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异养硝化菌的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了异养硝化菌株的筛选,对其生长特性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随后,又对异养硝化菌强化活性污泥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试验证明,异养硝化菌能够提高传统污水生物处理的脱氮效率,并有较好的生物絮凝效果,出水氨氮基本监测不出,总氮去除率达80%以上,大大提高了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2.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产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筛选出的一株好氧条件下总氮去除率>98%,且具有产絮特性的好氧反硝化菌进行研究,经絮凝试验发现其絮凝效果明显。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初步断定该菌为Pseudomonas sp.假单胞菌属。在试验过程中分别考察了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磷酸盐、pH对菌株产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株好氧反硝化菌在C/N为5,pH为7~8,磷酸盐为1.5g/L条件下菌株的产絮明显,絮凝能力较强且絮凝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3.
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氧反硝化新型生物脱氮理论的诞生,克服了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的不足,简化了流程,节省了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了脱氮效率.初步探讨了好氧反硝化机理,从不同角度做了理论分析;阐述了有关好氧反硝化脱氮的研究进展;并对好氧反硝化应用前景做了展望,提出了好氧反硝化今后的研究方向重点应放在对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和驯化上,对于好氧反硝化的发生条件、反应中间产物及其反应机理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对垃圾渗滤液间歇曝气(曝气时D0为5.5~7 mg/L;停止时DO为1.1~5.5 mg/L),在仅有有机碳、无机氮的条件下进行好氧反硝化脱氮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条件下,渗滤液中存在的好氧反硝化土著微生物茵落会成为优势菌种,在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能够发生好氧反硝化反应,使得硝化和反硝化可以真正同步进行;外加碳源不仅是厌氧反硝化所必须的,同样也是好氧反硝化的必要条件;好氧反硝化的最佳曝气方式为间歇曝气.  相似文献   

5.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在控制SBR反应器保持良好的好氧状态条件下 ,考察进水COD/NH3比值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率的影响。同时也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 ,进水COD/NH3比值越高 ,总氮去除率越高 ,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越明显。由该试验可以推断活性污泥菌胶团中异养硝化菌和好氧反硝化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氨氮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好氧反硝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处理氨氮废水 ,试验结果验证了好氧反硝化的存在 ,好氧反硝化脱氮能力随混合液溶解氧浓度的提高而降低 ,当溶解氧浓度为 0 5mg/L时 ,总氮去除率可达到 6 6 0 %。并结合理论分析 ,对好氧反硝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生物脱氮技术与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相比,具有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可实现单级生物脱氮等优点.故近年来受到水处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水处理工艺,发展十分迅速。该文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工艺原理及工艺特点,主要总结了国内在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指出了该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好氧颗粒污泥低温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原水,在低温条件下研究SBA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反硝化除磷的效能。采用多组平行试验考察了pH、NO_3~-—N、NO_2~-—N、碳源类型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乙酸钠作为碳源,pH控制在7±0.1,初始硝酸盐浓度为5 mg/L,或初始亚硝酸盐控制在15~30 mg/L时,有较理想的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秀花  陈鸿汉  田胜燕 《给水排水》2006,32(Z1):122-125
对垃圾渗滤液间歇曝气(曝气时DO为5.5~7 mg/L;停止时DO为1.1~5.5 mg/L),在仅有有机碳、无机氮的条件下进行好氧反硝化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好氧反硝化的最佳条件为水力停留时间168 h,DO为5.5~7 mg/L,有机碳源为乙醇,当有机碳源为乙醇时C/N为10.并得出影响好氧反硝化作用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C/N>水力停留时间>有机碳源>DO.C/N是影响好氧反硝化的主要因素,对TN去除率有高度显著的影响;水力停留时间对TN去除率有显著影响;有机碳源对TN去除率有一定影响;DO对TN去除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硝酸盐浓度及缺氧好氧时段对反硝化聚磷诱导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厌氧 缺氧 好氧方式运行的SBR反应器中 ,通过改变电子受体———硝酸盐的浓度、缺氧好氧时段 ,研究了反硝化聚磷菌的诱导条件及反硝化聚磷过程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聚磷菌 (PAOs)包括仅以氧作为电子受体的非脱氮聚磷菌 (non DNPAOs)和既可以氧作为电子受体又可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脱氮聚磷菌 (DNPAOs)。影响脱氮聚磷菌所完成的反硝化聚磷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电子受体浓度和缺氧好氧时段。  相似文献   

11.
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磊  吴蓓 《水资源保护》2007,23(4):88-90
分析了现有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所存在的问题,试验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的内部水力特性对其进行改造,以畜禽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创造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条件,并实现了同一反应器内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同步进行,改造后系统pH值下降速度减缓,反硝化效率提高,最终出水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分别降低了39%和38%。  相似文献   

12.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利用生物膜内所具有的A/O环境,针对DO浓度对生物膜法同步脱氮效果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DO为2.5 mg/L时SND脱氮效果达最佳,TN去除率近70%;DO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物膜内部DO浓度梯度的形成,合理控制DO浓度,对生物膜法同步脱氮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深入研究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SBR工艺中C/N、DO和pH对SND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DO=0.45 mg/L、C/N在3.33~8.32的情况下,SND率随着C/N的升高而线性升高.当C/N超过8.32时,SND率增速减缓.在C/N=8.32、DO 0.2~0.4 mg/L的情况下,SND率随DO的升高而升高,当DO超过0.4 mg/L时,SND率开始下降.在C/N=8.32、pH处于7.6~8.4的情况下,SND率随着pH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当pH处于8时,SND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4.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技术进展。从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影响因素、控制方式以及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在更普遍、更广泛的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生物脱氮技术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参与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湖泊中底栖动物提高了沉积物中氨氧化菌的丰度,加快了沉积物和上覆水反硝化过程,同时底栖动物的肠道也是反硝化场所并释放N2O。研究淡水湖泊中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阐述硝化反硝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索底栖动物对参与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启动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在SBR反应器中同时接种硝化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控制反应条件,温度23~25℃,pH值7.5~8.5,DO质量浓度1.5 mg/L左右,15 d即完成反应器快速启动。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粒径1.5~2.5 mm,SVI值54 mL/g。颗粒污泥结构紧密,沉降性能良好。反应器连续运行40多天,改变进水COD及NH4+-N浓度,COD和NH4+-N去除率均能稳定在80%以上,反应器内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SNAD) with either elemental sulfur or pyrite were investigated in fluidized bed reactors in mesophilic conditions. The reactor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at different ammonium (12-40 mg/L of NH4+-N), nitrate (35-45 mg/L of NO3--N),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0.1-1.5 mg/L) concentrations, with a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f 12 h. The pyrite reactor supported the SNAD process with a maximum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of 139.5 mg/(L·d) when the DO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range of 0.8-1.5 mg/L. This range, however, limited the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reactor, which decreased from 90.0% ± 5.3% in phases II-V to 67.9% ± 7.2% in phases VI and VII. Sulfate precipitated as iron sulfate (FeSO4/Fe2(SO4)3) and sodium sulfate (Na2SO4) minerals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sulfur reactor did not respond well to nitrification with a low and unstable ammonium removal efficiency, while denitrification occurred with a nitrate removal efficiency of 97.8%. In the pyrite system, the nitrifying bacterium Nitrosomonas sp. was present, and its relative abundance increased from 0.1% to 1.1%, while the autotrophic denitrifying genera Terrimonas, Ferruginibacter, and Denitratimonas dominated the community. Thiobacillus, Sulfurovum, and Trichlorobacter were the most abundant genera in the sulfur reactor during the entire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