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阐述了各种类型复合地基变形的计算方法,并以试验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以及天然地基的变形模量,证明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能够较好地控制地基的变形。通过对天然地基与半刚性碎石桩小型载荷试验的研究,运用理论公式,计算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并与实测变形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数值比较接近,证明了运用此种方法计算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计算理论,分析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工程实测结果,运用理论计算公式对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进行了计算,并将两者进行了对比,在充分考虑桩间土应力折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桩土应力比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了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并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工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离散元法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可变形体模型的离散元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竖向承载能力以及桩土共同作用过程中桩、土承担荷载比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揭示了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共同作用的承载机理,提出了合理确定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试验,研究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分界桩土应力比和荷载分界点,证明了随着荷载的增加,桩分担荷载的比例呈现增大的趋势。计算了桩间土应力折减系数,发现荷载超过某一数值以后,桩间土应力折减系数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附近。  相似文献   

6.
根据工程实例的土质情况建立计算模型,通过ANSYS三维有限元的数值分析,研究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褥垫层厚度、模量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的影响。本文的计算分析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一个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程设计实例,对地基承载力与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进行分析,并对地基反力、建筑物沉降在施工期间进行了监测.实测表明,所采用的设计计算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工程实际状况,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简化计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促进复合地基理论和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在分析碎石桩复合地基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方法推导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桩土应力比.并且与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比较.结果在相同的工程地质条件下,将碎石桩加入水泥等材料所形成的半刚性碎石桩,其极限承载力和桩土应力比均高于碎石桩.结论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要好于碎石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表明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针对5×5刚性桩复合地基群桩,分析其三维动力特性,计算分析中模型的褥垫层、桩间土、桩体以及基础均假定为线弹性并考虑上部结构的反馈作用.计算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并用分解反应谱法进行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地震响应分析,得出在地震激励下,上部结构-基础-复合地基的结构位移和内力以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刚性桩复合地基对邻近支挡结构土压力的影响,找出此复杂工况下支挡结构土压力的合理计算方法。基于刚性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结合Mindlin解、Boussinesq解以及应力叠加原理,分析了考虑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效应的邻近支挡结构附加土压力简化弹性解法,确定了邻近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挡结构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并将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复合地基对邻近支挡结构土压力的影响进行分部、分区域计算比较符合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且用该方法计算的土压力和附加土压力与模型试验结果匹配性较好,并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从长桩和短桩作用机理两方面阐述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以刚性长桩和柔性短桩组合成的长短桩复合地基为例,对常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之面积加权法和分步叠加法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之复合模量法和增大系数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两种计算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给出了一个采用增大系数法计算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工程实例,工程实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较吻合。建议采用增大系数法计算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有必要对加固区桩间土模量增大系数进行适当修正,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需通过对大量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后确定。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在沉厚软土地基处理中,按沉降控制的原则,将常用复合地基与刚性减沉桩联合应用的复合地基形式,对其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对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及桩土应力比曲线的性状以及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柔性基础下的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数值比刚性基础下的小,长、短桩桩土应力比差别不如刚性基础突出,反映出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特性的影响;刚性基基础下长桩桩土应力比变化比短桩剧烈,其峰值是短桩的3倍左右,且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变化规律也与柔性基础下的复合地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现以土力学和弹性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了刚性、半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竖向变形协调方程,应用Berrum公式计算桩侧摩擦阻力,从理论上建立了垫层厚度及压缩模量对刚性、半刚性桩复合地基性质和形状影响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不同的垫层厚度及垫层模量对桩土应力比、桩身最大应力位置、桩身最大应力、桩土荷载传递的影响,这与工程实践中的数据相符.利用该方法可对刚性、半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工程实例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三种计算方法(规范的CFG桩法、龚晓南法、双层应力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利用规范CFG桩法计算的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比较贴近,但是,其加固区复合模量计算方法的根据有待完善;龚晓南法给出的桩端刺入下卧层的变形量目前尚没有充足的依据;双层应力法在理论上比较合理,但在实际应用上,应力水平系数不易准确确定。通过本文的分析,提出对于桩端下卧层承载力较高的地基,应采用规范的CFG桩法计算复合地基的沉降。  相似文献   

16.
水泥搅拌桩桩土应力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桩土应力比是反映搅拌桩复合地基工作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实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分析了影响桩土应力比的主要因素,在充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桩土应力比改进计算公式,公式计算简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变刚度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抗震性能,利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变刚度刚性桩复合地基及上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对变刚度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得出了这两种变刚度刚性桩复合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桩体位移、内力最大值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桩的最大内力值远远大于短桩,大直径桩的最大内力值远远大于小直径桩,在抗震设防地区采用变刚度刚性桩复合地基需加强长桩和大直径桩的强度设计,并通过对比指出变桩长方案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在同等经济条件下抗震性能优于变桩径方案.  相似文献   

18.
考虑变形协调的刚性基础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当前求解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时较少考虑桩土间变形协调的情况,在对若干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分布形状的假定,然后分别用荷载传递法、Mindlin解答和弹性力学解答分析了单桩模型中桩体和桩间土的沉降变形,通过桩顶位移变形协调条件建立了求解方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该方法可利用现场实测荷载~沉降曲线进行计算参数的优化反演,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最后,用该法对某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把路堤假设为一个柔性荷载和一个具有较小刚度的垫层,运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选择一个工程实例,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路堤高度、路堤刚度、桩土刚度比及荷载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堤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与刚性基础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掌握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建立了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式.根据固结过程中孔隙水排出量等于单元体体积减小量的关系和平均超孔隙水压力的概念,推得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方程.通过等应变假设和初始边界条件,由分离变量法针对该固结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桩体和桩间土的平均超孔隙水压力、平均固结度、复合地基整体固结度和固结沉降.研究结果表明,该解析式所得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吻合,且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大于天然地基固结速率,并与现场观测的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固结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