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济阳坳陷孤北潜山煤成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气体组分、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及轻烃参数,确定济阳坳陷孤北潜山带煤成气源主要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也具有一定的贡献,煤成气主要分布于第二排山、第三排山北部远离孤北断层地区及第四排山.在煤成气源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生烃动力学分析,结合烃源岩的生烃-埋藏史,认为该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经历了4次生烃过程,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是主要生烃期,中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期主要为喜马拉雅后期.该区煤成气藏可能有2种成因,一是源自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原生气藏在喜马拉雅期被破坏后再次聚集而成;二是喜马拉雅期埋藏较深的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煤系烃源岩再次生烃形成,其中第二种成因的煤成气是今后孤北潜山带天然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阜阳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史及有机岩石学的综合评价,认为该套烃源岩是一套优质烃源岩。通过油源对比发现,阜阳地区的原油和石炭―二叠系的煤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将阜阳地区生烃强度与我国陆相盆地含油气分类的生烃强度对比研究后认为:阜阳地区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藏的资源基础,阜阳地区石炭―二叠系煤成烃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生烃史及二次生烃时空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锋  刘锋  郑旭 《断块油气田》2010,17(3):296-299
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是一个主要生气层系。研究认为,煤系烃源岩主要经历了海西—印支期深成变质作用、燕山期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及喜山期深成变质作用这3个热演化阶段和生烃过程。其中,喜山期深成变质作用对应的二次生烃期是主要生烃时期,生烃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分段性及主次性。古近纪中期(沙三—沙一段沉积期)以深洼陷带煤系烃源岩生气为主,斜坡带为次;古近纪晚期(东营沉积期)和新近纪,以斜坡带煤系烃源岩生气为主,地垒带为次。通过二次生烃时空差异性研究,明确了不同构造部位煤系烃源岩的成烃潜力,认为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二次生烃的潜量大于南部,其中中央隆起带北段—中段的文留、桥口、白庙等地区是最有利的勘探潜力区,西部斜坡带和孟岗集洼陷带也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海域南部,拥有大面积深水区域,长期以来缺乏烃源岩生烃潜力方面的研究。在认识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选用盆地内地震测线为研究对象,对盆地主要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①礼乐盆地深水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最高,现今已经达到生烃高峰,甚至湿气阶段,斜坡区热演化程度最低,尚未进入生烃阶段;②礼乐盆地白垩系烃源岩在深水区生烃潜力最大,与斜坡区存在量级差异;③礼乐盆地存在二次生烃过程,白垩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发生在斜坡带和礼乐滩,古新统—始新统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发生在深水区。  相似文献   

5.
郭萍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0,31(9):1306-1315
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质认识,以有机地球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手段,分析了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烃能力,利用埋藏史—热史分析,探讨了生烃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霸县凹陷的文安地区、武清凹陷和大城凸起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是廊固凹陷北部地区,深县凹陷、束鹿凹陷相对较低;冀中坳陷东北部上古生界煤层显微组分以文安地区壳质组含量为最高,平均达29.1%,壳质组含量大于20%的样品数占样品总数的80%以上;生烃热演化经历了低成熟阶段、二次成熟阶段、高成熟凝析油湿气阶段和过成熟干气阶段;在白垩纪末,煤系烃源岩埋藏深度约为1 200~2 000 m,RO值为0.5%~0.7%,达到一次生烃状态;在古近纪末,煤系烃源岩最大埋深>7 000 m,超过中生界最大古埋藏深度或古温度,开始二次生烃,资源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6.
柴东石灰沟地区上石炭统烃源岩评价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东石灰沟地区发育上石炭统烃源岩,由于缺少系统井下烃源岩评价,其生烃潜力尚不十分明确。对研究区上石炭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分析,结合油源对比及烃源岩展布研究,综合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表明,上石炭统海陆过渡相暗色泥岩、碳质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总体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生烃潜力较大。海相灰岩为较差-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具备一定生烃能力。研究区上石炭统烃源岩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热演化阶段,正处于生排烃高峰期。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该区石炭系油苗源自石炭系烃源岩,证实了其生烃有效性。同时露头、钻井及前人研究揭示石灰沟地区上石炭统烃源岩分布范围较广、厚度较大,展示该区石炭系可能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文留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生烃史及生烃潜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分布稳定、含有机质丰富,是文留气藏可靠的气源岩。煤系在埋藏过程中有两次生烃过程:第一次发生在中、下三叠统沉积后,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流体包裹体分析证实当时煤系的古埋深约为3500m,古地温118℃,古演化程度为Ro=0.80%~0.85%。其后经历了中生代约180Ma以抬升剥蚀为主的历程,煤系生烃中止。早第三纪裂谷发育期间,煤系因埋深加大而进入二次生烃期,并在东营组沉积后达到生烃峰值阶段。主体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文东-前梨园洼陷,埋深5290~6360m。文留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已达到90%以上,有效供气边界条件清楚。经计算,文留气藏有效供气区石炭-二叠纪煤系生烃量为3253.3×108m3,排烃量2657.0×108m8,天然气聚集系数为5.92%。  相似文献   

8.
本区石炭、二叠系埋深1500—4600m,主要残留在断陷构造及古向斜中,分布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总厚达1000m 以上。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为煤系,有机质丰度高,已成熟,是较好的油气源岩。石炭、二叠系可自成生储盖组合,又可从上覆下第三系中获得油气。从构造运动及热演化条件分析,主要生油气期为喜山期,次为燕山期。文安斜坡的油气远景较好,廊坊地区次之;冀南地区应以找气为主。  相似文献   

9.
苏桥—文安是渤海湾盆地最早发现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的地方,近期仍有新的发现。为查明研究区源于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等成藏背景分析,发现该区存在3种成藏模式:石炭—二叠系自生自储、上古生下古储潜山以及古生新储第三系混源。3 500~5 000 m的石炭—二叠系生油窗是自生自储型油气成藏的控制要素;断距超过300 m,造成奥陶系与石炭—二叠系烃源灶对接,是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要素;活动性断层沟通煤系源灶,是第三系混源成藏的条件。还指出了3个有利前景区,明确了进一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烃源岩热解分析数据为基础,结合PetroMod 盆地模拟技术,明确研究区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运用生烃潜力法建立生排烃模式,分析生排烃史及排烃强度,揭示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热演化与生排烃作用对油气运聚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普遍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在镜质组反射率约为0.53%和0.83%时分别进入生烃和排烃门限,其排烃率达250 mg/g,排烃效率达65%。晚始新世末—早渐新世开始短暂生烃,因构造抬升运动而中止,在中渐新世开始排烃,至中渐新世末达到生排烃高峰期,之后于晚渐新世末再次因构造运动生排烃中止,整个生排烃过程与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基本一致。排烃中心沿歧北次凹—歧口主凹周缘分布,排烃强度达90×106t/km2,具有强排烃特征。广泛式的生排烃分布特征为歧口凹陷邻近隆起和斜坡部位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来源和运移动力,油气同时具有近源成藏及远距离侧向运移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盆地岩浆侵入的热演化及其对生油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岩浆侵入体的基本物理特征以及冷却过程中结晶潜能释放的条件下,建立了温度场的函数表达式,实现了对岩浆侵入热活动的数值模拟,阐述了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利用时间-温度指数分析岩浆侵入对生油窗的影响。分析认为,岩浆侵入体热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侵入体较快速冷却,同时围岩温度缓慢上升,随后侵入体温度缓慢下降与围岩温度相近;岩浆的侵入加快有机质的成熟并使生油窗的深度变浅。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表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存在构造热事件及深部热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过程,盆地南部岩石圈厚度薄,热流值及地温梯度高。不同层位烃源岩在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热异常明显。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以及盆地深部热动力演化史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热事件及形成的热异常使烃源岩生烃量明显增加,是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层位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大规模生油、生气及成藏,主要受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深部热动力学过程及构造热事件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不同层位的油气田分布主要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储层控制。从烃源岩发育层系及热演化程度来看,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致密油、页岩油热演化程度高,分布面积广,勘探潜力巨大;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全盆地大面积分布,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深层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明确烃源岩生烃潜力;深层中-新元古界值得进一步勘探,关键是明确规模断陷分布及烃源岩的生烃规模。  相似文献   

13.
周勇水  李红磊  史大海  陈帆 《石油学报》2021,42(8):1026-1038
基于对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上古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评价,分析了盆地内各凹陷的油气来源和富集规律。盆地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暗色泥岩整体已达到过成熟阶段,中生界凹陷内已发生浅变质—变质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较差,油气资源和勘探潜力小;中—下侏罗统发育一套煤系烃源岩,在盆地腹部及南部凹陷中已达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生烃潜力;白垩系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且油源对比结果证实,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均来源于该套烃源岩。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可划分为早白垩世晚期油气成藏和早白垩世末期调整改造2个阶段,油气的富集主要受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晚期构造活动强度共同控制。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腹部是其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区,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中东部的油气成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4.
�����������ϵ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系统地评价礼乐盆地的生烃潜力,探讨盆地的烃源岩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文章采用BMPES盆地模拟与油气评价系统对盆地的生烃系统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Mz、E11-E22、E31 3套烃源岩,古新统—中始新统和中生界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碳丰度在0.2%~2.0%之间,干酪根类型以Ⅱ-Ⅲ型为主;盆地具有中值地热场特征,幅值在50~90 mW/m2之间,其新生界生油、生气门限分别为2800~3200 m和4700~5000 m;古新统—中始新统烃源岩在早渐新世末开始进入生烃高峰期,中中新世末瞬时生烃量达到最大值,其生烃量可占整个盆地生烃量的86%;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新生界总累计生烃量约689.79×108t,南部坳陷是盆地的主力生烃坳陷。  相似文献   

15.
南华北地区鹿邑凹陷石炭―二叠系有利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的盆地模拟技术,对鹿邑改造型复合盆地含油气系统动态地质作用进行了模拟分析。认为鹿邑凹陷石炭-二叠系具备二次生烃的有利条件,烃源岩经历了燕山和喜山两次生烃高峰期,喜山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同时指出了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烃源岩的形成和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构造作用是一个主要的方面。研究认为,断裂作用对烃源岩的影响较大,大的断裂对周边富烃凹陷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断层活动产生的热量也会影响烃源岩的演化。火山作用造成的岩浆侵入体携带的热能可认为是一个附加热源,促进烃源岩的演化。热液中的一些稀有元素会促进源岩的分布和生烃速率,对烃源岩生烃产生积极作用。构造活动中,挤压作用产生的超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烃源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西准噶尔火山岩成因类型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东西准噶尔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火山岩已成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接替层系。勘探实践证实,石炭系—下二叠统火山岩油气成藏多遵循"源控论";区域构造演化是通过控制石炭系生烃凹陷发育、烃源岩展布,进而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西准噶尔石炭系火山岩为一套海陆交互的中基性火山岩组合,具汇聚岛弧过渡壳火山岩的特点。东准噶尔石炭系火山岩为一套基性、中酸性岩石组合,具早期岛弧挤压、晚期板内伸展环境特征。二叠系火山岩均为碰撞期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石炭纪生烃凹陷与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准噶尔克拉美丽岛弧带前后缘,形成自生自储;二叠纪生烃凹陷与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西北缘断裂带、东缘三塘湖弧后伸展盆地,分割性强,形成多套自生自储生储盖组合。围绕有效生烃灶继承性构造发育带—西准噶尔西北缘断裂带(克—百断裂带、红—车断裂带)、东准噶尔克拉美丽造山带(库普—三塘湖盆地、北三台凸起—吉木萨尔凹陷、大井—石钱滩地区)、北准噶尔(覆盖区)陆东—五彩湾地区与莫北凸起,是石炭—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方向及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从烃源岩资源潜力及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全面探讨了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的煤成烃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煤系是石炭-二叠纪残存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其厚度大,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存在多期生烃过程,其中,印支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最重要的埋藏生烃期;圈闭类型主要包括沉积圈闭和断褶构造圈闭两类,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较好;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构造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的有效配置和古近纪构造格局等;可能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型3 种油气聚集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构造-热体制与断陷盆地多期性迁移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为台地岩石圈相对减薄区,上地幔区域性抬升与今坳陷呈倒影关系。深部热能量通过壳幔层性质的改变以及岩浆岩的侵入传递到上地壳,形成了断陷期较高的地热场。后期热物质冷却收缩或迁移与区域性坳陷差异补偿相匹配形成了坳陷期较低的地热场。断陷期的高地热场及坳陷期的进一步深埋使源岩全面进入生烃阶段。主断裂系统活动中心及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凹陷的沉降、沉积中心的变化,因而也带来了成烃作用的变化。因此,构造-热体制是导致中国东部盆地(坳陷)的沉积、沉降速率及资源丰度变化较大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地热场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根据准噶尔盆地760个测温点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对盆地地热场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准噶尔盆地是一个较冷的盆地,地热场偏低,而且烃源岩偏老,以致生油气门限深度偏大,给勘探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