议的安全性,实现用户证书和私钥的安全存储及转移,有利于用户跨设备参与系统应用,防止版权非法共享。  相似文献   

12.
王昌达  宫婷婷  周从华 《计算机应用》2012,32(10):2771-2775
针对现有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屡遭破解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其安全机制,提出一种内容与权限分离的细粒度使用控制方案。该方案首先根据秘密分割的思想将数字许可证一分为二,实现身份验证与授权管理的分离;然后通过细粒度授予临时权限文件,确保数字内容在使用中能够细致控制;最后采用多项完整性检查来提高防篡改攻击的能力。模型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案及策略能够实现设计要求并基本满足数字版权管理安全性需求。  相似文献   

13.
张金  李庆诚  张振华  赵亮 《计算机工程》2008,34(24):134-136
针对消费者分发需求多样化与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中严格限定传播范围之间的矛盾,建立分发模型描述各种分发问题,其中,用户之间的分发和设备之间的分发得以区别描述。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采用双证书机制的分发方案。将数字作品分割后,通过使用独立密钥并配合相关的链型证书机制和分发权限管理,使消费者成为分发过程的参与人。分发权限的继承性赋予了消费者在分发过程中的控制权利。  相似文献   

14.
一种流媒体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全文  向文 《计算机应用》2005,25(12):2805-2807
针对当前流媒体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层密钥机制的流媒体DRM方案。介绍了该系统框架并作了安全性分析,然后对系统的实现方案作了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动态逻辑许可证的PDF版权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景艳  钟勇  朱珍 《计算机工程》2009,35(11):169-171
电子文档版权管理是数字版权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提出一种PDF电子文档版权保护方案,该方案的权限管理基于一种具有强大表达力、灵活性和开放权限管理能力的动态逻辑许可证,具有详细的文档权限控制方法,并通过内容级的PDF文档加密方法增强文档的安全性。对系统模型、实现结构和方法进行说明,并与相关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频数字版权管理(DRM)方案,它能针对手持移动设备的计算特点而修改宏块中的运动矢量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在加解密过程中占用较少的系统处理资源,而且使得能对诸如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与个人数字助理等类型的手持移动设备分别进行单独鉴定认证。  相似文献   

17.
王振江 《计算机应用》2007,27(4):1030-1032
根据广播网络的实时和单向等特点,给出了一种综合使用广播网络和传统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采用公钥基础设施为基本架构的DRM广播系统设计,并进行了相关的系统安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孟宪福  李莉 《计算机工程》2009,35(16):148-150
改进P2P网络下基于信任模型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模型,提出一种P2P网络下基于友元节点的DRM模型。继承Sharnir的k阶门限分发私钥份额方法,使用友元节点来存放私钥份额,避免由于使用信任模型所带来的计算复杂度和网络通信量较大的问题。分析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信任模型的DRM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减少节点间的消息通信量,计算效率和实用性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面向机顶盒的数字版权管理安全模型。将数字内容与版权相分离,通过内容加密密钥保护数字内容,利用与客户设备信息相关的设备密钥保护每一份许可证,在用户与服务器之间实现双向认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利用加解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授权管理等技术,能实现对高清内容、MTV、TV媒体杂志等数字内容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数字权限管理安全审计日志记录的内容由数字权限管理安全审计日志描述模型给出。通过对已有数字权限管理事件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原因-背景-影响的数字权限管理安全审计日志描述模型”;这个模型从数字权限管理安全审计日志角度描述了数字权限管理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