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混凝、悬浮污泥层过滤作为屠宰废水的预处理工艺,并对生化系统的水解酸化和生物接触氧化构筑物进行了改造、扩建。运行结果表明,悬浮污泥层过滤运行稳定、处理成本低、维护费用少、预处理效果好,系统出水水质满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浓缩苹果汁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程的改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某果汁厂原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处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UASB/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工艺。运行实践表明,出水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并实现了部分出水回用。  相似文献   

3.
曝气生物滤池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的工程实例。运行结果表明: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后,进入BAF的废水中石油类及SS含量很低,对COD及NH3-N的去除率均可达94%以上,最终出水水质可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该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化学沉淀-A/O工艺处理合成氨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预处理和生化阶段分别采用化学沉淀法和A/O工艺来处理高浓度合成氨有机废水的工程实例。实践表明该工艺技术可靠、操作简单、便于管理、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符合《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2001)的二级排放标准,同时出水回用于生产后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水膜除尘/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碱减量废水经水膜除尘预处理并与其他废水混合后采用水解酸化与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一年来的运行表明,其处理效果稳定,处理出水达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采用预处理/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工艺处理某中心村生活污水,介绍了各处理构筑物、运行参数及经济技术指标。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药生产废水污染物种类多、成分复杂、毒性大等特点,采用分流预处理—兼氧串联好氧工艺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无机盐、有机磷、COD、NH3-N等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分流预处理对保证后续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广东省地方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二级排放标准,系统年污水处理成本为68.5万元。  相似文献   

8.
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废水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甲砜霉素和盐酸环丙沙星等原料药中间体工艺废水的特点,采用渗金属床除铜/臭氧氧化预处理后,进一步采用A2/O工艺进行生化处理,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工艺及设计参数选择合理,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采用预处理/UASB/MBR/RO(NF)组合工艺对同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渗滤液进行处理,介绍了该处理系统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工程调试运行控制参数等.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达到了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爲(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利用某药厂原有处理设施进行工艺改进,采用预处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反硝化/硝化工艺处理洁霉素生产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出水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3—2008),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运行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1.
陈中月  朱俊  朱永红 《安徽建筑》2009,16(6):87-88,92
中小桥涵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分析计算关系到中小桥涵跨径及总体方案的拟定,对保障公路安全、节省公路造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公路中小桥涵水文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并通过介绍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公路中小桥涵水文分析计算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晓  欧洋  李刚 《中外建筑》2007,(8):33-35
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论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济南经济发展的非矛盾关系,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运用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理论、原则及科学的保护方法,探讨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recent histories of heritage and landscape studies appear to b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ir epistem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twists and turns progressing amid a common broad intellectu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space. This has not been a codependent evolution, but rather, a mutually supporting and often parallel endeavour of academic, policy and popular inquiry tha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scape and heritage as meaningful categories of an emergent and processual nature. Despite such a parallel trajectory, however, the actual practices of landscape and heritage studies still have a good deal to learn from further conversation.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explores how a heritage sensibility might provide some supportive critical purchase for some recent work within landscape studies that draws on phenomenological and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ies. Thus, the paper sets out the co-ordinates of how work within landscape studies and heritage studies can move forward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相似文献   

14.
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集中的强化培训、务实的国情、校情教育,建立、健全跟踪培养机制和海外培训进修机制,总结提高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具体实践,强化多角度的锻炼和培训,全面提高高校党政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并就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云峰  沈实现 《山西建筑》2005,31(23):19-20
对我国目前城郊村镇的特点进行优劣分析,提出城郊村镇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指导原则与实施手段,并以北京城郊的南宫村为例,介绍该村生态优先的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各种措施和成就,总结指出城郊村镇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城镇化浪潮中,我国中小城镇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与制约因素。本文着重在统筹中小城镇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带动、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以期为中小城镇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孙磊  惠翔善 《城市建筑》2014,(8):302-30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测绘遥感技术发展起来,并且被越来越多从事测绘工作人员所接受,在现代测绘工作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对当前的测绘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完善测绘遥感技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柳 《重庆建筑》2008,(5):23-26
本文结合实例,从湘南学院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构思、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阐述其建筑设计特点,对其建筑内部功能处理,建筑美学和人文特色进行了探讨。通过该项目的设计实践,笔者对于传统与现代文化教育建筑的形式及风格相融合有较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周凌 《华中建筑》2000,18(3):34-37
建筑作品的纵览对于理解建筑师的创作思想是十分重要的.该文主要介绍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经历和不同时期的七个作品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0.
张轶伟 《山西建筑》2012,(31):19-21
从中日传统建筑的构成差异出发,将这种差异概括为围合与分隔,秩序与自由,内向与外向,装饰与内涵四部分,通过对这些构成差异的研究,便于把握中日两种建筑文化的不同的空间观与建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