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63,自引:7,他引:63  
渤海宵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综合分析盆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盆地构造特征,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可理解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或多层分层伸展模式”.盆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序列表明,地幔热作用是控制盆地区裂陷伸展的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板块边界作用力传递到盆地区的区域应用场则是深断裂发生走滑活动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特点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其东为太平洋板块,南部为印度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是三大板块活动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消减,使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拉张裂陷,形成一系列裂谷盆地。西南侧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挤压,使中国大陆中西部隆起,形成巨型挤压型盆地。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裂陷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两期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半地堑和地堑两种裂陷构造样式以及“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裂陷结构特征。从力学和岩石圈伸展角度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的裂陷作用是在印支地块旋转挤出相关的左行旋转力和东侧古南海俯冲产生的近南南东向拉伸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的,而晚渐新世盆地伸展作用的主要构造动力是南海海底扩张;认为岩石圈热状态直接制约了上地壳伸展方式,北部坳陷带在相对冷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以半地堑构造为主的单断式裂陷带,而中央坳陷带在相对热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由半地堑和地堑组成的复式裂陷带。图12参23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成因阶段。分析认为,该盆地裂谷阶段的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特征。两幕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的伸展作用是控制盆地东西分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古新世—中始新世的伸展作用主要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发生,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伸展作用是在印支半岛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的背景下发生。盆地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受岩石圈伸展机制差异的控制:古新世—中始新世裂陷幕在厚地壳和薄岩石圈背景下以宽裂谷方式伸展,形成盆-岭式结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在正常岩石圈背景下发生窄裂谷方式伸展,裂陷作用集中在现今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北部裂谷带经历加厚型地壳-正常地壳-减薄型地壳的伸展过程,而南部裂谷带则主要经历减薄型地壳-超减薄型地壳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南、北裂谷带构造-沉积格局的显著差异。盆地漂移阶段的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升流向南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伸展模式—以东濮凹陷为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裂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至三叠纪的克拉通盆地旋回和新生代的裂陷盆地旋回。新生代裂陷盆地旋回又划分为早期裂陷、强烈裂陷、晚期裂陷和晚第三纪整体坳陷4个阶段。东濮凹陷基底伸展量的变化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加大,地壳上部的伸展构造变形为简单剪切伸展模式,而地壳下部具有纯剪切机制。滑脱面变异带可能是造成东濮凹陷内桑村集-桥口-白庙横向构造变换带、南北构造活动差异性以及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坳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7.
穆格莱德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穆格莱德盆地是非洲大陆内部的裂陷盆地,其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白垩世早期初始裂陷阶段;2)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继承性裂陷阶段;3)新生代坳陷阶段。晚白垩世末,中非大断裂的走滑运动对穆格莱德盆地有强烈的改造,使得图卢斯、巴加拉凹陷在裂陷伸展基础上叠加走滑构造变形,并使穆格莱德盆地南部发生明显的构造反转。初始裂陷阶段该盆地发育有半深湖-深湖相的泥岩,是较好的烃源岩;继承性裂陷阶段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砂岩储层和厚层泥岩作为区域盖层,使穆格莱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盆地后期改造方式成为油气勘探评价关注的重要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前人由于资料有限,一般认为塔里木盆地内部南华纪—寒武纪是继承性的伸展构造背景,南华—震旦系与寒武系连续沉积。但近期新的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周边广泛发育与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相关的裂解事件,揭示南华纪大型断陷发育,且寒武系/震旦系发育广泛的不整合。塔里木盆地大约在900 Ma盆地内部微地块进入拼合的主要时期,塔里木古大陆全面聚合;南华纪初期,Rodinia超大陆开始裂解,塔里木板块周缘也随之裂陷,发育巨厚大陆裂谷沉积;南华纪晚期库鲁克塔格裂谷范围向东西两侧扩展,西北部裂陷作用较弱,形成伸展型古隆起;震旦纪,塔里木板块构造格局逐渐由大陆边缘裂陷向陆内坳陷发展,海侵范围扩大;震旦纪末期,塔里木板块发生隆升,剥蚀强烈,呈现南高北低地貌。由此可见,新元古代发育完整的伸展-挤压构造旋回,经历大陆裂谷期-断陷期-坳陷期-挤压抬升期等四期构造演变。新元古代形成一套良好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中新生代海拉尔裂谷盆地发育于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上,主要经历了三个构造幕,自下而上表现为下部伸展裂陷、中部拆离滑脱和上部拗陷。盆地演化过程中又受到由于中下地壳物质流动导致的局部隆升作用和后期强烈的挤压作用的影响,使得海拉尔盆地成为具有伸展、走滑、挤压等多种构造样式并存的复杂裂谷盆地。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多类型的构造样式对盆地内沉积体系的时空配置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严德天  王华  王清晨 《石油学报》2008,29(2):185-190
应用盆地充填记录、盆地构造特征和盆地沉降史等信息,揭示了中国东部第三纪典型断陷盆地的幕式构造演化过程。幕式构造演化是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因素,不同序次的构造幕控制不同序次的层序地层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中国东部古近系裂陷期经历了4个发育阶段,相应形成了4个二级层序。其中,强烈裂陷沉降幕发育深湖盆型层序,初始和晚期裂陷幕发育浅湖和河流-浅湖型层序。而新近系拗陷期可划分为2个阶段,形成2个二级层序,以河流和三角洲-浅湖型层序为特征。受裂陷幕控制的二级层序在中国东部各断陷盆地中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但受低级幕式伸展事件控制的三级层序在不同盆地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苏丹福拉凹陷转换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Muglad盆地位于中非苏丹共和国南部,是在中非剪切带剪切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福拉(Fula)凹陷位于Muglad盆地东北部,面积约5000km2。福拉凹陷转换带位于中部构造带,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该转换带开始形成于早白垩世第一裂谷期,在晚白垩世第二裂谷期,断裂再次活动,转换带基本定型;在古近纪,第三裂谷期对整个转换带构造格局没有大的影响,仅发育了一些调节小断层,使转换带构造复杂化。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影响贯穿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转换带可以形成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或圈闭;转换带将沉积区分成彼此分隔的洼陷,控制富含有机质沉积物或储集砂体的分布;转换带密集发育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通道。图5参16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3.
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演化特征的研究,认为盆地发育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早、中侏罗世,西北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群,晚侏罗世晚期,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啧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岩,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地区发育了北北东、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群。这样的盆地演化过程归结为其周缘的四大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早、中侏罗世,由于华北板块向北运动的速度减慢和塔里木板块的向南运动,在西北地区和华北板块西北缘形成拉张环境,引起地幔上涌,导致近东西向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晚侏罗世晚期,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相对运动,在泛东北地区产生一个从西到东发散的地幔对流应力场,使地幔对流物质向东流动,产生了火山喷发和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早白垩世晚期,盆地群整体受挤压应力作用,但松辽盆地深部俯;中的板块由于长期受热流的作用,在青山口组时期发生了地幔拆沉作用,形成了一次热流高峰期,表现为一个弱拉张环境,使松辽盆地沉积了巨厚的坳陷期地层。  相似文献   

14.
晚中生代大西洋开启并诱导产生中非剪切带,在走滑的张扭力作用下形成苏丹被动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3期裂谷垂向叠置,早白垩世具有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性质,晚白垩世为过渡性质,古近纪则主动裂谷盆地特征更加明显。盆地结构以半地堑为主,但边界断层一般较陡,以多米诺式断层为主,伸展量较小。裂陷早期几乎没有火山活动,因此不存在多个次级沉积旋回,只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主力储集层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或上覆的新生裂谷层序中,具有跨时代聚集油气的特点,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以反向断块和新生裂谷层序中的大型披覆背斜为主,调节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特征与中国东部渤海湾等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图6表1参36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在伸展裂陷过程中,受板块构造和深部地质作用的影响,经历了一次挤压构造反转,其应力场特征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火石岭期和沙河子期为NEE—SWW向拉张应力场,拉张应力逐渐加强,在沙河子期达到最大,沙河子末期受郯庐断裂左旋作用转为NEE—SWW向弱挤压应力场,营城期则为NEE—SWW向强挤压、NNW—SSE向弱拉伸应力场,登娄库期形成的应力场基本平息,进入重力均衡作用阶段。通过对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沙河子末期郯庐断裂左旋产生的应力场对徐家围子断陷形成近SN向延伸的S型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Muglad盆地是中非裂谷系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上发育的大型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3期裂谷发育阶段。通过选取盆地北部不同构造位置3口探井不同层位的岩屑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进行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存在两期冷却事件,但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史有较大的差异。第1期冷却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对应区域上的"圣通期挤压事件",主要在Tomat隆起表现明显;第2裂谷期末期是盆地区域冷却事件(古新世末期—始新世),造成Nugara坳陷中央凸起形成和Tomat隆起进一步发育,也控制了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盆地第1裂谷期和第2裂谷期的古地温梯度只有2.00~2.40℃/hm,第3裂谷期盆地深部地幔隆起发育、岩浆活动增强、地温梯度升高,指示了盆地由白垩纪期间的"被动裂谷"演变为古近纪的"主动裂谷"。第3裂谷期末期的剥蚀作用不明显,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带成因类型及其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主要发育伸展型,反转型,走滑型3种构造带。通过构造带的成因机制,展布规律和构造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油气聚集规律。指出早白垩世陷断陷期形成的中央挠曲带是寻找高丰度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