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Pd/Fe双金属对水中m-二氯苯的催化脱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引 言氯代芳烃及其衍生物化学性质稳定 ,易在生物体内累积 ,大多被列为美国EPA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 ,一旦进入环境将对人类及其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威胁 .因此 ,氯代芳烃的治理技术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1]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提出金属铁屑用于地下水的原位修复以来[2 ,3] ,用Fe0 还原脱氯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应用于地下水修复方面的研究 .Fernando等[4~ 7] 将双金属催化剂用于有机氯的催化还原脱氯 ,Fe0 表面的Pd或Ni等金属加速了还原脱氯反应 ,脱氯速率比Fe0 体系快得多 .本研究利用Pd/Fe双金属对m DCB进行了催化还… 相似文献
3.
4.
5.
6.
引言氯酚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塑料、抗氧剂、涂料、制革和造纸等生产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的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之一,属于典型的环境雌激素[1]。因此,如何修复氯酚类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当今环境科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氯酚类化合物的治理方法中,利用廉价的金属铁(Fe0,zero-valent iron,ZVI)及其化合物脱氯为含氯有机物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途径,该法具有简单实用和操作费用低等特点[2-5]。 相似文献
7.
以10mgw(Pd)=5%的Pd/C为催化剂,在35℃和1 01×105Pa下,ρ(三氯新)=4g/L的三氯新水/乙醇〔V(水)∶V(乙醇)=1∶1〕溶液20mL反应30min就100%脱氯。在乙醇中,三氯新加氢1h氯的去除率为68%。水的存在,改善了三氯新的反应环境,消除了NaCl在催化剂上的富集,使催化剂保持了较高的活性。在水溶液中,ρ(氯化物)=5g/L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氯化物的存在,对三氯新的加氢脱氯反应没有影响,这是因为这些无机氯化物在水中完全电离,离子化的无机氯化物不会堵塞反应孔道,也不会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因此不会阻碍三氯新的加氢脱氯。 相似文献
8.
Pd/Fe双金属对1,2,4-三氯苯的催化脱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d/Fe双金属体系对1,2,4-三氯苯(1,2,4-TCB)进行了快速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钯的催化作用下,零价铁对1,2,4-TCB有较好的还原脱氯效率.当Pd/Fe双金属的钯化氯为0.06%时,催化剂用量为1g/40mL,反应1h后TCB的脱氯率可达99%.反应速率随钯化氯的提高而增加.反应在Pd/Fe表面进行,符合准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0.0837min-1.TCB在催化脱氯的过程中先脱氯成为DCB,再依次脱氯为氯苯和苯.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级Co/Fe双金属催化剂,对其催化水溶液中四氯化碳还原脱氯性能进行了考察,并与废铁屑催化性能进行了对比.同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脱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纳米级Co/Fe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活性,对四氯化碳的脱氯效果优于废铁屑.搅拌转速、反应温度和脱氯时间对脱氯效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以氯代甲烷系列为例研究了多种氯代烷烃在Fe/Cu二相金属体系中的还原脱氯反应.分析了氯代有机物结构性质对还原脱氯反应的影响和规律性,以及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并探讨了氯代烷烃在金属还原作用下的还原脱氯机理。 相似文献
12.
镍/铁二元金属催化降解水体中的莠去津和对氯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反应条件下,考察了Ni/Fe二元金属对不同取代基上Cl原子的脱除特性。实验以莠去津和对氯苯酚(p-CP)为研究对象,在水溶液中进行了脱氯降解。结果表明,与金属Fe0相比,Ni/Fe对莠去津和p-CP均有明显的催化脱氯降解效果。单位比表面Ni/Fe对p-CP和莠去津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SA=7.61×10-4(min-1.m-2)和k′SA=5.64×10-3(min-1.m-2),说明Ni/Fe对三氮苯环上Cl原子有更强的脱除特性。不同反应pH对Ni/Fe降解p-CP的影响比莠去津小,反应60 min,p-CP在pH=2.0、3.0、4.0和未调节pH条件下的脱氯效率分别为43%、44%、35%和28%;120 min分别为69%、62%、57%、48%。而莠去津在pH=4.0和未调节pH条件下几乎没有还原,主要是受氯化物本身性质的影响。另外,通过反应体系的电化学测试表明,在Ni/Fe催化还原莠去津和p-CP的过程中,反应中主要的还原剂是Fe0溶解产生并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H2。 相似文献
13.
Dechlorination kinetics of monochlorobiphenyls by Fe/Pd: Effects of solvent, temperature, and PCB concent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ll-known, yet undefined,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s and activity of palladized zerovalent iron (Fe/Pd)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hindered a careful study of dechlorination kinetics in long-term experiments. A short-term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therefore, develop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olvent on the dechlorination of monochlorobiphenyls (MCBs), 2-chlorobiphenyl (2-ClBP), in particular by Fe/Pd. The experiments started with specified initial conditions and lasted only for 10 min. The average value (k) of the 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for the dechlorination of 2-ClBP was 0.13 ± 0.03 L m−2 h−1,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average values for 3-chlorobiphenyl and 4-chlorobiphenyl.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was 20 ± 4 kJ mol−1 and 17 ± 7 kJ mol−1, in a temperature range between 4 °C and 60 °C, for the dechlorination of 2-ClBP using two batches of Fe/Pd catalyst. The k valu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ixtures with a methanol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10%. The values of the rate constant were slightly influenced by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experiments at a low temperature and in a solution with a high methanol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was described with a Langmuir equation, based on the Langmuir–Hinshelwood mechanism that includes an adsorption step of a single species preceding a rate-determining catalytic reaction. 相似文献
14.
15.
在批试验条件下研究了Ni/Fe双金属对CCl4(CT)、CHCl3(TCM)和CH2Cl2(DCM)的还原性脱氯性能。结果表明:(1)Ni/Fe双金属可有效对CT和TCM脱氯,但对DCM没有脱氯效果;(2)Ni/Fe双金属对CT和TCM的降解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3)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Ni/Fe双金属对CT和TCM的脱氯效果好于Fe0,且脱氯速度与Ni/Fe质量比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成正比;(4)对CT和TCM脱氯的反应速率常数kSA相差10.98~16.60倍,说明Ni/Fe双金属对氯代程度高的CT脱氯快于对氯代程度低的TCM;(5)Ni/Fe双金属对CT脱氯过程产生TCM,不产生DCM,且随着反应时间的继续,产生的TCM也继续被降解;而Ni/Fe双金属对TCM脱氯并不逐级产生DCM;Fe0对CT脱氯不仅产生TCM,也产生DCM。 相似文献
16.
以Pd/C为催化剂的松香加氢本征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温度403~433K,压力3.0~7.0MPa下,研究了以Pd/C为催化剂的松香催化加氢本征动力学,为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和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减少催化剂粒度和提高搅拌转速,以消除内外扩散的影响,在松香加氢反应过程中,在线跟踪了反应物和产物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根据实验数据,采用EVIEWS软件对10个可能的反应机理模型进行筛选,认为最可几的反应机理为松香中的主要成分枞酸分子不吸附,枞酸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上被吸附的氢原子进行反应,氢原子的吸附为控制步骤;其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据此导出反应速率常数和吸附平衡常数分别为 (Hk =5.695exp((2498.5/T), bs =9.4(10(3exp(1920.8/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