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绿色校园发展背景下,对夏热冬冷地区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样本校园进行实地调查,整合案例院校所用绿色建筑技术,进行适宜性分析研究,筛选出适用于该区域大学绿色校园改造的适宜性技术。将筛选出的适宜性改造技术导入CGB技术平台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做适宜性验证,以期为夏热冬冷地区绿色校园后续改造过程中的技术应用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罗鹏  董赵伟 《城市建筑》2013,(17):19-22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体育场馆逐步受到重视并正在成为建设的重点。由于中小城市在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技术能力等方面与大城市存在差异.其体育场馆不能简单套用大城市的设计建设模式。本文通过实际调研与分析.提出适宜性是中小城市体育场馆设计建设的核心思想.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从规划布局适宜性、功能规模适宜性、技术适宜性与形象创作适宜性四个方面阐释中小城市体育场馆的设计对策,旨在探索适合中国现实需求的中小城市体育场馆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居住用地不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物质资料,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ArcGIS对济宁市汶上县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首先利用Arc GIS的多环缓冲区分析功能对影响居住用地适宜性的单因子进行评价,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最后对所有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叠加运算,得到汶上县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珠海市高新区某高层建筑基础选型实例,从建筑场地环境、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基础方案适宜性、选型、地下室抗浮设计、基坑开挖支护、岩土参数取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作者所在研究小组对适宜性生态化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多个研究小组设计的已建成建筑作品,对适宜性生态化策略在南方丘陵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多个层面的研究,论证了该策略的意义与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评价研究多集中在指标权重方面而如何合理选择评价指标方面欠缺等问题,本文对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评价的指标进行分析和选择,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利用该方法对本溪地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由于研究区面积较大,将研究区划分为1km×1km网格,进行属性赋值,利用MAPGIS绘制分区图,运用该方法对本溪地区进行了适宜性分区,本溪地区70%以上地区属于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可以开发利用地埋管形式的地源热泵系统。本文通过对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的研究,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适宜性评价可以有效地规避不适当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为地埋管地源热泵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媛  韩冬青 《山西建筑》2007,33(36):34-35
以南京中山陵外缘景区局部地段规划设计为例,在阐述城市自然景区规划设计中建筑用地适宜性分析的概念基础上,从影响因子搜寻、技术工具运用、多元综合验证等方面探讨了该适宜性分析的结构—过程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露天开采矿山的土地复垦适宜性方向和主要限制因素,以登封某铝土矿为研究区,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对研究区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研究区不同损毁单元的适宜性方向和适宜性等级,并对不同适宜性方向的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良措施,提高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主要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中适宜性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创新性内容,阐述了适宜性技术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具体介绍了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与技术的适宜性、结构材料的性能与适宜性技术,提出了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是适宜性技术及艺术结合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王涛 《建筑机械》2023,(5):153-158+161
文章以某工程高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其支护施工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锚杆可增加边坡稳定性,当其角度保持在5.5°~30.5°范围内,角度增加安全系数也将随之增长,从1.44增加到1.79,锚杆将分层岩土体重新连结成一个整体,锚杆的集中应力量对坡面滑移现象进行延缓,提高增韧止裂的效果,安全系数较高。通过面积统计,可确定域范围内适合进行工程建设的用地,适宜性好的面积占比为36.89%,适宜性较好的约占38.52%,适宜性较差的约占15.58%,适宜性差的占9.01%。做好平场后形成的各段边坡和挡墙支护,能够确保稳定的场地状态,对工程建设有利。通过1∶1.75分阶段放坡的方式来处理高边坡问题,刷坡高度0~20.0m,能够实现边坡安全等级一级,Ⅲ类边坡岩体类型,边坡岩体通过放坡操作,不会对结构面组合产生不利,整体状态稳定。并根据路堑高边坡开挖变形规律,提出边坡设计要点与加固处理技术措施,即合理选择坡形坡率,采用锚杆加固稳定边坡的浅层,采用锚索加固欠稳定边坡的深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拓学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项目决策的依据和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但目前针对采煤塌陷区的适宜性评价尚不多见,同时由于传统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都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受到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可拓学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根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特点,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通过塌陷区实例进行分析,得出了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采煤塌陷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适用性和合理性,同时可以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评价精度,充实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平潭岛地下水地源热泵进行适宜性分区,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简述了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确定方法和步骤,通过对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其中适宜性好区52. 1km2,占比19. 5%;适宜性较好区87. 5km2,占比32. 8%;适宜性一般区127. 4km2,占比47. 7%。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武汉市地质环境背景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应用基于矢量单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分区,将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和“适宜性差”四个等级,其结果对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自动划分评价单元,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Ⅰ级)、适宜性较好(Ⅱ级)、适宜性较差(Ⅲ级)和适宜性差(Ⅳ级),其中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Ⅰ~Ⅱ级为主(占比57%),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Ⅲ~Ⅳ级为主(占比58%)。  相似文献   

15.
修复技术是目前土遗址保护领域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室内试验、模型试验和层次分析法理论,开展传统改性土的工程特性及在土遗址修复中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素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糯米基、胶凝材料或纤维材料,得到的改性土工程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抗剪强度提高为素土的1.3~3.5倍,抗渗性提高为素土的3~1 650倍,耐久性提高为素土的1.3~12.5倍;(2)提出基于安全性、耐久性、抗渗性、吸放湿特性、经济性、施工难易性6类指标,来综合评估改性土在土遗址修复中的适宜性,认为糯米灰浆类改性土在土遗址的修复中适宜性较好,石灰、植物纤维等材料改性土的适宜性稍差,水泥改性土不宜在土遗址修复中采用。  相似文献   

16.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可为城市科学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温州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特点,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地面和地下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14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GIS软件划分评价单元进行人机交互分析,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反映到适宜性评价成果图上。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好的面积约占60.8%,适宜性较好的约占2.6%,适宜性一般的约占30.6%,适宜性差的约占6.0%;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好的面积约占32.2%,适宜性较好的约占39.2%,适宜性一般的约占20.4%,适宜性差的约占8.3%。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的量化评价方法,并以江苏兴化城市土地为例,进行了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解决了GB 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中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划分土地抗震适宜性结果欠准确的问题,优化了兴化市土地抗震适宜性分区。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嘉  吴晓  王晓 《风景园林》2019,26(7):90-95
依托GIS技术平台,通过“开敞空间分级—指标体系建立—理想模型建构—理想模型修正—系统建构与分级导控”5个步骤,建立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的普适性思路框架,以理想模型建构和理想模型修正为核心环节。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此思路框架进行实际应用,以期对上位规划的城市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评估及优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空气源热泵技术在长江流域因地制宜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研究结霜机理出发,同时考虑空气源热泵结霜与气象参数的关系,给出了基于空气干球温度与露点温度的空气源热泵结霜判据。应用该判据,对空气源热泵在长江流域9个城市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空气源热泵的气候适宜性有绝对适宜性和相对适宜性之分,绝对适宜性是不同城市应用比较的基础,相对适宜性是单个城市应用的理论依据。并比较分析了本文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系统遴选城乡用地适宜性评价正因子与负因子,基于AHP法对沈阳市域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价,应用GIS技术定量化揭示和反映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用地适宜性分区,为沈阳市总体规划"三区"的科学划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