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使用微生物对数灭活率(MIC)和灭活率常数(k)两项指标,考察了紫外线消毒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建立了微生物对数灭活率达到1 lg~ 4lg时所需紫外剂量表,分析了紫外线对耐氯性微生物的灭活特点.由于单独采用紫外线消毒技术对水中部分病毒、噬菌体和芽孢型细菌的灭活效率较低,故又考察了UV/C12、UV/H202以及UV/03等紫外线相关工艺对耐紫外线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对紫外线消毒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对岸基测试试验的要求,采用准平行光束仪对8种海藻进行紫外线辐射后黑暗环境培养5 d,研究紫外线对它们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对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盐生杜氏藻和赤潮异弯藻具有一定的灭活效果,灭活率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剂量为400 mJ/cm2时灭活率分别为48.5%、86.8%、98.2%和100%;小剂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刺激青岛大扁藻的生长,当剂量200 mJ/cm2时藻细胞数量开始缓慢减少,在剂量为400 mJ/cm2时灭活率为15.9%;小剂量的紫外线辐射对小新月菱形藻和塔胞藻具有一定的灭活效果,在剂量300 mJ/cm2时灭活效果开始降低,在剂量为400 mJ/cm2时灭活率分别为42.2%和18.1%;紫外线剂量≤400 mJ/cm2时对利玛原甲藻没有灭活效果。总体来看,紫外线对海藻的灭活效果较差。藻细胞个体大小不是影响紫外线灭活效果的因素,藻的种类、藻细胞壁的有无及其成分的不同可能是造成灭活效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璐  华伟  陈卫  林涛 《城镇供水》2015,(1):36-40,52
本文以剑水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氯和氯胺对桡足类浮游动物的灭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氯和氯胺对桡足类浮游动物的灭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有效氯投加量和接触时间的增加剑水蚤灭活率逐渐提高。p H值对氯的除蚤效率影响较氯胺大,氯和氯胺对剑水蚤的灭活率随着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有机物对氯的除蚤效果影响较为严重。通过分别对氯和氯胺灭活前后电镜扫描发现剑水蚤体表发生明显的皱缩现象。三维荧光光谱扫描发现由于氯和氯胺的作用,剑水蚤体内会有少量蛋白质物质的外泄,体内物质外泄是造成浮游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强度及剂量对大肠杆菌光复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中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紫外线强度及剂量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以及对其光复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灭活率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同剂量下高强度的紫外线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要好于低强度的,且高紫外线强度有利于控制大肠杆菌的光复活程度.当紫外线强度为0.153 mW/cm2、紫外线剂量为60 mJ/cm2时,其对大肠杆菌的灭活率高达5个对数级.高剂量紫外线照射下大肠杆菌发生光复活的能力明显弱于低剂量下的,紫外线剂量为120 mJ/cm2时的大肠杆菌光复活率较5 mJ/cm2时的低了3个对数级.  相似文献   

5.
超声预处理强化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超声预处理强化紫外线消毒效果,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紫外辐照还是超声预处理/紫外辐照,紫外辐照剂量与大肠杆菌灭活率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进行超声灭活时,超声功率、作用时间及菌悬液体积对灭活率均无显著意义(P>0.05),按影响大小排序为:菌悬液体积>超声功率>作用时间;当单独超声处理200 mL大肠杆菌悬液时,超声功率为200 W、作用时间为20 S条件下的灭活率最高(0.22-1g),该条件下继续进行紫外辐照,灭活率最高达到2.75-1g,1 h光复活后灭活率仍高达1.72-1g,超声/紫外协同作用的灭活率大于二者单独作用的灭活率之和,表明该条件下超声预处理起到了强化紫外线消毒的作用;超声处理只能改变细胞的结构,不能破坏其DNA;酶敏感位点数量与大肠杆菌的灭活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约为0.88.  相似文献   

6.
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及紫外线消毒后大肠杆菌在可见光下发生光复活的情况,同时考察了紫外线消毒和光复活过程中大肠杆菌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灭活率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剂量下高强度的紫外线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好于低强度的紫外线。经紫外线灭活后的大肠杆菌在可见光下会发生光复活,紫外线剂量对大肠杆菌的光复活有一定影响,高剂量下大肠杆菌发生光复活的能力比低剂量下的差;相同剂量下,较高强度的紫外线有利于控制大肠杆菌的光复活。对大肠杆菌ETS活性的研究表明,随着紫外线强度和剂量的增加,大肠杆菌的活性不断降低;紫外线消毒后的大肠杆菌经可见光照射后发生光复活时,其活性有所增加,在较高的紫外线剂量和强度下大肠杆菌的活性增加较少,而在较低剂量和强度下大肠杆菌的活性恢复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霍国友 《市政技术》2013,31(4):105-107,110
2006年颁布实施的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生活饮用水的消毒剂和消毒副产物提出了比原标准更为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生活饮用水消毒剂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消毒副产物很难达到该标准的水质目标要求。而紫外线+氯(氯氨)组合消毒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消毒方式,除了对氯消毒效果较差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外,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消毒副产物,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消毒方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十堰市第三水厂工程紫外线+氯联合消毒技术的设计概况。提出在净水厂中采用多屏障消毒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新国标对病原微生物指标控制的要求,同时可以提升水厂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9.
液氯作为水厂最常用的消毒剂,消毒副产物等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对不同的氯消毒方式对管网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不同的加氯消毒方式对管网水消毒副产物和生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种氯消毒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改变培养基稀释度和培养温度以及添加无机生长元素(氯化钾、硫酸镁、三氯化铁)研究了自由氯、氯胺和二氧化氯对不同生长环境下所培养的粪肠球菌的灭活情况。结果表明,当粪肠球菌在100倍稀释的肉汤培养基上生长时,达到3log去除率氯和二氧化氯所需的0值分别增加了2.1和5.5倍,而氯胺所需的D值变化很小;将粪肠球菌的生长温度从22℃调整至44.5℃时,达到3log去除率氯胺所需的C≠值下降了2倍,自由氯和二氧化氯所需的C£值则变化不大;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投加K+(4mmol/L)、Mg2+(0.4mmol/L)和Fe3+(0.08mmol/L)后,粪肠球菌对自由氯和二氧化氯的抗性提高了,对氯胺的抗性则变化不大,达到3log去除率自由氯和二氧化氯所需的C£值最大分别增加了约2.3和19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二氧化氯(ClO2)对水体中一些主要病毒的消毒效果.考察了不同试验条件,如消毒剂投量.不同接触时间和pH值等条件下二氧化氯对病毒的杀灭失活效果,与液氯(Cl2)比较,二氧化氯对病毒的失活效果大大优于液氯;二氧化氯能在广泛的pH范围内有效地杀灭病毒.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的滤后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经不同投量的组合消毒后消毒剂残余量的变化,以及联合工艺的消毒效果和持续消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投量组合的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后,出水中的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氯胺投量对总余氯和二氧化氯残余量的影响显著,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其残余量的影响不大。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在低投量组合下就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持续消毒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对耗氯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烧杯试验,分别以湖水和水库水为对象,研究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对给水消毒过程中余氯消耗速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过PPC预处理后氯的消耗速度明显降低,对应于一定浓度的余氯保持时间比经常规工艺处理的延长一倍以上。从水样有机物浓度和氯仿生成量等综合指标及藻类在处理前后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PPC预处理提高了对有机物及藻类的去除效率,降低了可与氯作用的前驱物质浓度,从而使余氯消耗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小试研究了氯消毒工艺对黄浦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对水厂实际运行的意义.结果表明,游离氯对试验中所研究的两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两种微囊藻毒素的氯化降解过程均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提高游离氯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显著提高微囊藻毒素的降解速率;在pH值为7.25时,将黄浦江水中10 μg/L的MC-LR降至国家水质标准中的要求值(1μg/L)所需要的cT值为107.99 mg·min/L,正常消毒条件下难以达到此值;但氯消毒工艺能够明显降低微囊藻毒素的急性毒性,可以作为目前控制水中微囊藻毒素脱毒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二氧化氯(CIO2)及其组合消毒工艺中溶解性有机物(DOC)浓度和可同化有机碳(AOC)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DOC表征的有机物浓度在消毒反应前后变化不大;CIO2的强氧化能力体现在将高分子有机物氧化成中、小分子有机物方面,氧化产物以草酸类物质为主,这导致了AOC浓度的升高,降低了出水的生物稳定性;增加CIO2的投量(〉4mg/L)或与氯胺组合消毒能有效降低出水的AOC浓度,消毒反应24h后出水的AOC浓度均比进水的(59μg/L)低。  相似文献   

16.
溴酸根在紫外和氯消毒联用工艺中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2O-Br--Cl2/NH2Cl/ClO2为研究对象,考查UV作用下BrO3-产生的情况。结果表明:原水和去离子水背景下,Cl2/UVC联用可以氧化部分的Br-生成BrO3-;NH3可以有效的抑制BrO3-生成,并且NH2Cl/UVC作用时不生成BrO3-;ClO2/UV体系产生溴酸根能力明显弱于Cl2/UV;ClO2/UVC产生BrO3-的量高于ClO2/UVA。酸性条件同时促进BrO3-的产生和ClO2的分解,碱性条件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再生水紫外-氯组合消毒与单一氯消毒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准平行光束仪对再生水进行了紫外灭活大肠杆茵试验,并考察了紫外-氯组合消毒与单一氯消毒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与单一氯消毒相比,紫外-氯组合消毒可有效降低氯的投加量.在组合消毒试验条件下,大肠杆菌完全灭活,紫外剂量从3mJ/cm2提高到5mJ/cm2,加氯量可降低1mg/L;灭活率相同条件下,紫外剂量与加氯量的关系符合...  相似文献   

18.
医院污水的紫外线消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医院污水采用紫外线消毒所需的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紫外线剂量为 15mJ/cm2 时,对粪大肠菌的杀灭率可达 99. 999%;未经处理的医院污水,直接采用紫外线消毒的效果不稳定,而经二级处理后的医院污水采用紫外线消毒时可确保出水粪大肠菌稳定在 500个 /L的一级排放标准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