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雕塑以其独特的品质风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中国的传统雕塑不仅凝聚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和睿智,而且把整个华夏文明的历程演绎得分外精彩。中华大地的雕塑遗迹就是一座座艺术的宝矿,等待着后人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5)
该文从传统雕塑的形式表象入手,概括"负"空间雕塑的空间美学发展脉络。同时,挖掘和分析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艺术空间形态,阐释"负"空间美学与整个人类历史或者说艺术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9)
纵观中国历史,其古老的文明固然令人骄傲,珍贵的雕塑艺术也让世人赞叹不已,特别是传统雕塑手法的应用。在艺术创作中,写意画蕴含的文化精髓更加丰富,"写"和"意"是艺术的核心,特别是传统雕塑手法与写意水墨画的相融合,其艺术价值更高。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精神,文章探析传统雕塑手法与写意水墨画效果的结合,以期为现代"写意雕塑"艺术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2)
传统人物雕塑是中国雕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延伸出来的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人物雕塑造型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这类雕塑造型的形式取舍和节奏,以及主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具体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写意美感的视觉魅力。所以,在中国当代人物雕塑造型语言的探索和挖掘中,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层次地探究人物雕塑造型中写意美感的语言意韵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雕塑的元素之一。具象雕塑作为雕塑的范畴,其色彩是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随着传统具象雕塑的纵深发展,社会的变化,传统的具象雕塑色彩在资源方面呈现出可贵性。尤其,近些年,随着人们欣赏水平、文化消费的提升,民族性色彩较强的传统具象雕塑成为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所追求的。这样以来,传统具象雕塑与当代具象雕塑在色彩上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可以说当代具象雕塑是对传统具象雕塑色彩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3)
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传承,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雕塑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雕塑既拥有历史价值,又具备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根基。然而,当代的雕塑教学对古代雕塑艺术有所忽视,这对于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文章主要介绍雕塑创作,分析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传统雕塑的历史与特征及其对于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雕塑历史悠久,辉煌灿烂,如著名的石窟雕塑、陵墓雕塑、大型寺庙雕塑等,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不为大多人重视的民间祭祀雕塑,在每个时代都占有一席之地.它继承和发扬了民间传统雕塑“真、善、美”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艺术产生于语言的结束之处,在这一点上雕塑是极其显著的,雕塑作品的主意是从文化意义的探究开始的,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对本意的理解,也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作品,更加不会有推动文化意义的体现。作品的主旨主要是从情感方面所体现的,而意象造型的手段一直是以作者的情感和主题为基础的。意象造型的手法运用到雕塑作品中并不是必须的,它也不是能解开作品成功的万能钥匙,要视雕塑作品内容而定。有时会锦上添花,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对雕塑作品本身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理解,何来具有创造力的可能?这种探索是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有意义的,没有这种思考,也就失去了具有创造力的可能,我们通过感知各种直接与间接的事物,整理由此而形成的感受,加以对传统的学习和分析,才能形成雕塑特有语言以及表现技法,才能把意象造型真正运用到雕塑作品的实际操作当中去。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一体化导致东西方思想、地域之间的审美差异越来越小,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风"思潮受到来自各方领域和文化的冲击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使得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思潮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让中国传统民族性的室内设计遗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本文通过对中国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了目前室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营造意境,归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切合点,更加推崇"中国印象"的设计理念,让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
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和具有东方特性的造型观念,一些经典的雕塑作品享有极高的声誉。当前,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越来越便捷,中国传统的雕塑创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具有东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雕塑特征逐渐消失。文章主要分析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雕塑创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将传统民族思想融入当代雕塑创作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增强当代雕塑的民族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5)
"纵观中国雕塑的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到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志、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立价值。"该文通过分析雕塑与诗、书法、绘画之间的联系研究雕塑,同时探索如何将诗、书、画融入雕塑,以诗、书、画的境界创作雕塑,以神韵为中心,探索体现在雕塑、绘画、诗歌、书法上的气韵,分析各种艺术语言表达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探讨现代家居"中式风格"美学意义,除了了解传统文化,还要理清"家"与"居"的美学内涵。"家"是人文伦理环境,"居"则是生态生活环境;二者合而为一,就是家居美学的基本精神。文章从传统文化因子中解读现代家居文化传承问题。希望以此来探讨当前家居设计本土化趋势,引发关于中国特色家居美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2):104-108
写意精神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雕塑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整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反映。从中国原始雕塑直至中国当代雕塑都体现着写意精神。中国的写意雕塑与西方写意雕塑相比较更注重感受,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写意雕塑在当代的发展,有利于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104-105
写意精神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雕塑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整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反映。从中国原始雕塑直至中国当代雕塑都体现着写意精神。中国的写意雕塑与西方写意雕塑相比较更注重感受,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写意雕塑在当代的发展,有利于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0)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有着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以意象的本质和特征以及意象创造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意象说"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启示。它既是客观物象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又是画家情感的化身和抒发。它是二者相互交融的汇合物,而且能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把欣赏者带人充分想象的空间。创作者在油画创作中对艺术形象的意象表达是对我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继承,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取向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方"与"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特有的概念,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独特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方"与"圆"已经不是单纯的几何意义,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的精神和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与"圆"方与圆在中国文化与西方人所理解的概念是不同的,中国文化讲求"天圆地方",道家认为:"圆"指天,动荡不定,"天圆"指心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环境塑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真研究室内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具有高度的文化精神,蕴涵强烈的审美意境,表现出模糊空间特征和传统文化及美学精神。我们只有探寻其内在的空间规律、特征及精神内涵,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23)
将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融入当代公共雕塑设计,不仅能够凸显民族特色,将现代感与历史感巧妙结合,更能够为设计领域带来新的风尚,从而有助于创作者了解具有传统元素的公共雕塑设计给公众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拓展现代公共雕塑设计的新途径,展现其新风貌。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也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中国油画的发展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艺术上的共通性。意象油画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同时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形式要素,进而丰富了画面的表现性,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20)
雕塑艺术中压缩形态的研究实际上是雕塑语言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拓展方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雕塑语言也越来越开放。"压缩"这种雕塑语言实际上是丰富多样的现代雕塑语言的分支,它的基础是传统的雕塑语言结构,如整体、体积、空间等。压缩形态雕塑在这些传统雕塑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高,但仍然受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观念主义的影响,在细节上仍然有构成、分解、对称、整合等手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