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超密集网络场景中,小区密度持续增加使得干扰关系更加复杂,重叠虚拟小区结构使得资源分配深度耦合,导致虚拟小区选择成为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之一.为此,针对虚拟小区边权重设计,采用联合资源分配前置化思想,提出一种综合了干扰公平功率分配、MU-MIMO配对及协作传输诸增益因素的权重方案.针对虚拟小区成簇,基于提出的权重设计准则,通过最大权重成对小区成簇算法实现虚拟小区可重叠成簇.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虚拟小区生成算法可在低计算复杂度的前提下保证系统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超密集网络(UDNs)拉近了终端与节点间的距离,使得网络频谱效率大幅度提高,扩展了系统容量,但是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严重下降。合理规划的虚拟小区(VC)只能降低中等规模UDNs的干扰,而重叠基站下的用户的干扰需要协作用户簇的方法来解决。该文提出了一种干扰增量降低(IIR)的用户分簇算法,通过在簇间不断交换带来最大干扰的用户,最小化簇内的干扰和,最终最大化系统和速率。该算法在不提高K均值算法的复杂度的同时,不需要指定簇首,避免陷入局部最优。仿真结果表明,网络密集部署时,有效提高系统和速率,尤其是边缘用户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3.
张俊杰  仇润鹤 《电讯技术》2022,(9):1321-1327
针对5G时代小基站的密集部署带来的复杂干扰问题,对下行的认知无线电超密集网络下的资源分配进行了研究。为减小网络干扰,提高次用户吞吐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用户分簇的资源分配算法。基于基站的覆盖范围,选出用户的强干扰基站,以用户-基站干扰关系建立用户-用户干扰图,按用户受到的平均弱干扰划分优先级对用户分簇,再为簇集群预分配频段,为每个簇分配对应频段中效用最大的信道。该资源分配算法能准确反映用户间的干扰关系,保障资源分配公平性。仿真结果表明,当用户密度与基站密度均较大时,与相同场景的已有算法相比,该改进算法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能有效提高次用户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4.
5.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中,大规模MIMO天线和超密集部署网络是实现高吞吐量的两种方式。针对超密集网络的切换管理的问题,该文基于网络分簇的思想提出了根据终端设备运动情况动态调节滞后余量的切换管理算法。在该算法中,基于小基站分簇化管理的前提,用户设备在小区间切换分为预切换和正式切换两个阶段,预切换阶段完成最佳目标小区选择、小区资源预留和预鉴权等操作,正式切换阶段根据预切换阶段监测的设备速度动态调节切换门限的滞后余量。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6.
超密集网络中,密集部署的低功率基站将会加大系统的能耗,并且造成紧缺频谱资源的浪费.探寻干扰协调和系统节能的可行性方法在超密集网络架构下提出基站的休眠—唤醒—活跃机制,减小了休眠基站直接转为活跃状态的开启时间;另外,提出一种基于人工蜂群染色分簇算法,尽可能使用最少的颜色给拓扑图中的小区染色,并对簇内活跃基站进行优化功率分配.经仿真表明,休眠—唤醒—活跃机制能够提升系统的能源效率,染色分簇算法也可以改善用户的频谱效率和吞吐量.  相似文献   

7.
《信息通信技术》2017,(1):78-84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中,大规模MIMO天线和超密集部署网络是实现高吞吐量的两种主要方法。在超密集部署网络中,将小蜂窝的基站按照地域位置和信号强度等条件进行分簇,簇内所有的小蜂窝共用同一控制平面,实现了业务和控制的分离。基于此场景,提出了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移动终端在超密集分簇网络下的移动状态进行建模,推导出系统吞吐量、阻塞概率等系统性能的闭式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超密集分簇网络可以有效地减少移动终端不必要的切换次数,并提高系统吞吐量。  相似文献   

8.
石峰  耿烜 《电讯技术》2017,57(11):1295-1300
为了降低超密集网络中基站管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并提升基站的能源使用效率,根据用户密度、网络负载量等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的动态管理基站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用户测量报告计算出理论最小需求基站数,然后对基站进行合理的网络分簇,最终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基站休眠组合.仿真结果表明,与未进行分簇的基站管理算法相比,该算法可以降低约60%的计算复杂度,并能有效降低基站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9.
超密集网络(Ultra-dense network)通过密集部署微基站满足了爆炸式的流量需求,但是干扰严重,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尤为重要.为减少干扰和进行资源分配,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分簇的资源分配算法.首先,为解决传统K-means算法簇个数和簇中心点难以确定的问题,采用Canopy算法先进行预处理.同时,在用Canopy算法进行预处理时,没有直接设置距离阈值,引入加权平均值公式进行阈值选择,可以实现根据现实场景动态改变簇的大小和个数.然后,最大化吞吐量的同时考虑用户的服务质量,根据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本文提出用拉格朗日对偶算法准确计算出微基站给用户分配的子信道,且采用次梯度更新算法不断更新拉格朗日乘子,得到子信道的最终分配结果.最后,为减少能耗,没有随机地给用户分户分配功率,采用注水算法给用户分配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分簇算法更加准确、均匀地将小基站分布在每个簇中,在完成分簇的前提下,所提资源分配算法不但保障了用户服务质量,而且显著提高了系统吞吐量.  相似文献   

10.
干扰的有效管理是超密集小蜂窝网中的一个研究难点。该文提出将超密集小蜂窝网中的小区干扰协调和分簇相结合的算法,通过分配最优的功率降低干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根据干扰的程度,将干扰强的小蜂窝划为一个簇,同一个簇内的小蜂窝共享频谱资源,协作为用户服务,簇与簇之间实现频谱复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网络密集部署时,有效地减小干扰,提高系统吞吐量。  相似文献   

11.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喜好,实现从海量数据资源中为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在电子商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当此类算法应用到社交网络时,传统的评价指标与相似度计算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从而出现推荐算法效率偏低,推荐准确度下降问题,导致社交网络中用户交友推荐满意度偏低。针对这一问题,引入用户相似度概念,定义社交网络中属性相似度,相似度构成与计算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并给出推荐质量与用户满意度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有效改善社交网络中的推荐准确性并提高推荐效率,全面提高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Nguyen  H. T.  Murakami  H.  Nguyen  K.  Ishizu  K.  Kojima  F.  Kim  J. D.  Chung  S. H.  Hwang  W. J.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20,25(1):274-284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 To meet the demand of various high-speed data rate services as well as serving an exponential increment of mobile devices, millimeter-Wave (mmWave)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3.
针对离散评分不能合理表达用户观点和传统协同过滤算法存在稀疏性等问题,借鉴年龄模糊模型,提出了梯形模糊评分模型。该模型将离散评分模糊化为梯形模糊数,考虑了评分模糊性和信息量,通过梯形模糊数来计算用户相似度,据此设计了协同过滤算法,并证明了该算法是传统协同过滤算法在模糊域的扩展。实验表明,该算法在数据稀疏且用户数远多于项目数时性能突出,并且算法运行时间远小于传统协同过滤算法。  相似文献   

14.
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受限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响应式分布分簇算法(RDCA,responsive distributedclustering algorithm).该算法不需预先得知节点自身及其他节点的位置信息,而仅根据局部拓扑信息快速进行分布式的簇头选举,并根据代价函数进行簇的划分,适用于周期性获取信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与仿真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负载平衡性能和较小的协议开销,与LEACH协议相比,能够减少能量消耗,网络生存期大约延长了40%.  相似文献   

15.
针对蜂群无人机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能效均衡需求,提出一种紫外光通信协作蜂群无人机网络动态能效均衡算法。该算法结合紫外光抗干扰、高保密的优点,为蜂群无人机提供一种可靠的通信方式,并通过引入自适应节点度、无人机能效和距离稳定度参数加权分簇来选举簇首,使算法更加适用于动态场景。最后结合无线紫外光通信及能量消耗模型,在高斯马尔可夫移动模型下对蜂群无人机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算法相比LEACH算法可以将网络生存周期提升16%,同时可将平均簇首数量降低57%,数据传输量提升近两倍。  相似文献   

16.
个性推荐技术,可针对海量的数据实现快速准确的推荐。目前,协同过滤算法作为主流推荐技术,却存在着冷启动、数据稀疏和可扩展性等问题。虽然联合聚类协同过滤算法在解决可扩展性与数据稀疏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实时性高,但很难获得全局最优结果。因此,文中提出支持用户属性特征联合聚类的协同过滤算法以联合聚类为基础,融合了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的优点,并经进一步改进以完成高准确率的推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实时响应快,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冷启动和数据稀疏问题,且推荐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在线视频网站中出现的数据稀疏性和推荐实时性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用户聚类的改进算法.首先该算法以商品属性为辅助预填充矩阵空白,然后采用初始聚类中心优化的k-means算法在矩阵上对用户进行离线聚类,将兴趣点相同的用户聚集到同一类别中,最后在线寻找目标用户最近邻并产生推荐.本文采用MovieLens作为测试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有效缓解数据稀疏性及改善实时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推荐精度.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2019,(7):149-153
为了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生存期,能量有效的路由算法至关重要。以分配网络中的业务负载为目标的传感器节点聚类是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均衡的有效方法。文中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一种基于近似秩排序(ARO)的分层和基于距离的组合聚类方法,并使用多跳数据传输。仿真结果表明,ARO-WSN在能耗和网络生存期方面优于经典的LEACH算法、LEACH-C算法和K-means聚类算法,能有效地延长网络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Clustering of nodes is often used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o achieve data aggregation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nodes transmitting the data to the sink.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dual head static clustering algorithm (DHSCA) to equalise energy consumption by the sensor nodes and increase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lifetime. Nodes are divided into static clusters based on their location to avoid the overhead of cluster re-formation in dynamic clustering. Two nodes in each cluster,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ir residual energy and their distance from the sink and other nodes in the cluster, are designated as cluster heads, one for data aggregation and the other for data transmission. This reduces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intra-cluster and inter-cluster communication. A multi-hop technique avoiding the hot-spot problem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data to the sink. Experiments to observ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he nodes and the fraction of packets successfully delivered using the DHSCA suggest improvements in energy consumption equalisation, which, in turn, enhances the lifetime of the network. The algorithm is shown to outperform all the other static clustering algorithms, while being compar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est dynamic algorithm.  相似文献   

20.
WSN中能量有效分簇多跳路由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分簇路由算法存在的能耗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能量有效分簇多跳路由算法,该算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簇首时引入簇内平均剩余能量因子,根据上一轮结束后簇内各节点剩余能量和簇内节点的平均剩余能量的比值更新簇首在所有节点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是要求簇首根据MTE多跳路由协议与基站通信,从而均衡WSN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