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解决富营养化河道中内源磷释放的问题,合成了一种新型磷负荷控制材料,即负载有碳酸钙微粒的高岭石复合材料(CLK),研究了其对底泥磷释放和磷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CLK能有效抑制底泥释磷,最佳投加量为100 mg/g,2 h内即将水中溶解态磷(SRP)浓度控制在0.021mg/L。CLK的添加促使底泥中的可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和铁结合态磷(Fe-P)向钙结合态磷(Ca-P)转变,其中Fe-P含量减少了17.31%,Ca-P含量增加了27.91%,有效降低了底泥磷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S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考察了采用S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水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特性.SBR工艺的运行参数为:工作周期为12 h,运行温度为30℃,SRT为20 d,HRT为30 h;污泥水的NH4^+-N、TN、PO4^3--P浓度分别为(361~566)、(494~751)、(13.2~48.5)mg/L,TCOD/TN、SCOD/TN平均值分别为1.03、0.45.稳定运行时,SBR反应器对TCOD、SCOD、NH4^+-N、TN、PO4^3- -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9.3%、69.3%、99.3%、38.1%和85.0%;污泥的最大氨氮利用速率(AUR)由接种时的9.83 mgNH4^+-N/(gVSS·h)增加至60.09 mgNH4+-N/(gVSS·h).  相似文献   

3.
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是影响其在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在SBR反应器中,采用成熟的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探讨了丝状菌膨胀对其除磷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经过396d的运行,结果表明,丝状菌的存在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稳定起重要作用,但当丝状菌过度生长时,反应器的除磷率和污泥最大释磷速率分别降低到60%和26.67 mgP/(gMLVSS·h)以下,出水SS和SVI分别提高到100 mg/L和50 mL/g以上.采用延长沉淀时间、提高搅拌速度以及投加无膨胀的生物除磷颗粒污泥三种策略均可以恢复系统的功能,所需恢复时间分别为53、26和20 d.  相似文献   

4.
矿化垃圾填料对污水中氮磷去除能力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化垃圾填料具备良好的粒径级配,表面为不规则的多面体,Fe、Al和Ca成分含量高,具备成为优良磷库的条件。培养实验结果可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拟,计算所得矿化垃圾磷的饱和吸附量为2 914 mg.kg-1。矿化垃圾吸附磷的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均为粘土的3倍多,磷的解析率仅约为30%。硝化培养实验前24 h内,矿化垃圾中氨氮的浓度从129 mg N.kg-1下降到83.0 mgN.kg-1;硝酸盐氮含量相应地从137 mg N.kg-1上升到170 mg N.kg-1。而同期内粘土中氨氮的浓度下降和硝酸盐氮含量的上升幅度分别为矿化垃圾的1/2和1/6。反硝化培养过程中,矿化垃圾中硝酸盐氮零级动力学降解速率常数K值为粘土7.5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铁催化内电解法对染料中间体废水的预处理效果,考察了初始pH、曝气时间、铁投加量、催化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4、曝气时间为3 h、铁投加量为100 g/L、催化反应时间为30~60 m in的条件下,预处理效果最佳,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8.51%和89.07%,废水的COD浓度和色度可分别从5 047 mg/L和6 832倍降至2 094mg/L和747倍。  相似文献   

6.
—体化间歇曝气多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低浓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型一体化间歇曝气多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小城镇污水,重点考察了冬季低温(5~8℃)对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以及采用分级间歇曝气方式能否解决连续流生物膜反应器除磷效能低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5~8℃、有机负荷为0.5kgCOD/(m^3·d)、氮负荷为0.12kgN/(m^3·d)、DO为6.0mg/L、HRT为6.0h、挂膜密度为30%,以及第一、二级生物膜反应区的停曝与曝气时间比均为1.0h/2.0h的条件下,处理平均COD为120mg/L、TN为30mg/L、NH4^+-N为27mg/L、PO4^3--P为1.9mg/L的低浓度城镇污水,可使出水COD≤35mg/L,NH4^+-N≤3.3mg/L,TN≤19mg/L,PO4^3--P≤0.8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7.
琼海市某中学饮用水中的铁含量在2.20 mg/L左右,超出了国标限值的要求。为降低供水的铁浓度、浊度及微生物含量,采用超滤膜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分别研究了机械鼓风曝气的最佳曝气量和次氯酸钠的最佳投量,以及跌水曝气和鼓风曝气对砂滤+超滤组合工艺除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控制机械曝气的气水比为5、反应时间为10 min,或次氯酸钠的投加量为1.00mg/L时,超滤膜出水铁含量均能达到0.10 mg/L以下;两种曝气方式对除铁的影响不大;经机械曝气与锰砂过滤联合预处理后,超滤膜的跨膜压差(TMP)增长速度最慢。所以曝气与锰砂过滤联合预处理+超滤膜的组合工艺较优。  相似文献   

8.
采用废弃铁刨花作为填料去除污水中的磷酸盐,以解决污水处理出水TP浓度不达标的问题。当铁刨花填料试验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8 h时,在初始运行阶段(20 d)TP去除率超过90%;运行50 d内,TP去除率均在85%以上。单位质量铁刨花对TP的平均去除速率为70mg/(kg·d)。通过气水冲洗可去除填料表面的沉积物,维持除磷效果,酸洗则可解决长期运行中填料表面沉积问题。通过对沉积物进行XRD和XRF分析,推断铁刨花的除磷机理为:在铁碳微电解作用和氧化作用下生成FePO4沉淀,同时也生成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FeOOH以促进磷的吸附,从而达到高效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高浓度生活污水磷酸盐生物还原系统构建过程中的磷平衡和磷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在负荷为1.0 kgCOD/(m3·d)、DO浓度为6 mg/L、温度为30℃、不外排污泥、连续曝气的条件下,运行25 d期间对TP的去除率稳定在85%~93%;生物膜污泥中的聚合磷酸盐含量仅为0.274 mgP/gDS,而结合态磷化氢含量高达3.51×106ngP/kgWS;系统每天对外源磷的去除量为44.2 mg,共损失0.77 g的磷,成功构建了磷酸盐生物还原除磷系统。与接种污泥相比,运行25 d后生物膜污泥中的有机磷(Org-P)和无机磷含量分别减少了3.0和1.43 mgP/gDS;在各种无机形态磷中,水溶性活性磷(H2O-P)、金属结合态磷(NaOH-P)、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难溶性的无机和有机态聚合磷(NaOH85-P)含量分别减少了84.1%、13.7%、6.24%、27.3%,钙结合态磷(HCl-P)含量增加了68.9%,据此推断磷形态的转化途径可能是Org-P→H2O-P→NaOH-P→BD-P→NaOH85-P→HCl-P。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连续流生物膜法除磷效能低的问题,开发了基于间歇曝气、回流富磷污水的连续流生物膜反应器(CIBFR),并考察了溶解氧、负荷、间歇曝气工况对其除磷效能的影响.在温度为20℃、溶解氧为5.5 mg/L、负荷为2.2 kg/( m3·d)、间歇曝气工况为厌氧3h/好氧6h以及进水COD和P043--P平均浓度分别为280和3.10 mg/L的条件下,出水COD和PO34- -P平均浓度分别为76和0.67 mg/L,去除率分别为72.9%和78.5%.  相似文献   

11.
以竹园污泥焚烧工程为依托,采用SMT方法研究磷在干污泥、炉渣和飞灰中的含量及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焚烧过程使炉渣及飞灰中的总磷(TP)含量比干污泥提高了2~3倍,还使其中的无机磷(IP)含量大幅提升至TP总量的99%以上,在实现磷富集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分析焚烧过程对磷灰石无机磷(AP)和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的影响,发现镁离子与钙离子会与污泥中的NAIP发生反应,取代铝离子从而生成钙镁结合形式的AP;与炉渣相比,飞灰在布袋处受CaO添加的影响,此种转化趋势更为明显,AP已经超过NAIP成为优势形态,占IP总量的78.4%。焚烧是上海地区处理污泥的主要方式,该研究结果从营养物回收角度为污泥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改善MSBR系统脱氮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MSBR工艺是连续流与序操作 相结合的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由于它的后置反硝化设计,碳源不足制约了系统的脱氮效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进行了将部分原水分流至缺氧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引入原水后,缺氧区的反硝化速率常数提高了一倍,系统的反硝化速率和脱氮率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分流造成了厌氧区的碳源不 足,加之厌氧区的回流增加,引入了较多的硝酸盐,使磷的释放和过量吸收受到影响,除磷效果下降。另外,针对中间沉淀区暴露出的运行和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污水除磷及回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亓延敏  吕锡武  徐微 《山西建筑》2008,34(4):191-193
介绍了当前污水中除磷的主要方法,阐述了各种除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常用的处理工艺,对磷回收的原理、工艺做了简单的论述,以加强对除磷技术的研究,实现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SBR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功效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采用SBR工艺对广州的城市污水进行了生物脱氮除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碳、氮、磷比例不理想的情况下,达到了既去除有机物又能脱氮除磷的效果,当总停留时间控制在4.5-5.5h,污泥负荷为0.14-0.26kgBOD5/(kgMLSS.d)时,出水BOD5浓度为5.12-13.62mg/L,去除率达85%-93%;出水COD浓度为10.7-32.2mg/L,去除率达82%-88%;出水NH3-N浓度为2.83-9.23mg/L,去除率达53%-87%;出水TP浓度为0.1-0.45mg/L,去除率达85%-99%。  相似文献   

15.
Hu JY  Ong SL  Ng WJ  Lu F  Fan XJ 《Water research》2003,37(14):3463-347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bacteria by us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n acceptor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role of nitrite in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Denitrifying phosphorous removal bacteria was enriched under anaerobic-anoxic (A/A) condition. To understand A/A sludge better, sludge from two other sources were also studied. These include sludges obtained from a lab-scale anaerobic-anoxic-aerobic (A/A/O) system and a loc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 Three types of possible electron acceptors (oxygen, nitrate and nitrite)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roles in phosphorus uptake.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d that oxygen, nitrate and nitrite were able to act as electron acceptors successfully.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e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two well-accepted groups of phosphorus removal bacteria (one can only utilize oxygen to take up phosphorus, P(O), while the other can use both oxygen and nitrate, P(ON)), a new group of phosphorus removal bacteria, P(ON(n)), which could use oxygen, nitrate or nitrite to take up phosphorus was identified. The relative population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bacteria could be calculated from results obtainable from phosphorus uptake batch experiments with either oxygen or nitrate or nitrite as electron acceptor.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A sludge had similar phosphorus removal performance as the A/A/O sludge. However, it has better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capability, which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relative popula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of bacteria.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nitrite was not an inhibitor to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Instead, it is an alternative electron acceptor to oxygen or nitrate.  相似文献   

16.
污水磷回收方法与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微  杨贤明 《山西建筑》2010,36(20):152-154
指出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从污水中回收磷,既可减少水体磷排放量,又能缓解磷资源不足的压力,系统介绍了污水磷回收的主要技术,从而为相关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平层面间逐点线性插值建立了一般意义的通用的水库水体总磷三维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用以描述磷元素在水体中迁移规律。并把所建数学模型运用于北京密云水库 ,通过实际应用使模型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针对采用传统化学淋滤方法处理污水污泥时重金属溶出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两种强化化学淋滤方法的对比试验,通过检测重金属形态分布、污泥有机质及磷释放、污泥含固率,研究了强化化学淋滤对污泥各方面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硫酸与氯化铁联合处理(处理方法1)对Cu和Cr的溶出效果不明显,但在加入NaNO2(处理方法2)后使Cu溶出率由7%提升至82%,Zn溶出率由79%提升至88%;同时,两种强化化学淋滤方法均增加了污泥中有机质和磷的释放,污泥中磷含量由23.2 mg/g分别降至12.3 mg/g和10.7 mg/g;与原污泥相比,强化淋滤后的污泥脱水性也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污泥含固率分别提高了52%和61%。  相似文献   

19.
新型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在对生物脱氮与除磷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生物脱氮与除磷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的生理过程,其交叉点是部分聚磷菌在缺氧状态下的反硝化吸磷脱氮。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型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由两个不同功能的SBR反应器组成)成功地解决了硝化菌与聚磷菌的泥龄之争。反硝化与聚磷菌厌氧释磷的矛盾等难题,该工艺运行稳定且处理效果良好,特别适合于处理BOD5/TP值低的污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探究污水厂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潜在影响,选取巢湖流域采用3种典型处理工艺(氧化沟、SBR、A2/O工艺)的7座污水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尾水中氮、磷的形态及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对TN、TP、COD等指标均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且无明显差异。尾水中颗粒态总氮(PN)占比在13.4%以下,主要以溶解态总氮(DTN)形式存在,其中溶解态无机氮(DIN)占比高于溶解态有机氮(DON)。尾水中颗粒态总磷(PP)占比在10.1%~66.7%,磷主要以溶解态总磷(DTP)形式存在,其中溶解态无机磷(DIP)占比在60%以上。DOM的三维荧光光谱显示,不同工艺尾水中的DOM均具有4类荧光特征峰,其中腐殖酸类物质C峰与紫外区类富里酸物质A峰较为明显。根据DOM的荧光特性参数(HIX值<4、FI值>1.9、BIX值>1.0),各污水厂出水中的DOM主要为自生来源。由此表明,污水处理厂削减了大量的入河碳、氮、磷等负荷,其尾水可用于城市河道生态补水水源,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