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各学派提出各 家的饮食观,其中对人民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的观点。儒家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这里“饮食”指吃喝东西,“男女”指男女两性生活,“大欲”指人的最基本的天性爱好。在《礼记》原文,这句话下面的一句是“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厌恶)存焉”,“大欲”是与“大恶”相对应的。所谓饮食  相似文献   

2.
饮食的话题在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往往不登大雅之堂。孔子虽然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仅仅是框定了人之本性,单纯满足口腹的饮食仍然被至圣先师冷落在“欲”字中挣扎。孔子讲究饮食,是在礼的规矩之下的即成模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对贵族席间礼仪的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生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母,生之本也”。可见,“食”是亘古至今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王倩 《烹调知识》2008,(11):48-49
食,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上升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口腹之需上升为口腹之享。这委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美食文化的形成,首先应归功于历朝名厨,但历朝名人们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读贵刊1997年第3期东方一红先生《饮食男女》文,不乏令人莞尔一笑的俏皮话,但有一个事关标题、立意和全文首句(“之所以把世上芸芸众生统统称为饮食男女”)的常识性错误,即把成语“饮食男女”误解为偏正结构,望文生义地将其释为“饮食的男女”,谬也。此语出自《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  相似文献   

6.
就像爱情是文艺题材永恒的主题一样,饮食也是现实生存的一种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支柱,而吃喝则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实实在在的支撑。这是硬件,是比爱情更为坚实的硬件,是生存垫底的东西。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岁月悠悠,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关于饮食的古训,仿佛像流水,滔滔不绝,稍加浏览,跳入眼帘的就有:“民以食为天。”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相似文献   

7.
《肉类研究》2019,(6):98-99
<正>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一直作为维系中华儿女的纽带而存在着,饮食文化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传统文化之一,自古便备受关注,"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便充分说明了饮食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孔子在《礼记》中说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将饮食置于与繁衍子孙后代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来把餐饮称作饮食。古代《荀子·大略》称“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蜉蝣也。”《礼记·礼运》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近代如饮食行业、饮食店、饮食公司等等。餐饮两字,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国外引进的新词汇。虽然这两个词汇的差别不大,但后者的确要比前者贴切得多,又便于与国际接轨,于是便逐渐约定俗成、取而代之了。这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善于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又一佐证吧。何谓“饮食”?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喝白开、喝茶水、喝咖啡、喝果汁均谓之“饮”;吃瓜子、吃花生、吃水果、吃点心均谓之“食”。而这些都不在饭菜之…  相似文献   

9.
在洪荒初辟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要做两件大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因此,我国古人常以“食”与“色”并举,并从“食、色,性也”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角度,强调其重要性。 “食”与“性”是人类的两种本  相似文献   

10.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而对于我来说,却又平生意不在吃,对于吃是个实实足足的外行。这次承吴春先生发来请柬,出席借座曹家渡宋记川菜大酒楼召开的“98海派川菜文化研讨会”,其实正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引起了我对地方饮食文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饮食,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上升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口腹之需上升为口腹之享,这确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我国古代有十个名人,又是十个名厨,他们是。伊尹: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而不衰。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  相似文献   

12.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始见于《礼记·礼运》。这个观点是说人的基本欲望乃生存和繁衍。饮食之事,男女性生活生儿育女之事,不是一般的欲望,而是大欲,应该慎重对待。 《礼记·礼运》是在论述以礼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人文教化时说这番话的。《礼运》说,“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人有情、义、利、患要加以处理。“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意为敬),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这些活是从封建统治立场上讲的,我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我们的饮食文化更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现在的中餐也受到了各国人士的喜爱。翻开历史的卷轴,饮食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传说中黄帝的第三妃子,负责人们的饮食住行,被尊称为烹饪始祖。"民以食为天"更是充分诠释了古代人们对饮食的重视,《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焦循《正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说明了饮食对人们的生存繁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远古时期,由于技术有限,  相似文献   

14.
正《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小说写人性,因题材所限,"男女"元素或有或无,"饮食"场景则随处可见。鲁提辖与史进、李忠同登潘家酒楼。酒保招呼:"官人,吃甚下饭?"鲁达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酒保下去,"随即烫酒上来,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水浒传》写饮食喜用简笔,不耐烦详描细画,这也正合英雄好汉的粗犷气质。  相似文献   

15.
桥梁的作用在于连接、沟通。川菜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断地与川外饮食交流融合,不断地借鉴与完善。而连接、沟通四川内外饮食烹任者亦不乏其人,其中对近代川菜有着重要影响的人首推李调元。可以说,他是川菜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李调元(1734—约1802),字羹堂,号雨村,别号量山蠢翁,四川德阳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与父亲车化铺一样非常重视饮食,认为:“夫饮食,非细故也。”他还指出,贾思辎写《齐民要术》、陆羽写《茶经》,“夫岂好事,盖亦有意存焉。”即写这些著作不是好事之举,而是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继…  相似文献   

16.
三食考     
[题解]三食者,饭食、面食、小食是也。或曰,三食谁不知,有啥考头呢。余曰,不然,惟其日用家常,忽焉不察,藐焉不思,以为古人所食亦同今人,致使影视所演常有“今为古用”笑话,误导观众。作家所著历史小说,亦不免犯这类错误。“究天人之际”,余虽然不敢;“通古今之变”,则欲辞而不能。古语不云乎,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事属琐屑,仍有兴趣作研究者,以此故也。 古今之变大矣,而变中有永恒不变者,即道之所存焉。岂止道在尿溺,亦在日用。朝夕寒窗,磨墨吮笔,考事明理,娱己娱人,乃漆园弟子之日课,而乐在其中矣。 以下分十四…  相似文献   

17.
家有小女未成年,饮食上印象特深的似乎就是嗜酸了。偏偏我是个拒酸千里的人,每当见她咬噬酸杏酸梅子时的津津样,便禁不住牙齿发寒颤。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果把饮食与男女合起来看,又岂止男女口味有别?事实上,它已包含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也许吧,远古的饮食并无多少男女之别。然而,一旦进入文明社会,有了“礼”这个规范人们行为的东西,饮食也便渗透了对男女不同的要求。拿成人仪式来说吧,有人认为它最初的起源便是性教育。先秦时代,男子冠礼的主祭品是酒——一种挥洒男性豪气之液体;女子则不同,有独特的奠菜…  相似文献   

18.
古人言称饮食为“人之大欲”,是谓“生命不息,饮食不止。 偏偏中国人又极讲究吃,讲究喝,搞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将平日三餐也变得高深莫测了。这还不够,又将奇馔佳肴的百般滋味引伸到人生的各个断面,每每让人尝遍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  相似文献   

19.
古语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本是同源.食,满足口腹之欲.进驻某人肠胃间的美食,不但令进食者感官愉悦,并注定将成为该肉身的一部分.当情欲勃发时,躯体兼容,进而感官愉悦.美食与男女情爱似乎达成某种本能的默契,在人类生命状态中产生某种诙谐的联系,并进而形成某种递进式的发展程序.在这里,人的想象力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夫妻肺片”肇始于成都“皇城坝肺片”。60年前,李劼人先生在《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饮食篇》一文里,这样描述“皇城坝肺片”:“牛脑壳皮煮熟后,开成薄而透明之片。以卤汁、花椒、辣子红油拌之.色彩通红鲜明,食之滑脆辣香。发明者何人?不可知;发明之时期.不可知。在昔.只成都三桥(即皇城坝金河上三桥.今已不存)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