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杰 《中国市政工程》2020,(2):112-114,137
通过分析上海地区某长条形深基坑分区开挖围护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立柱桩沉降、支撑轴力等监测数据,研究分区开挖工况下先挖分区基坑与后挖分区基坑变形相互影响特征。研究发现:后挖分区基坑地下连续墙变形数值明显小于先挖分区,表明先挖分区开挖使后挖分区在一定范围内土体提前释放应力;结构回筑阶段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有明显回弹,墙后土体没有回弹;后挖分区坑底隆起使先挖分区结构回筑阶段产生坑底隆起叠加效应;后挖分区坑底支撑轴力及波动幅度较先挖分区数值相对较小。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基坑分区开挖变形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褚峰 《建筑施工》2020,42(6):916-918
以上海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开挖工程为例,基于邻近待开挖基坑的已开挖项目,建立数值模型,对比数值计算结果和地下连续墙实测变形,验证所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的合理性。针对待开挖基坑及位于待开挖基坑与已开挖基坑之间的连通道,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基坑各施工阶段地下连通道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深基坑开挖会引起与地下连续墙垂直方向的地下通道产生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3.
葛金春 《江苏建筑》2024,(1):121-124
文章通过对某地下人防项目基坑施工期间紧邻的地铁结构变形影响分析表明:外部深基坑土方开挖期间对邻近的地铁结构变形影响较为明显,但在基于“分层分块、先撑后挖、及时封底”的开挖原则下,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地铁结构的最终变形量。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地区某深基坑工程项目施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不同工序进行仿真模拟和分析。通过对比基坑土体变形、有效应力、地下水渗流分布情况及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等围护结构的内力、变形的变化,发现在深基坑开挖降水的最终施工阶段时地下水渗流趋于稳定,以开挖区域渗流最为敏感。同时,该围护结构最大变形满足基坑设计规范的变形控制要求,观测其施工阶段荷载位移曲线斜率,也表明结构在施工最终阶段依然保持稳定状态。分析结论给实际工程的深基坑开挖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意见,给基坑安全施工、围护结构设计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较大变形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土体应力计算分析、开挖时空效应分析等方面。以上海某深基坑项目为依托,对深基坑开挖阶段变形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系统分析。着重介绍支撑结构施工不合理、不细致对深基坑变形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深基坑湿法开挖即保证基坑开挖面高于地下水位的开挖方法,主要运用于开挖条件受到严格限制情况下的深基坑。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对深基坑全程开挖的变形监测结果探讨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程度、变形规律、结构安全控制标准及受时空效应影响程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洪瑛  吴薇 《浙江建筑》2004,21(3):23-25
介绍了在地下连续墙结合三道内支撑的深基坑支护结构中土方开挖的技术措施,根据先撑后挖、分层分部、对称平衡、先角后边再中央的原则进行科学施工,解决了支撑结构与土方开挖的矛盾,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变形.  相似文献   

8.
以盖挖逆作法深基坑的实际工程为背景,利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考虑结构-土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了地下墙、楼板、柱的施工和土体分层开挖的施工过程,并针对三维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讨论了盖挖逆作法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地下连续墙内力和变形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株洲市中央商业广场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加两道预应力锚杆支护方案,利用FLAC3D对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桩间土拱效应形成机理,并对该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变形和桩间土拱效应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类似基坑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太平 《山西建筑》2005,31(2):60-61
根据现场量测的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信息资料,结合参数优化反分析技术及弹性地基梁有限元计算,建立了深基坑开挖中支护结构变形的预报方法,指出该方法可对深基坑开挖中支护结构变形作出评估,以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1.
焦猛 《工程勘察》2014,(6):84-89,93
本文以北京地铁大兴线新宫车站深大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介绍了该基坑工程的工程结构、工程环境以及施工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并以基坑实测数据为基础侧重分析了支护结构位移和周边土体沉降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基坑开挖施工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地表的变形规律,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及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依托,介绍了该工程拟建场区的周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支护结构选型。根据工程特点将其分为六个典型工况,运用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基坑开挖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旨在研究"钻孔咬合桩+内支撑"这一支护结构在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变形规律,分析了其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规律和沉降影响范围。并根据支撑位置的不同对深基坑变形的影响,对该基坑工程的支护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通过与原方案的对比,得出优化方案在控制变形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合理设计与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兰州市某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工程为案例,该基坑开挖深度为17.70~19.10m,主要采用“咬合桩+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局部采用土钉墙。根据该基坑周围土体、支护结构、邻近建筑监测数据和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变形性状和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开挖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土体和邻近建筑三者变形相互影响;基坑支护结构应避免出现结构性状突变;咬合桩加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适用于兰州地区深大基坑项目。最后借助Plaxis3D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趋势一致,但咬合桩的研究需深入。该深大基坑支护结构对邻近建筑变形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为兰州地区类似基坑项目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为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铁车站深大基坑工程开挖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江波 《山西建筑》2012,38(11):70-72
通过对苏州火车站地铁2号线基坑工程的分析,围绕时空效应理论,介绍了采用"分区、分层、分段、对称、平衡"的开挖方法,并且具体阐述了基坑开挖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同时介绍了相关的技术措施,通过合理确定支撑体系、综合控制基坑变形等措施,以保证深基坑的顺利开挖,确保了基坑稳定及周围建筑物和管线的安全,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军贤  王清标 《矿产勘查》2020,11(6):1303-1307
因深基坑失稳造成的工程事故严重威胁着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着工期的长短。通过FLAC_3D对深基坑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现场检测结果,得到地表沉降最大点沉降量最大点距基坑边缘11. 2 m,最大沉降量为18. 9 mm,基坑边界无穷远处,地表基本没有沉降,在靠近围护桩底端出现受力反弯点,基坑开挖4. 5 m后支护侧向变形量达到最大,且最大变形为24. 9 mm。  相似文献   

16.
许俊超 《山西建筑》2012,38(17):93-95
根据经验利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对临近地铁深基坑的开挖及支护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的沉降及变形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地铁隧道的安全,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结合某圆形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的实测资料,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及产生相应变形的原因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具体工程实测,对土钉墙支护的深基坑变形性态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曲线呈悬臂型分布,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地表处,在基坑开挖深度附近,其土体的水平位移逐渐趋于零;坑外建筑物沉降在0.5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沉降值最为显著,而在(1.0~2.0)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沉降值则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采集、整理、研究大量有关坑中坑式基坑工程的变形数据,对内、外坑开挖深度、间距,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值等有关参数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开挖总深度不变时,外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随内外坑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内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随内外坑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内墙插入比对外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量的影响不大,但内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量随内墙插入比的增大而减小。外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量随外墙插入比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在忽略内坑影响的情况下,外坑开挖深度与地表最大沉降量之间的关系类似,考虑内坑影响时周围地表沉降量相比单级基坑更大,同时内坑的开挖深度与地表最大沉降量不再符合单基坑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卫雪  任绒绒 《山西建筑》2012,38(7):62-63
介绍了深基坑工程设计思想的更新,及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深基坑新的施工工艺及深基坑设计优化的内容,以期指导实践,确保基坑开挖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