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乌尔逊凹陷北部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北部下白垩统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层序和4种层序类型,即简单断陷层序、快速断坳层序、同生断坳层序和简单坳陷层序。不同的层序发育有不同的体系域类型;重点分析了构造活动对这些层序和体系域类型的控制作用。在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层序地层充填模式;指出油气在这些层序和体系域类型中的赋集规律,认为快速断坳层序和同生断坳层序能形成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2.
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小同,而同一成因类型的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构造/断裂活动时空演化的不均衡件导致层序地层发育的差异性.构造对盆地的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列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海盆地珠一坳陷第三系具有下断上坳、先陆后海的双层结构,断陷期盆地由西江、恩平、惠州、陆丰、韩江凹陷组成.由于区域构造位置、各凹陷边界断裂几何形态和性质以及古地貌的不同,导致符凹陷层序地层构型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差异性.构造活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盆缘同生断裂对层序地层构刑的控制作用--盆缘断裂控"型"、构造调节带对主体物源方向的控制作用--转换带控"源"、古地貌形态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古地貌控"砂".  相似文献   

3.
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不同,而同一成因类型的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构造/断裂活动时空演化的不均衡性导致层序地层发育的差异性。构造对盆地的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海盆地珠-坳陷第三系具有下断上坳、先陆后海的双层结构,断陷期盆地由西江、恩平、惠州、陆丰、韩江凹陷组成。由于区域构造位置、各凹陷边界断裂几何形态和性质以及古地貌的不同,导致各凹陷层序地层构型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差异性。构造活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盆缘同生断裂对层序地层构型的控制作用—盆缘断裂控“型”、构造调节带对主体物源方向的控制作用—转换带控“源”、古地貌形态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古地貌控“砂”。  相似文献   

4.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及沉积相分析,对南图尔盖盆地 A 探区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特征及有利地层不整合圈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萨雷布拉克地区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经历了 3 次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 3 个阶段,即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及坳陷期,形成了 3 个二级层序,并在其层序格架内将侏罗系划分为 7 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中可划分出 2~3 个体系域;②早侏罗世断陷期(SQ1,SQ2)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断-坳转换期(SQ3,SQ4)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坳陷期(SQ5,SQ6,SQ7)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体系;③侏罗系有利的地层不整合圈闭主要为 SQ1 和 SQ2 与上覆地层形成的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以及 SQ5 与下伏地层形成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相似文献   

5.
在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同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新生代盆地原型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对各阶段盆地原型结构进行了分类,总结出研究区新生代以来主要受2期构造-热体制控制,具备典型断-坳原型叠合结构。通过与勘探程度较高的渤海湾复式盆地进行类比,认为区内东部坳陷带继承性断-坳叠合结构较西部坳陷带非继承性断-坳叠合结构更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陡坡带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陡坡构造带是不对称断陷盆地重要的构造单元.为了满足济阳坳陷高精度勘探的需要,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阐述了陡坡带层序地层样式以及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的层序特征和叠加样式.结合各层序不同体系域发育的程度,济阳坳陷不同类型陡坡带从成因上可划分为持续下陷型、有限后退型、多次后退型三类演化及组合模式;并形成了持续下陷型和断阶型两种层序样式.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相带展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对层序界面及最大水泛面联合标定,采用等时面对比方法在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中划分出三套构造层序和八套沉积层序。识别出两种层序界面和层序类型。并首次建立了四川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阐明了白田坝组底与自流井组马鞍山段郭家坳砂岩底的对比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银额盆地查干断陷闭流湖盆层序类型与层序地层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前,对断陷畅流湖盆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较多,而针对断陷闭流湖盆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较少。以查干早白垩世断陷闭流湖盆为例,分析了断陷闭流湖盆的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总结了断陷闭流湖盆的层序类型及特征,提出了断陷气候复合型和气候型层序类型,归纳了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地层模式。认为查干断陷闭流湖盆沉积演化经历了断初、断陷和断坳等3个阶段,断初和断陷阶段的层序地层模式是一种由断陷气候复合型层序组成的层序地层模式,断坳阶段的层序地层模式是由气候型层序组成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9.
汤原断陷下第三系构造活动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汤原断陷下第三系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由于这些层序在形成时经历了拉张裂陷、快速沉降、挤压回返等不同的构造阶段,因此层序发育特征各有特点。在拉张背景下形成的简单裂陷层序发育巨厚的粗碎屑低位沉积体系域;在快速沉降背景下形成的层序发育下细上粗的湖泊收缩体系域;而在挤压回返背景下形成的简单坳陷层序规模较小,湖泊相不发育。在断裂活动和基底沉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快速坳断层序和快速断坳层序都能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快速坳断层序的生储盖组合更好。  相似文献   

10.
油气勘探过程中面临的地层对比问题对层序地层学理论及相关应用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维可视化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数据体的计算机解释技术,针对地震数据直接解释地层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并最终生成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数据体,同时在分析地层沉积体系方面可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在研究临清坳陷东部地区的层序地层关系时,将传统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今所见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是自印支期以来才形成的,其形成与演化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性质与演化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及其改造形式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a)印支期(中晚三叠世)合肥盆地处表现的冲断改造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最终碰撞拼合并形成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同碰撞挤压逆冲造山相耦合;b)侏罗纪合肥类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扬子俯冲板块的折沉所引发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强烈浮力底辟造山隆升及扬子—华北陆块的进一步拼合挤压造山作用相耦合;c)早白垩世合肥滑覆-走滑复合盆地的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的走滑活动相耦合;d)晚白垩世早期合肥盆地大部表现为冲断改造及北东部形成坳陷盆地与大别造山带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弱挤压作用相耦合;e)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张扭性裂陷盆地的形成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造山后塌陷及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相耦合;f)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主幕以来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总体表现为弱挤压-压扭造山隆升及逐渐被剥蚀夷平并为合肥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型沉积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北部陆相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层序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构造活动控制沉积层序的发育,层序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层序发育受构造运动影响而完整性差;盆地边缘与腹地层序特征差异明显;海侵(泛)事件影响层序内部结构复杂化,根据这些特点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45个地震及测井层序,详细描述了层序的展布及结构特征,分析表明,体系域控制了储,盖层的分布与发育。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的盆地形成与分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青藏高原内由北向南主要发育有4条巨型断裂构造带:南昆仑断裂构造带、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断裂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以之为界,可以把青藏高原划分为昆仑块体、巴颜喀拉块体、羌塘—昌都块体、冈底斯块体、喜马拉雅块体。各块体内发育了多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它们大多为“叠合盆地”。根据青藏高原内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可把青藏高原划分为27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依其原型盆地性质可把其归纳为板内裂陷、被动陆缘、弧间和弧前等4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4.
由于楚雄盆地构造圈闭形成期与源岩主要生排烃期不匹配,导致了长期以来按构造圈闭部署的油气勘探工作屡遭失败。深盆气理论与勘探实践表明,在盆地坳陷中心或上倾斜坡地带可以形成非构造型的深盆气藏。认为楚雄盆地具备深盆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上三叠统煤系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强度可达(40~60)×108m3/km2;广泛发育致密砂岩储集层,坳陷主体部位上三叠统连片分布,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盆地西部坳陷和北部坳陷及其斜坡区是深盆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还认为:该盆地上三叠统煤系生、储、盖层相互叠置,可构成下生上储、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等多种成藏组合;在有断层沟通条件下,也可以于煤系之上的侏罗系地层中形成次生的常规成藏组合;若运用深盆气勘探理论,并从动态演化的观点重新评价,可望在该盆地天然气勘探上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The underexplored Sandino Basin (Nicaragua Basin/Trough) is located within the forearc area of western Nicaragua and NW Costa Rica. Exploration activity since 2004 has focussed on the onshore sector of the basin, and has included the first drilling campaign for over 30 years. Recent 2D basin modelling of the offshore sector together with organic geochemical studies has attempted to reassess the basin's petroleum potential. Geochemical data from the deepest offshore well indicate that Middle Eocene to Lower Oligocene sediments of the Brito Formation, as well as Upper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sediments of the Masachapa Formation, may have source rock potential. A third and perhaps more significant potential source rock interva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of the Loma Chumico Formation, which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adjacent forearc area in NW Costa Rica (Tempisque Basin) and is inferred to be present in the Sandino Basin.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forearc basin is controlled by the low basal heat flow (39 mW/m2). 2D modelling has shown that the Sandino Basin is thermally mature, resulting in the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organic-rich intervals in the Brito and Masachapa Formations. A petroleum-generating "kitchen" has tentatively been identified on a NE-SW seismic section which crosses the basin. Modelling suggests that this kitchen has been active from the Late Eocene until the present day, and that the main phase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in general coincide with phases of maximum subsidence in the Late Eocene, Late Oligocene and Plio-Pleistocene. Hydrocarbon migration most probably occurred from the deep basin towards the flanks. Significant volumes of petroleum may have been lost prior to the Late Miocene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a coastal flexure which can be recognised in the NE of the seismic profile.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基底时代、基底结构、沉积盖层、构造格局和水系分布等特征,论述了洞庭湖盆地北部与南部的差异性及与江汉盆地的相似性,从遥感图象上提取大量信息,经处理、解译认为,可把洞庭湖盆地北部和江汉盆地看作为一个整体,这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及邻区中新生代成盆背景与盆地原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走廊地区在祁连加里东期褶皱基底上,于印支期以来长期的南北向挤压环境中形成了众多的、不同类型(原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的形成、展布、结构受控于新特提斯洋中块体增生、洋壳俯冲以及阶段性地体拼合后续的板内形变,与祁连山褶皱系和相邻地块内(间)非均一陆内块体活动密切相关。中新生代不同时期、不同成盆阶段在不同的板内形变机制主导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盆地(原型),复活山系前陆盆地、陆内断陷盆地、走滑盆地是该地区主要的盆地类型。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国内有《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异同》一文,提出质疑和批评。作者为了答复该文的批评,从论证的依据、盆地对比所持原则、文章形成的思路和发表后所引起的社会效果等方面,得出《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一文的作用不是“误导”而是“正导”的认识,是否言之有理,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沉积成熟度低、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移频繁,易形成席状分布的砂体(水下分支河道复合作);可容空间增大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不发育,这时水下分支河道延伸不远,河道砂体较孤立,河口砂坝相对比较发育。利用地震测井约束反演不仅提高了原始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预测砂体的横向分布,使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从井孔扩展到井间,从一维扩展到二维和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20.
阜新盆地无机成因气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评价盆地天然气资源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天然气的来源。指出,阜新盆地是断陷型裂谷盆地,其中具有沟通地幔和岩石圈的深大断裂,地幔物质沿该深大断裂将大量无机成因天然气带入地球浅部聚集;聚集的天然气具有甲烷含量高、甲烷碳同位素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高3、H e/4H e值较高等特点。认为盆地存在有源于地幔的无机成因气,这种无机气与浅部地层的有机成因气混合后可以形成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