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醇醚糖苷(AEG)/醇醚羧酸盐(AEC)/醇/乙草胺/水体系的微乳液相行为,讨论了不同链长的醇对乙草胺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相图的影响,并通过电导率测定研究了乙草胺微乳液的微观结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助表面活性剂醇碳链的增长,乙草胺微乳液的微乳区面积逐渐变小,而液晶区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大;固定醇的种类为正丁醇时,醇的含量对微乳区面积有一个最佳值。  相似文献   

2.
以多组分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正丁醇-矿物油-水体系一系列拟三元相图,并用电导率法确定了微乳液结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例不同对拟三元相图影响很大,随着Span80-PEG400比例逐渐增加,微乳区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液晶区的面积逐渐减小,直到消失,相转变途径由非连续(液晶)向双连续过渡。随着表面活性剂含量的降低,有大面积的乳液区出现,电导率的变化与相变化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醇醚糖苷(AEG)/醇醚羧酸盐(AEC)/醇/乙草胺/水体系的微乳液相行为,讨论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对乙草胺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影响,并通过电导率测定,研究了乙草胺微乳液的微观结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助表面活性剂醇碳链的增长,乙草胺微乳液的微乳区面积逐渐变小,而液晶区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大;以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正丁醇的质量分数〔m(正丁醇)/m(AEG+AEC+正丁醇)〕对微乳区面积有一个最佳值。  相似文献   

4.
郭艳姿  黄民  黄恒波 《上海化工》2005,30(11):15-18
采用稀释法绘制了吐温-80/对二甲苯/1,2-丙二醇水溶液拟三元体系的25℃相图,利用电导法测定了其中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体系中包含单相微乳区、两相分层区、白色乳液区三部分,其中微乳区又分为油包水(W/O)微乳区、双连续区(B.C.)、水包油(O/W)做乳区三部分。另外。考察了醇水溶液中醇的质量分数及温度对撒乳区域范围的影响,发现醇的质量分数越高,微乳区域范围越大;温度越高,O/W微乳区域范阻越小。经稳定性实验表明:O/W微乳液稳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Tween80、甘油酯、水和丙醇构筑得到微乳,并探究各组分性质和含量对微乳的影响。研究发现,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相区面积影响较大,且随着醇羟基个数的增多,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拟三元相图在农药水乳剂配方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CHEN Dan  黄啟良  L 《现代农药》2008,7(4):25-28
以阿维菌素为例,通过拟三元相图系统研究了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油相中有效成分不同含量及不同水质下阿维菌素溶液/表面活性剂/水体系的相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用时水乳区面积比单用时面积要小,且随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例的增加,水乳区的面积先减小后增大。而随着油相中阿维菌素的含量及水硬度的增加,水乳区面积有所增加,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以超临界花椒油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和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30℃水浴中,用水滴定上述两组分不同配比的混合物,绘制油、吐温一80、醇、水体系伪三元相图,并对微乳进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以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体系,相图中微乳区面积大于以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体系。随着吐温-80与醇质量比(Km)的减小,形成的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经稳定性试验表明,加温和加速离心时对微乳剂稳定性无影响;少量盐对微乳剂稳定性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AEO-9和SAS60为表面活性剂,醇(无水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对水和石油醚进行了微乳化实验,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和醇的种类、含量,盐的含量,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EO-9与SAS60质量比为7∶3时,协同效应最好;正戊醇做助表面活性剂时,拟三元相图中微乳区的面积最大;当正戊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值为0.8时,体系的溶油量最大;当微乳液质量浓度为1.824 g/L时,表面张力为24.49 m N/m;微乳液的质量分数为0.3%时,界面张力可以降至9.25×10-4m N/m。  相似文献   

9.
采用稀释法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醇/正庚烷/水四组分微乳液体系在不同醇时体系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醇碳原子数的增加,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水内核半径Rw、颗粒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l、平均聚集数珔n以及吉布斯自由能-ΔG0c→i增加,而颗粒总数Nd以及分散相所占的总界面面积Ad减小。采用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制备了纳米BaF2。经SEM和XRD表征,BaF2为均匀的球形纳米粒子,粒径39 nm左右。  相似文献   

10.
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5℃时,绘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在不同R值(水和SDS的摩尔比)时的相图,得出该体系能形成W/O微乳液的配比为:正丁醇的质量分数在25%~60%,正庚烷的质量分数在0~80%。该体系在室温下能够形成较大范围的W/O单相微乳液区,R值对微乳区的面积和所在的位置无太大的影响。采用电导率曲线讨论了加水稀释过程中,体系由W/O型→双连续型→棒状液晶→层状液晶→双连续型→O/W型的微观结构转变。采用稀释法求得其W/O型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体系的水内核半径Rw在讨论的范围内随VH2O、R值的增加而增大。含水量增加,自由能-ΔGcO→i降低,对微乳液体系的稳定不利;含水量越低,越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张达志  冷士良 《广州化工》2012,40(22):98-100
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界面相行为,考察了中间联接基团长度、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配比、醇链长和烷烃链长对相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短链联接基团较易形成单相微乳液,表面活性剂用量较少且有较高的含水量;随着烷烃链长增加,形成O/W区域所需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加,且区域面积在逐渐减小;醇链长改变时,沿着油-(S+A)轴都能形成W/O型微乳液。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制的4种磺基甜菜碱,运用多种方法对4种磺基甜菜碱/短链醇/正癸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温度、磺基甜菜碱的分子结构、短链醇浓度及其分子结构等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温度越高,中相微乳液形成的中相体积越大;SB9体系形成中相微乳液时,所需要的最小w(醇)为2%,最大醇宽为12%;SB12体系形成中相微乳液时所需要的最小w(醇)为4%,最大醇宽8%;随着磺基甜菜碱烷基碳数的增加,微乳区面积增大,增溶能力降低;最佳增容参数SP*和表面活性剂在油相和水相的平均溶解度SO.W均随短链醇碳链的增加而增加;平衡界面膜上的表面活性剂和醇在整个微乳液体系中所占的质量分数C S,C A,短链醇平衡界面膜所占的质量比AS,短链醇在油水相中的平均溶解度AO.W,均随短链醇碳链的增加而减小;w(醇)的增加使得微乳液体系发生由WinsorⅠ→WinsorⅢ→WinsorⅡ型的相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双生表面活性剂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醇/正辛烷/水微乳液体系,绘制了其拟三元相图,探讨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及0.1mol/LKCl、NaOH、HCl溶液对微乳区域的影响,利用电导率分析了微乳液的结构类型。结果表明:以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作为乳化剂,可以制备稳定的微乳液。在中等链长范围内,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的醇类,链长的比链短的醇具有更好的助活作用。电解质溶液一般使微乳区域缩小,以电解质溶液或纯水为分散介质的微乳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微乳液的电导率值,确定配制W/O型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微乳液的最大增溶水量;根据微乳液含水量与电导率关系曲线及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讨论了正构醇种类、正构醇含量、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对W/O型微乳液的结构、电导率、增溶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大于1时,正戊醇、正己醇和正庚醇为助剂配制的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体系微乳液有较大的增溶水量,而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大于1.5时,以正丁醇为助剂配制的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体系微乳液才有较大的增溶水量;正构醇的链长及加入量影响微液滴界面膜的强度,从而影响微乳液的增溶水量、电导率及微乳液形成区域的大小;对于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体系,正戊醇是形成W/O型微乳液的较好助剂,当正戊醇与Triton X-100的质量比为0.5时,W/O型微乳液的形成区域最大。  相似文献   

15.
柴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绘制了复合表面活性剂(D0821/Tx-4/AEO-3)/正戊醇/柴油/水体系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正戊醇质量分数时的一系列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正戊醇质量分数及温度对拟三元相图及水最大增溶量有很大影响,醇量太大或太小形成的微乳区面积均较小;温度升高,微乳区面积及水最大增溶量也大大减少;随着正戊醇质量分数的增大,每一个温度下的微乳区及其最大增溶水量都逐渐向AEO-3/正戊醇/油角漂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绘制了烷基糖苷(APG)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发现少量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使APG形成的单相微乳液区域变大。氯霉素、硼酸 /硼酸钠的缓冲溶液、NaCl以及洁而灭对微乳液区域影响非常小;透明质酸钠使微乳液相图区域减小,双连续的微乳液区域消失,这可能是因为透明质酸钠在油水中分配得不均匀,油包水型向双连续型微乳液过渡时,水含量增加,同时透明质酸钠的含量增加,油核里很难包结这种大分子,因此,微乳液被破坏。硼酸 /硼酸钠缓冲溶液的加入有助于提高氯霉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磁力搅拌器为分散手段,油酸、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或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为主表面活性剂,在NH3.H2O存在的情况下,使用各种醇作助剂制备微乳化柴油,并对其增溶水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体系TTAB/油酸/NH3.H2O比DTAB/油酸/NH3.H2O的增溶效果好,且在TTAB、油酸、NH3.H2O的摩尔比为1∶20∶17,复配乳化剂用量为3 g,正丁醇用量为3 mL,以0.15 mol/L的NaBr水溶液代替水相制备的微乳化柴油增溶水量最大、成本最低。所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粒径在50~60 nm之间,稳定时间在190 d以上,黏度、密度、腐蚀性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Phase diagrams of α-sulfonate methyl ester derived from palm stearin (α-SMEPS)/alcohol/water systems were mapped at 30±0.1°C. Two main regions—an isotropic and a lamellar liquid crystalline—were the focal points in this system. An increase in alcohol chain length decreased the isotropic region and increased the lamellar liquid crystal region. In the isotropic region, self-assembly of α-SMEPS at different alcohol chain lengths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The phase boundaries of micelle to bicontinuous structure and bicontinuous structure to inverse micelle transitions in the isotropic reg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se analytical methods. The increase in alcohol chain length shifted the micelle ⇆ bicontinuous structure to the water-rich corner, and the bicontinuous structure ⇆ inverse micelle transition moved toward the alcohol-rich corn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