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蓖麻油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同步法合成了蓖麻油聚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PU/PMMA)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用付里叶红外跟踪了 IPN 的生成过程。对不同组成比 IPN的形态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 IPN 属相容性较差体系,成网不同步和聚合物热力学上的不相容是产生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加入网间接枝剂及改变 PU 网络的3OH/2OH 比值都可以有效地改善该 IPN 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与蓖麻油(CO)反应制备出两种聚氨酯预聚体,再用预聚体与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E-44或E-51)等单体制备出蓖麻油聚氨酯互穿网络型聚合物(CO-PU IPN),研究了体系组成对该聚合物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化时间的延长,CO-PU IPN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大,TDI型CO-PU IPN比HDI型的拉伸强度大;烯类单体比环氧树脂单体所制CO-PU IPN的拉伸强度大,不同烯类单体之间的差别不大;增加预聚体中NCO/OH的摩尔比,CO-PU IPN的拉伸强度都是先增加,后减小,在摩尔比为2.25时出现最大值;添加抗氧剂1010、紫外光吸收剂UV-327和光稳定剂292等对CO-PUIPN的拉伸强度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蓖麻油(CO)、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单体交联剂苯乙烯(St)、丙烯腈(AN)、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原料,制得了HDI/St、HDI/AN和HDI/MMA等3种蓖麻油/聚氨酯互穿网络型聚合物(CO-PU IPN);研究了CO-PU IPN组成对拉伸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对IPN的潮气固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固化时间的延长,CO-PU IPN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大,6d后基本达到最大值;HDI/St、HDI/AN和HDI/MMA型CO-PU IPN的拉伸强度差别不大;增加预聚体中NCO/OH的摩尔比nNCO/nOH,CO-PU IPN的拉伸强度都是先增加,后减小,在nNCO/nOH为3·25时出现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5.
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用同步法制备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网络体系的研究表明:不同组成的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体系的促进剂(催化剂)对互穿网络的机械性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冶球  刘朋生 《弹性体》1997,7(3):14-17
本文以N,N-二甲基苄胺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合成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弹性体,考察了产物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IPNPU/EP比纯PU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枪豚加工性能,拉伸强度得到很大提高,并在EP含量为20%时达到最大,而热稳定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蓖麻油型聚氨酯/PS同步IPNs的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步互穿网络技术,制备了一系列蓖麻油型聚氨酯/聚苯乙烯(COPU/PS)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研究了它们的力学性能和溶胀性能.结果表明,当PS/COPU、BPO(过氧化二苯甲酰)/St(苯乙烯)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1.5%时,三羟甲基丙烷(TMP)和蓖麻油羟基的摩尔比、NCO与OH的摩尔比分别为0.2和1.3时,互穿网络材料的相容性好,协同效应明显,此时力学性能最佳.当COPU/PS的IPNs材料中PS质量分数为20%~40%时,由于两相的互穿作用,使二甲苯对IPNs材料的溶胀趋缓;并且随着交联剂TMP的增加,平衡溶胀增重率增幅变小,到TMP和蓖麻油的羟基摩尔比值大于0.2后,平衡溶胀增重率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与蓖麻油反应制备出两种多异氰酸酯预聚体,再与交联剂(环氧树脂或烯类单体)反应制备出了不同的蓖麻油聚氨酯互穿网络型聚合物(IPN),通过黄色指数的测定,研究了体系组成对IPN黄变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用同步法制备不同配比的环氧脂/氨酯互穿网络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系中当环氧树脂与聚氨酯的配比为90:10时,两相相容性好,互穿程度高,综合机械性能提高,并可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具有良好阻尼性能的蓖麻油互穿网络弹性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蓖麻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酸酯预聚物及/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出发,在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及氧化还原引发剂存在下合成了四种接枝型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研究了产物的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某些接枝IPN,例如蓖麻油/TDI/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酸丁酯预聚物/单端羟基丙烯酸丁酯预聚物组成的IPN,蓖麻油/TDI/丙烯酸丁酯单体/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酸乙酯预聚物组成的IPN及蓖麻油/TDI/甲基丙烯酸乙酯单体/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酯丁酯预聚物组成的IPN均呈现突出的阻尼行为,tanδ>0.3的温度范围很广,而且最大的tanδ大于1.1。这些IPN呈现良好的橡胶样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将自制的磺化丁苯橡胶离子聚合体(简称离聚体)在硬脂酸锌存在下于160~170℃在开炼机上与直链烃油及炭黑或超细CaCO3混炼,并热压成型。考察了不同阳离子中和的离聚体的吸油率及直链烃油、炭黑或超细CaCO3的填充量对离聚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离聚体在Brabender密炼机上平衡扭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离聚体填充50%(质量,下同)左右炭黑及40%左右直链烃油后其产物成为拉伸强度大于14MPa、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基AB型交联聚合物(ABCP)及同步法合成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动态力学谱。ABCP的两组分近似互容,在动态力学谱上呈现出单一T_g松弛,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聚氨酯相区尺寸小于 2 nm;而其化学组成相同的 IPN则呈现出两相结构,其动态力学谱上有两个 T_g松弛,两组分间虽有链段互穿,但其相容性仍次于 ABCP。  相似文献   

13.
二元聚氨酯/聚取代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增韧环氧树脂/蓖麻油聚氨酯IPN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填料的形状对导电性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填料的形状和尺寸控制复合材料的性能是一个重要方法.选用了三种镍粉和不锈钢纤维,研究了它们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填料的体积含量达到某临界值时,电阻率会发生突变,粒度愈小,形状愈不规则,该临界值愈小;同时,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是先升后降,转折变化时的体积含量都大于相同填料的材料电阻率陡峰时的临界值,这种变化规律都取决于材料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活性填料对聚碳硅烷裂解陶瓷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裂解温度对活性填料Al-聚碳硅烷裂解陶瓷的线收缩率、陶瓷产率、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裂解温度升高,材料的线收缩率,陶瓷烧成体的密度、陶瓷产率、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均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变化,活性填料Al在先驱体裂解过程中熔融并反应生成AlN,从而提高了体系的陶瓷产率,反应产生体积膨胀效应,抑制了坯体在裂解中的线收缩率,所形成的微观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当裂解温度为10000℃时,体系的陶瓷产率约为115%,体系的线收缩为-0.97%,材料的三点弯曲强度约为212MPa,而不含活性填料体系的陶瓷产率,烧结收缩率和三点弯曲强度分别为65%,1.49%和64MPa。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乙炔气瓶硅酸钙多孔填料的孔结构及晶体结构分析和热重分析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国内外现有的几种多孔填料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无机填料结构形态对MPPO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无机填料结构形态对MPPO拉伸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热致性液晶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对羟基苯甲酸(PET/PHB)作为添加剂与PET共混纺丝,研究该PET/TLCP(热致性液晶高聚物)共混物的可纺性,并用DSC、X光衍射、声速和应力-应变等方法对纤维的热性能、结晶和取向结构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LCP质量含量为5%左右的PET共混物可纺性良好。TLCP对PET从熔体结晶具有阻止作用,共混初生纤维的玻璃化转变和冷结晶温度均因TLCP的存在而升高。TLCP质量含量为5%的共混物纤维结晶结构与纯PET纤维相似,但晶粒尺寸较小,且晶粒尺寸大小与共混物组成、喷丝头拉伸比和后拉伸比有关。TLCP含量增加,共混纤维取向度和模量增大,而强度下降,但后拉伸可使纤维强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填充聚硅氮烷提高室温硫化型硅橡胶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填充聚硅氮烷的室温硫化型硅橡胶(RTV),在室温下硫化制得的硫化胶,与常规填充SiO2的RTV硫化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前者的物理机械性能优于后者;热老化性能(热空气250℃下,经48h),前者保持柔软,拉伸强度保持原来的70%以上,而后者则完全老化,丧失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