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D-InSAR技术的葛亭煤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为矿区安全开采和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精细的D-InSAR技术对7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得了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葛亭煤矿多期地面沉降分布图。然后将D-InSAR结果导入GIS中做后处理,叠加0.25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开采平面图等来分析地面沉降,并以剖面图、3D可视图等进行显示。通过多期结果的相互验证,并与水准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InSAR结果可以清楚可靠地给出矿区沉降区域分布和演化,并且获得的矿区沉降范围和位置与实际基本吻合,沉降幅度较小的区域在数量级上和水准资料一致,而最大沉降量出现偏差,这是由于高形变梯度引起了干涉图的完全失相关,超出了D-InSAR技术形变探测的能力范围。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基于D-InSAR技术,以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区域为例,基于二轨法采用2019年3月~12月的哨兵1号数据,针对外部不同分辨率的DEM,对郑州市东、西、南、北、中部分区域以及郑州火车站、郑州东站和郑煤集团东坪煤矿周围等部分特殊区域的地表形变情况进... 相似文献
3.
4.
基于地表沉降监测在日常城市建设中日益重要,考虑到D-InSAR技术相比于传统监测手段具有高精度、大面积的优点.基于二轨法与D-InSAR技术结合的方法应用于地表沉降监测,结合GAMMA软件各模块的功能及相关程序,以某沉降地区实验区域,将获取的沉降信息与预测软件的预计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传统监测方法得到的沉降数据进行定...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房屋沉降监测精度,系统地分析了沉降监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极限值,并提出了减少误差的方法,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方法进行沉降监测的精度能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某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技术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总结了该建筑沉降变化规律,分析了产生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沉降预报,提出了治理方案。该方案对其它建(构)筑物的沉降监测、建筑设计、施工与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华宇大厦沉降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数据处理,得出了沉降变化规律,并对产生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华宇大厦施工组织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供其他建筑物沉降监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探讨了大面积建筑群沉降监测时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其在监测过程中与单体建筑的不同点,总结了各个步骤中应注意的事项,以供平时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对某建筑进行沉降监测,监测前设计一种方法对仪器进行检校,然后将检校后的水准仪应用到某建筑监测中,监测结果表明,该检校方法可行,智能化电子水准仪的使用大大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测量效率,监测数据为决策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传统光学水准仪的局限性,简单介绍了电子水准仪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详细阐述了电子水准仪在地铁隧道长期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对确保地铁隧道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徐州矿区某井的地表沉降数据,通过对不同时期监测结果的对比,证明了D-InSAR结果的正确性,该结果对城市及矿区地表沉降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合杭州地铁四号线盾构工程的特点及设计要求,确定了该工程监测的内容,介绍了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埋设位置,并对地表监测的方法步骤进行了论述,同时分析了监测结果,保证了盾构施工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7.
采煤塌陷区环境整治与矿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采煤塌陷土地整治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矿区采煤塌陷区进行环境整治的意义,着重提出了矿区采煤塌陷区环境整治的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同时保障矿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牛顿插值的建筑物沉降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牛顿插值法将非等时距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插值生成等时距拟合数据,结合灰色理论建立了非等时距的沉降预测模型,并用C#语言对该模型进行了编程实现,最后以实际的某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和灵活性,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