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反硝化除磷菌可以在碳源不足的条件下,通过"一碳两用"的方式同时实现反硝化脱氮和吸磷过程,有研究表明,A2/O工艺中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为此以啤酒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缺氧区与好氧区容积比对A2/O工艺反硝化除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缺氧区与好氧区容积比分别为0.33、0.48、0.60的条件下,A2/O系统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04%、79.64%和85.70%,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38%、90.80%和96.84%,对COD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此外,如果继续增大缺氧区与好氧区容积比,应适当调整内循环比,否则会由于缺氧区硝酸盐浓度不够而发生二次释磷现象.  相似文献   

2.
污泥回流比对A_2N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城市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的超越污泥和回流污泥回流比对A2N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在超越污泥回流比与回流污泥回流比相同且分别为0.3、0.4和0.6的条件下,A2N工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5%、90.3%、91.6%,相应的出水COD为20.3、28.4、25.3 mg/L;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1%、90%、84.9%,出水总氮分别为6.75、5.43、6.95mg/L;对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5%、99.6%和99.0%,出水磷浓度分别为0.02、0.02、0.05mg/L.当回流比为0.4时,A2N系统的除污效果最好.研究还发现,超越污泥流量直接决定了未经硝化而直接进入缺氧池的氨氮量,进而影响出水氨氮浓度.因此,在保证缺氧池有足够污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超越污泥流量,以降低出水氨氮浓度.  相似文献   

3.
A~2/O工艺的反硝化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解传统A2/O工艺中反硝化除磷的作用及强化缺氧吸磷对系统同步脱氮除磷的贡献,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系统研究了缺氧段的反硝化除磷特性及其强化措施,并通过序批式试验考察了除磷微生物种群比例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稳定运行的A2/O系统中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通过提高缺氧段的NO-3-N负荷,可使缺氧除磷贡献率从33.3%提高到53.3%,且系统的除磷率维持在95.4%以上;同时,好氧段的曝气量从400 L/h减少到260 L/h,节约了近35%;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由35.4%提高到51.3%左右,微生物种群得到了优化.强化A2/O工艺的反硝化除磷功能,对提高低C/N值污水的脱氮除磷效率及降低运行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倒置A^2/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通过短时厌氧环境的生化特性,厌氧/缺氧环境倒置效应和小型系统平行对比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倒置A^2/O工艺的原理和工艺特点。指出:(1)聚磷菌厌氧有效释磷水平的充分与否,并不决定其在后续曝气条件下过度吸磷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推进聚磷菌过度吸磷的本质动力与厌氧区HRT和厌氧环境的厌氧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厌氧环境的HRT越长,厌氧程度越充分,聚磷的菌动力越强。把常规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厌氧、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5.
改良型A^2O工艺的除磷脱氮运行效果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结合常州市城北污水厂的实际,介绍了改良型A^2O工艺除磷脱氮的处理效果。实践表明,改良型A^2O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除TN去除率略有下降处,对有机物、NH3-N及TP的去除率均有较明显的上升,对TP的去除效果更优,同时运行成本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6.
提高A^2/O工艺总体处理效果的措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较详细地论述了A^2/O工艺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A^2/O工艺整体处理效果的措施,最后介绍了改进的A^2/O工艺设计实例的工艺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A^2O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点进水倒置A^2O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了试验,其试验结果表明,NH3-N只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通过对各方面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段式分段进水A2/O工艺处理低C/N值生活污水,重点研究了第1段的厌氧/缺氧/好氧体积比对系统除磷及反硝化除磷的影响。试验采用3种运行工况,其厌氧/缺氧/好氧体积比分别为(1∶3∶4)、(2∶2∶4)和(3∶2∶3)。结果表明,在好氧区体积能够保证硝化顺利完成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厌氧/缺氧区体积,可改善脱氮除磷性能。随厌氧区体积的增大,系统对TP的去除率由工况1的38.75%提高到工况3的80.39%,对TN的去除率由76.29%提高到82.33%,且工况3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反硝化除磷现象。基于试验所采用的3种运行工况,第1段较为优化的厌氧/缺氧/好氧体积比为3∶2∶3。  相似文献   

9.
改进A^2/O法的设想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现行的连续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A^2/O法是有脱氮除磷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广泛采用的工艺。由于该工艺难以满足动态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种群各自最佳的生长条件,使其在处理系统中实现的功能不能相互协调,导致系统的氮、磷去除难以同时达到理想的效率,运行难以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分析A^2/O存在的不足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设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硝化除磷理论、工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3,自引:7,他引:53  
探讨了反硝化除磷的基本理论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单、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和生物膜反硝化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11.
在A2/O工艺的好氧段添加阿科蔓生态基而构成复合式A2/O工艺,并开展了处理C/N值为3.2的实际污水的研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其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C/N值条件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均较低,厌氧段成为脱氮主要场所,除磷效果波动较大.碳源缺乏刺激反硝化除磷成为系统除磷的主要途径,并且随着系统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反硝化除磷量占总除磷量的百分比增加.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9、10、11h时反硝化除磷量占总除磷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0.99%、68.46%、75.93%.  相似文献   

12.
碳源对缺氧/厌氧/好氧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投加有机碳源改变进水的碳氮比,考察了不同碳氮比条件下缺氧/厌氧/好氧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在污泥回流比为120%的条件下,当C/N值为7、C/P值为75时,缺氧/厌氧/好氧工艺对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对TP、NH4M+-N和T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以上、98%和67%.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A/O工艺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A/O工艺中充分释磷的厌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加NO3^- -N和NO2^- -N,考察了温度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NO3^- -N型反硝化除磷和脱氮速率均加快,但消耗单位氮的吸磷量却下降,若要取得良好的氮、磷去除效果,需适当提高缺氧段的NO3^- -N浓度;NO2^- -N对聚磷菌的抑制浓度并非为定值,而是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随温度的升高,NO2^- -N型反硝化脱氮速率加快,而吸磷速率却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缺氧条件下向改良A2/O工艺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投加乙酸钠,考察外加碳源对改良A2/O工艺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硝化速率逐渐降低,由此反硝化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的反硝化速率最大;释磷和反硝化同时发生,且释磷和第1阶段的反硝化利用同一类碳源;初始NO3--N浓度和外加碳源投量对释磷速率无明显影响,试验条件下释磷速率为4.0mgPO34--P/(gVSS.h)左右;释磷结束后,若仍然存在NO3--N,则会发生反硝化吸磷过程。投加碳源可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但同时会对反硝化吸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运行时要合理控制碳源投量,以恰好满足脱氮要求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将废轮胎切碎后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及沸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一种辅助媒介,并添加至A^2/O工艺的好氧段,考察了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加该媒介后可在好氧段内产生大量的微缺氧区,当维持污泥浓度为3~4g/L、DO为1.6~2.4mg/L以及进水C/N值为9~11、pH值为7.7~8.1的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使脱氮能力提高了约13%。  相似文献   

16.
当原水碱度不足时,针对SBR工艺,采用好氧/缺氧循环的运行方式进行脱氮性能及其过程控制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线监测pH值的变化可以判断硝化反应过程中碱度是否充足、氨氮是否全部被氧化,相应的控制策略为:如果好氧/缺氧的循环次数超过2次,那么第一次硝化反应以pH值下降0.4~0.5来控制好氧时间,中间的每一次硝化反应以pH值下降0.8~1.0来控制好氧时间,最后一次硝化过程根据DO与pH值变化曲线上的跃升点控制反应时间;每次的缺氧反硝化都根据ORP与pH值曲线上拐点的出现来控制缺氧时间。与传统运行方式相比,采用好氧/缺氧循环运行方式及上述控制策略可使脱氮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借助SBR反应器,通过采用厌氧/好氧/缺氧(AOA)的运行方式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结果表明,在好氧段补充一定量的碳源可以抑制好氧吸磷,进而在缺氧段实现反硝化除磷,从而达到了同步脱氮除磷的目的.最佳碳源投量为30~40 mg/L,补充碳源负荷为12.8~17.2 mgCOD/gMLSS;长期运行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稳定,对TN和PO4^3- -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5.5%、91.4%,同时NO2^- -N可以作为反硝化聚磷菌吸磷的电子受体;在一个SBR周期内,pH值呈规律性变化并和氮、磷的吸收/释放相关联,通过监测pH值可以初步判断磷释放、氨氮转化和磷吸收的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