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混凝沉影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式反应器对校园污水的再生回用处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系统对SS、COD、NH3-N和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混凝剂最佳投量为40mg/L、沉淀池水力负荷为5m^3/(m^2·h)的条件下,混凝沉淀对SS、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51.3%和73.3%;在COD和NH3-N的容积负荷分别为2.16kgCOD/(m^3·d)、1.07kgNH3-N/(m^3·d)的条件下,曝气生物滤池对SS、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93%和94.5%。系统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炼油厂外排水再生回用作循环冷却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 纳滤工艺处理炼油厂外排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3m/h的滤速下曝气生物滤池对COD的去除率达到了50%左右,纳滤对TDS、总硬度、NH3—N等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可以作为循环冷却补水。在试验基础上进行的可行性分析表明,对炼油厂外排水进行再生回用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超滤/纳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钱塘江水,探讨了运行参数对该工艺出水水质的影响以及物理和化学清洗的效果。结果表明,通量的增加以及运行周期和浓水排放周期的延长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水水质,但同时会加剧膜污染;运行压力的增大和错流速度的增加会提高膜通量和出水水质,膜污染速率会随压力的增加而加快,随错流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提高回收率会使出水水质变差,同时加剧了膜污染;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物理清洗对膜通量的恢复作用逐渐降低,适时的化学清洗可有效恢复膜通量,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采用活性生物滤塔/射流曝气/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淀粉制糖废水,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对COD的去除率可达93%~98%,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采用复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对深圳市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强化脱氮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为外加碳源的情况下,该滤池对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3%和45%,出水氨氮和总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和12.3mg/L。合理的外加碳源投加量不会对出水有机物浓度产生不利影响。试验期间,该滤池的出水水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6.
ABR-BAF工艺处理采油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进行了利用折流板厌氧反应器(ABR)-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处理江汉油田马-25污水处理站采油废水的中试研究,主要考察了ABR的除油效果、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作用以及BAF的运行参数、处理效果等。研究结果表明:当废水流量为0.3m^3/h时,ABR反应器对油的去除率平均为83.5%,对COD的去除率平均为40.8%,出水BOD,/COD值提高了24.8%。ABR一方面去除了采油废水中的大部分油,另一方面提高了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当BAF的水力负荷为0.6m/h、进水COD平均为203.5mg/L时,出水COD平均为85.7mg/L,平均去除率为57.9%;对SS的去除率为82.7%。组合工艺对油、COD、BOD,和SS的总去除率分别为96.1%-96.9%、58.2%~75.1%、80.0%-93.1%和80.7%~87.1%。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紧密,并且观察到裂口虫,生物相非常丰富。ABR-BAF工艺能够很好地处理采油废水,出水水质满足污水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受某高校基建处的委托,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对该校的洗浴污水进行回用试验研究。结论: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COD〈25mg/L,NH3-N〈115mg/L,BOD5〈10mg/L,浊度〈013NTU,无臭无色。出水符合建设部颁布的《生活杂用水回用水质标准》。实验过程中,BAF工艺的连续运行,出水水质稳定,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的反冲洗周期可定为6d-7d。  相似文献   

8.
曝气/间歇曝气两级生物滤池去除COD和T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曝气生物滤池的除磷能力,采用曝气/间歇曝气两级生物滤池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系统对COD和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间歇曝气生物滤池的曝气和停曝时间分别为2h和1h时,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不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出水COD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对TP的去除主要集中在采用间歇曝气的生物滤池中,其对TP的去除率平均为59%,系统对TP的去除率平均为72%。曝气/间歇曝气两级生物滤池在保证对COD去除效果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除磷率,解决了传统曝气生物滤池除磷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石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接种挂膜法,以中试规模的曝气生物滤池(BAF)深度处理某石化企业经纯氧曝气处理后的二级出水,考察了正常负荷和冲击负荷下的处理效果,确定了反冲洗参数。结果表明,正常负荷下采用低滤速运行时,BAF对COD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1%和84%;采用高滤速运行时BAF对COD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3%和86.6%。BAF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COD平均为78.9mg/L、浊度平均为3.64NTU的条件下,对COD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4%和81.9%。采用先气冲后水冲的方式对BAF进行反冲洗,气冲时间为2min,强度为25m^3/(h·m^2),水冲时间为8min,强度为12.5m^3/(h·m^2),反冲洗周期为1个月,反冲洗后生物膜中微生物的活性可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钢铁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钢铁企业的废水排放量较大,经处理达标后的外排废水中仍含有较多的溶解性总固体、铁和锰,且电导率较高。采用人工湿地与反渗透的组合工艺对某大型钢铁企业的外排废水进行处理,中试结果表明:湿地植物生长良好,人工湿地内的锰砂填料强化了湿地的除铁除锰能力,使铁、锰从1.59、0.53mg/L分别降低至0.03、0.06mg/L;在回收率为75%的条件下反渗透系统运行稳定,脱盐率达到了98%,产水水质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及企业生产用水水质的要求。为降低处理成本,可将反渗透出水与人工湿地预处理出水混配后再回用。  相似文献   

11.
刘珩 《时代建筑》2005,(3):28-33
文章指出,建筑从根本上说是“想”与“造”的事情,这决定建筑师应具备双重身份:“艺术家”和“营造师”,一方是建筑理想,另一方面是营造现实。建筑师得在两个角色和两个阶段之间做出选择,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实现两者平衡,而建筑实践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就在于建筑师能否在当下突破自己,却又总能找到另一种平衡的可能性。作者以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表达了这种立场。  相似文献   

12.
张轶伟 《山西建筑》2012,(31):19-21
从中日传统建筑的构成差异出发,将这种差异概括为围合与分隔,秩序与自由,内向与外向,装饰与内涵四部分,通过对这些构成差异的研究,便于把握中日两种建筑文化的不同的空间观与建筑观。  相似文献   

13.
此文根据1999年北京UIA大会学术主题“21世纪的建筑学”,对其四个分题“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科技”、“建筑与城市”的内容,提出12点需要侧重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提出了这12点和合关系的内容,阐述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和合观。  相似文献   

14.
陈晓  欧洋  李刚 《中外建筑》2007,(8):33-35
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论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济南经济发展的非矛盾关系,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运用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理论、原则及科学的保护方法,探讨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建筑其建筑形态当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其室内外空间环境当能营造出文化氛围以及对公众的亲和力,其建筑功能的设计当有一个较为长 的眼光以满足广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回顾上视大厦的设计过程,总结了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体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异地重建项目设计为例,探索了应对当代职业教育模式与建筑创作语境转变,以"集约高效、适技生态、健康活力、平实适用"为原则的当代职业技术学校设计。  相似文献   

17.
陈中月  朱俊  朱永红 《安徽建筑》2009,16(6):87-88,92
中小桥涵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分析计算关系到中小桥涵跨径及总体方案的拟定,对保障公路安全、节省公路造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公路中小桥涵水文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并通过介绍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公路中小桥涵水文分析计算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绿色低碳技术对于节能减碳有关键作用。通过绿色低碳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可有效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消费的低碳化。但目前国内缺少明确统一的绿色低碳技术评价标准和交易转化机制,不利于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本文对国内绿色技术验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绿色低碳技术验证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公共服务“双碳”平台可为绿色低碳技术评价、转化与推广机制的赋能方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章海斌 《华中建筑》2001,19(2):60-61
设计是一种迷人的事业,同时又极富挑战性,该文就如何科学地把握设计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设计过程可分为分解提纯和组织复合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20.
杨舢 《华中建筑》2003,21(2):23-27
受到西方先锋艺术的影响,以赫佐格和德. 默隆(H&deM)与卒姆索托(Peter. Zumthor)为代表的瑞士建筑师开始重新审视建筑本体,面对材料和建造的真实,探询它们所隐含的情感意义与矛盾冲突.然而在具体的探索道路上,他们之间各有差异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本文试图对他们的建筑艺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