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庆油田于2008年在宋芳屯油田建立了芳48二氧化碳驱试验区,地面集油系统采用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由于目前该试验区油井采出流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远远超出最初的开发预测数据,导致部分油井见气后井口产液温度过低,甚至造成集油环冻堵,致使生产、试验受到影响。因此,针对大庆外围低产、低渗透油田二氧化碳驱油井采出流体温度低和气油比高等特点,开展了单管掺水集油工艺参数摸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集油环在环境温度18℃、井口温度14℃、掺水温度70℃左右、产液量2.3 t/d条件下,单井掺水量为2.0、1.5、1.0和0.8 m3/h时,回油温度分别为46、44、43和43℃,均高于设计要求的40℃,说明上述条件下单井掺水量定为0.8 m3/h以上时能满足该集油环的集输热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采出液含水率不断升高,凝固点、黏度随之降低。经现场实验,高含水油井可实现低于原油凝固点集输,凝固点已经不适宜作为指导集输温度的唯一条件。为了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集油温度,通过室内试验明确某油田原油粘壁特性,并根据所得的结果指导现场开展不加热集输试验,取得了试验区掺水量下降90%以上、回压控制在0.8 MPa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临界粘壁温度指导高含水油田采油井不加热集输,为油田低能耗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庆外围低产、低渗透油田原油集输物性差、油井产量低、单位产能建设投资高和集输能耗大的特点,开展了单管掺常温水集油工艺参数确定的现场试验。试验研究了采用单管环形掺水简化集油工艺,在不同的掺水温度条件下,回油进站温度分别为47℃、42℃、40℃时,各集油环集输参数的特点,总结了不同掺水温度条件下,各参数边界条件和各工况稳定运行周期及能耗规律,为外围低产、低渗透油田低能耗油气集输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大庆油田采油九厂江37区块进行稠油集输工艺现场试验,研究开发适应稠油热采的集油工艺技术,并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稠油在热采方式下的集输压力、温度界限,以及稠油在集油过程中的掺水量和掺水温度范围等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井口电加热器出口温度的升高,集油的管道终点温度逐渐提高,井口回压降低,进高架罐压力也逐渐提高,但变化不是非常明显,管道压降减小.江37区块稠油可采用掺水集油流程,掺水后管道综合含水应达到90%以上,集油管道末端温度保证在40℃以上,掺水温度、掺水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原油含水率不断上升的情况,对外围几个区块的原油进行了一般物性、流变特性测试,集油系统热耗与含水率及掺水温度关系研究,管壁结蜡量与含水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上升,原油的表观黏度明显下降,而且原油达到高含水后,对管壁结蜡有抑制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实现原油低温输送。因此对于进人特高含水开发期的外围油田,随着原油含水率的不断上升,可以采取降低油井集油温度的方法对集输工艺进行优化,以达到降低油气集输能耗及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庆西部外围油田产能区块地面建设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西部外围待开发油田储量丰度低,地质条件复杂,地面建设条件差的特点,根据地面地下一体化原则,提出了在钻井上采用斜直井相结合的布井方式;集油系统采用小环掺水、树状电加热、单井或集中拉油等简化集油工艺;采出液处理采用高效合一装置;应用长距离混输技术,扩大集油半径的优化措施。通过地面建设的优化研究,从而经济有效地开发外围油田未动用区块。  相似文献   

7.
阿尔油田原油掺水集输系统主要是根据季节变化及现场经验调整掺水温度和掺水量,致使掺水系统能耗较高。为了节能降耗,以阿尔油田阿尔3断块90阀组集油环为试验对象,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PIPESIM软件模拟掺水集油流程。在PIPESIM软件中以井口回压低于1.5MPa和回液温度高于原油凝固点5℃以上为集输约束条件,分别模拟试验了掺水量、掺水温度、产液量、环境温度、井口温度、综合含水率和回油温度之间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通过软件模拟试验,为原油掺水集输系统的掺水温度和掺水量的调整提供参考数据,为其他区块油田的原油掺水集输参数的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庆外围油田地层渗透率低、油品性质差、单井产量低、地面建设可依托性差,制约着油田开发。目前在大庆外围油田应用的原油集输工艺主要有双管掺水集油工艺、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电加热集油工艺、单管深埋不加热集油工艺等。结合产能建设及老区改造工程将葡北油田剩余油井改造为单管不加热集油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9.
外围油田集输系统采用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受到单井产量低、气油比低、井口出液温度低、集输半径大及原油凝固点高等因素影响,集输系统生产能耗一直偏高。针对这种状况,经过几年的现场试验,摸索经验,逐步形成了适合外围油田集输运行的技术界限,为环状集油工艺低温运行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乌尔逊油田环状掺水集油系统受自然地理条件差(高寒),低产、低效井所占比例大,气油比低、原油凝固点高等因素影响,掺水集油系统生产能耗较高.在优选、控制掺水压力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步降低单环瞬时掺水量,观察集油环回油压力、回油温度,单井回压的变化,研究影响降温集输的主控因素,摸索各集油环在不同季节的合理掺水量和极限回油温度.通过1年的现场试验,确定了影响乌尔逊油田降温集输的主控因素和各集油环在不同季节的合理掺水量,降低了掺水集油系统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港南部油田综合含水的不断上升,地面系统生产设施经过多年的运行,加热集输负荷大,系统能耗呈现大幅上升趋势.结合南部油田掺水井的产液、含水、温度等生产参数,优化出适合高凝高黏油田高含水期的四种集油工艺,分别为单管串接常温输送、高温电泵井反带掺水、远端井掺水串带和油井就地切水回掺.在对集油工艺技术的优化研究及试验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效果的跟踪分析总结认为,大港南部油田高含水开发期优化的四种集油工艺,比目前南部油田运行的掺水工艺有较大的优势,即在满足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运行费用减少,系统规模缩小,工人劳动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大庆外围油田掺水耗气占油田生产耗气的50%左右,为降低原油集输的耗气量,低温集输规模不断扩大.文中结合大庆外围油田低温集输实践,对低温集输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形成的一系列低温技术进行了总结.针对原油的结蜡规律和低温状态下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原油低温输送的影响因素,提出含水原油凝固温度偏移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打破了原油在高于凝固点输送的管理界限,为原油低于凝固点输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集油进站温度设计参数降至低于凝固点3℃.同时提出低温集输界限的判定方法,并结合油田自身特点,形成了不掺水集输等多种适合高寒地区低产油田的低温集输技术,为高寒地区低产油田节能降耗、优化简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含水上升,原有集油参数已不适应目前节能减排的要求,单井回油温度、中转站掺水温度的降低,导致了计量间温度达不到设计初值。研究并试验应用了计量间小户型水源热泵、小型电热锅炉、液流热能发生器3种新型采暖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及完善后,均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若按厂单管不加热集油模式计算(站辖油井50口,计量间5座,单井掺水量0.5 m3/h),年可节省天然气费用25.875万元,电费4.15万元。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双管掺水集油流程的工艺原理,针对双管掺水集油工艺系统和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自耗气量数学模型。应用模型对典型的集油系统进行了计算,考察气量与关键工艺参数的关系。本文提出的双管掺水集油过程自耗气数学模型正确反映了耗气指标与回液温度及掺水温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掺水量与掺水温度之间的关系,即回液温度从 30℃升至 38℃时,吨耗油上升近7m~3,掺水温度上升将使掺水量迅速下降。用模型计算的中转站吨油耗气指标与实际测算数据相接近。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吉林油田集油多采用掺输流程,但掺输系统存在着运行温度高、管线设备腐蚀严重、掺水量无法精确控制等诸多问题,导致掺输系统能耗指标偏高。该油田于2006-2008年在3个接转站辖区开展降温掺输技术攻关,通过现场试验,采取了精确控制掺水量、降低掺水温度和接转站含水原油外输温度等相应措施,使试验区掺输系统耗气量和耗电量大幅度降低。若降温掺输技术得以推广,预计将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根据某油田的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分别针对单管环状掺水集油流程、双管掺水集油流程及双管挂接掺水集油流程进行工艺模拟。按照各种工艺流程特点,运用PIPEPHASE软件,在已知产液量、管长、回油温度条件下确定管径及掺水量等参数,设计满足井口回压低于1 MPa,进站温度为39℃以上的输送要求的集输方案,进而计算这三种工艺流程的建设费用及掺水能耗,经比选后确定采用经济合理的单管环状掺水集油流程管网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油田掺水集油流程中,掺水量越少则需要的掺水温度越高;掺水量越多则需要的掺水温度就越低。本文对某油田掺水集油系统中能耗进行分析,得出掺水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集输系统的能耗最低。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自2003年开展CO_2驱先导性试验以来,相继在多个油田区块进行了CO_2驱工业性矿场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合大庆外围油田扶杨油层、海拉尔低渗透及特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有效开发的新技术,2014年,大庆油田进一步扩大试验规模,有针对性地在一些特殊难采油田实行CO_2驱工业化应用试验。由于CO_2驱采出流体井口出油温度较低,并且含有大量高含CO_2伴生气,导致已有常规掺水集油工艺集油管道经常发生冻堵,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分析了CO_2驱集输系统的冻堵原因,通过对几种CO_2驱集油工艺比较,在常规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基础上优化改进,大庆油田创新应用了"羊角环"CO_2驱油集输工艺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集油环联锁冻堵问题,保证了严寒地区CO_2驱集油环的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9.
经过实践证明,单管深埋和单管通球两种不加热集油工艺能够适应含水率超过80%油田老区的开发生产。尤其是单管串联通球集油工艺,应用在高寒地区对"三高"原油进行不加热集输,适应了三次采油开发阶段进行高浓度聚合物驱的开发,利用新建产能井间距小的有利条件,通过多井串联通球既降低了单井投资又保障了高黏度采出液的顺利集输。但对部分高回压井要加强冬季通球操作的生产管理。单管环状减量掺水和单管电加热两种集油工艺是针对大庆外围低产油田因产量低、含水率低等原因无法实施不加热集油的实际情况,通过环状掺水和电加热方式改善集输条件,实现了单管集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点升温、线保温的单管电加热集油工艺,优化了电加热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能耗,是具有"偏、远、散、寒"等特点的大庆油田外围零散区块进行有效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电加热集油流程存在的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外围油田普遍采用的集输流程是单管环状掺水集油流程,每个集油环串联井数的多少没有严格的界限,对于不同的区块,集油环串联井数的多少应根据具体备件而定。对于大庆外围油田来说,一般单井产量为4t/d左右,井距为250~500m,集油环串联井数通常为4~7口,集油环管道的长度在4km以下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