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保温发酵制酱,由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发育,所以发酵时间较短,产量较高,但是,保温发酵设施,设备投资大,能源消耗大,不仅增大了生产成本,更主要的是室内保温发酵不易产生天然晒露发酵制酱的特有风味,四川省青神县翠微酿造厂多年来利用地坪、屋顶、瓷缸等,用天然晒露法生产辣豆瓣、酱油、甜面酱、食醋,利用日晒夜露制酱,温差较大,有利于多种有益微生物繁殖,发酵时间也可缩短到20-25天,原料粗蛋白利用率明显提高,在光照下可加速酱类芳香有机物合成,形成特有风味,现将生产工艺介绍职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根据新疆的气候和光照条件,研究低温、低盐、晒露发酵制酱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3.
酱曲醅制腐乳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酱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特殊酱酯香,在腐乳的后发酵过程中添加酱曲,并介绍了生产工艺及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工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高盐稀发酵工艺各工序简要介绍,重点讨论低温制曲,酱醪发酵过程中各微生物生命活动对酱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固态低盐发酵和稀醪发酵两种工艺,对盐水酱醅和套淋油酱醅在发酵分解阶段主要成份-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套淋油制醅只是在发酵初始阶段对原料分解有一定程序的影响,就整个分解阶段来看,套淋油制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该文阐述了酱腐乳的制作工艺流程 ,提出了黄豆浸泡、磨浆、点浆制坯、毛霉发酵、温室腐乳等关键技术指标 ;操作方法、操作要点及应用效果。并总结了温室酱腐乳在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生成的特点 ,为实现酱腐乳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统酱类自然发酵的微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传统酱类的发酵过程为考察对象,研究传统酱类自然发酵过程中的菌相变化规律,测定不同发酵阶段的菌相种类及比例,为研制合适的酱类人工接种发酵剂打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酱渣为原料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介绍了以酱渣为原料,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成果,试验获得一适合于酱渣固体发酵的组合菌种A3+E(311)+A(S777)。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初始含水量为65%,在28℃固体发酵3天,产品的粗蛋白含量小试可达到30%。中试和大试分别达到25%和24%,发酵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固态发酵腐乳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的消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酱方腐乳酿造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发酵体系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使腐乳产生特有的风味、组成和营养,通过对酱方腐乳的发酵全过程中的的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淀粉、还原糖、水溶性无盐固形物、总酸、水分、食盐进行跟踪测定,发现随着发酵过程蛋白质逐渐递减,淀粉质原料分阶段分解,水溶性无盐固形物、还原糖和氨基酸则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采用米曲霉、黑曲霉混合人工发酵小麦酱,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对影响小麦酱人工接种发酵工艺的因素,包括菌种接种量、食盐用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乙醇用量进行优化筛选.最后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米曲霉和黑曲霉分开制曲,混合发酵,二者菌株添加比例为8∶1,接种量为0.3%,添加9%的食盐及0.5%的乙醇,在定期揿酱的前提下,28-40℃间歇式控温发酵35天;所得人工接种发酵产品氨基酸态氮值高,且感官评价较好,与传统自然发酵小麦酱风味相似.  相似文献   

11.
魏艳丽  鲁绯 《中国酿造》2019,38(2):7-10
酱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调味品,因其独特的口味被广泛用于家庭烹饪与食品加工行业。传统发酵酱不仅影响了我国饮食文化,同时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酱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认识及利用微生物的过程,是聪明才智的体现。该文综述了我国传统发酵酱的起源,并根据酱的原料对传统发酵酱的演变进行分类介绍,旨在对发酵酱历史充分了解与认识,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以往论酱醅发酵成熟的程度,是从酱醅发酵成熟周期的时间长短和发酵酱醅的色香味体等特征来断定,很少以检测氨基酸含量是否达标来评定。试图按酱醅中氨基酸含量达标,定酱醅发酵成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酱油发黑为一种不正常现象,本文从原料配比,酱醪发酵红色素形成机理等方面剖析了酱油烧菜色泽发黑的原因。建议在制酱油过程中将原料蛋白质和淀粉质合理调配好,不能采用高温进行酱醅发酵,更不能使用炭化物质多的酱色,同时低质酱油不能再酿造。  相似文献   

14.
"生抽王"酱油酿造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阳晒酱房,对其酱池进行假底改造,采用自然阳光照射取暖进行保温发酵和原池回流浇淋技术,节省了能源消耗,生产出具有酱香浓郁、豆豉风味的“生抽王”酱油,提高了酱油的风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前言对酱醪后熟有关的微生物有乳酸菌和酵母菌,这些微生物是从制曲及其贮藏时由环境中混入酱醪并开始繁殖活动,其活动好坏对酱油的质量影响很大。在酱醪中影响酵母菌和乳酸菌生长和发酵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搅拌、食盐、浓度、氮浓度及pH等。这些主要因素互相复杂地影响着两菌的生长和发酵。作者等以调节培养初期酱醪中盐水来控制水份,并以此作为指标改变搅拌量时发现能控制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并发现在好气条件下定量地表示氧供给程度的氧吸收速度常数Kd与静置培养时酱油酵母的生长有关。由此可见醪中氧供给的多少是决定乳酸菌和酵母菌生长和发酵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酱醪中氧的动态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酱醪中被消耗的氧是含在不能以溶解氧存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综合利用我国蛤蜊资源,研究蛤蜊酱的发酵生产。以米曲霉为发酵微生物,比较了不同原料制曲和不同发酵工艺对蛤蜊酱中氨基氮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麦麸制曲和发酵初期加入蛤蜊的工艺最佳,其总氨基氮质量分数最高,为1.25 g/hg;其谷氨酸为1.2 g/hg;呈味核苷酸为209.54 mg/hg。发酵结束后蛤蜊酱鲜味突出,其中5'-GMP的呈味强度值为8.460,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5'-GMP对蛤蜊酱鲜味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酱油发酵初期,酱醅温度的特点是:成曲拌醅完毕进入发酵状态时,酱醅温度经过一段较短时间后即开始上升,并且上升速度极快。使酱醅不久便达到很高的温度,一般在55℃~60℃之间,最高时可达65℃以上。这种高温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要经过24小时后温度才开始下降,并且下降速度很缓慢,大约又需一天的时间,酱醅才下降到正常的发酵温度。进入正常的发酵状态。整个过程历时两天左右。一、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酱油酿造所用的微生物,都是好气性微生物。它们在呼吸过程中,通过氧气氧化细胞内的碳源,放出大量的热,放出热量的一部分供给自己,作为代谢的能源(即完成基本的能  相似文献   

18.
酱渣发酵蛋白饲料优良菌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酱渣为主要原料,经过初筛、复筛和多菌株优化组合发酵,选出了发酵酱渣的优良菌株。发酵产物的粗蛋白为25.9%,比对照的粗蛋白含量提高32.8%,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提高55%,粗纤维从14.7%降至10%。结果表明,筛选到的菌株是发酵酱渣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9.
黄稀酱生产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膨化原料和多菌种发酵生产黄稀酱,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室确定制曲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米曲霉As3.951(沪酿3.042)和黑曲霉As3.350分开制油,混合发酵,二者比例为8:2。采用稀醪发酵,发酵后期添加鲁氏酵母As2.371增香,添加量为5%,发酵15-20d,与传统工艺相比,明显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原料及设备利用率,并且产品质量稳定,风味好。  相似文献   

20.
传统酱类自然发酵的发酵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传统酱类的发酵过程为考察对象,研究传统酱类自然发酵过程中的菌相变化规律,测定不同发酵阶段的菌相种类及比例,为研制合适的酱类人工接种发酵剂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