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分布式发电系统影响传统电网的电压控制和电能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孤岛模式下微电网多DGs并联运行控制方法.深入分析了微电网孤岛运行的并网控制机理,在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以及微电网从并网模式切换孤岛模式时,微电网智能稳定运行问题.在每个分布式发电系统中,设计控制方法,利用电压电流内环控制用于调节三相网侧逆变器,功率外环控制用于在微电网孤岛运行时,并联多个DGs之间分配功率.使用PSIM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在微电网并网运行、孤岛运行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孤岛情况下混合微电网的运行特点建立了接口换流器的数学模型并设计了基于滑模控制(Slidingmode control,SMC)的接口换流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将SMC和比例谐振控制(proportion resonant,PR)相结合,同时利用了SMC的快速响应性、强鲁棒性以及PR控制能够抑制谐波的优点。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保证接口换流器在不确定和非线性条件下的鲁棒性和快速响应,为微电网提供电压、频率支撑,保证其孤岛后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应用pscad仿真软件搭建了含有VF和PQ控制型逆变器接口微电源组成的微电网仿真模型。调节负荷,在微电网不同运行情况下得到微电网的频率特性和功率特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抑制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FIG)因自身有功输出波动导致的微电网电压频率波动,提高其对微电网孤岛运行下电压频率支撑的能力,研究分析了DFIG有功虚拟惯量控制以及定子侧无功功率极限,提出了一种基于f-P和V-Q下垂控制的DFIG电压频率协调控制策略.在DFIG V-Q下垂控制中引入逻辑积分环节,在不额外使用补偿装置下有效抑制电压频率的持续波动,并且在微电网电压频率跌落时,能够与其他采用下垂控制的分布式电源(DG)构成对等控制策略,共同为微电网提供电压频率支撑.最后在DIgSILENT仿真软件中搭建了微电网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微电网一般连接在低压配电网侧。针对低压微电网输电线路电阻值大于电抗值的特点,采用一种基于P-U和Q-f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设计了控制器,用于微电网运行。以双分布式电源变负荷工况为例,在matlab/simulink下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下垂控制相比,采用的控制方法可有效作用于微电网,可加快微电网的调节速度,减小微电网的功率和频率波动,提高电网的供电质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微电源协同运行特别是在微电网孤岛运行时协调运行问题,在讨论了基于双环控制的电压源逆变电源的输出阻抗与功率传输特性基础上,设计了功率控制器,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证明其能够在微电网孤岛及联网运行.  相似文献   

7.
微电网电源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微电网的可靠运行产生很大影响.综合考虑风光储微电网的运行特性,提出了基于态势预测的微电网运行框架,对微电网中的风力机进行基于BP神经网络的态势预测,确定风力机未来时刻的运行状态,然后建立风光储微电网模型,最后对基于态势预测的微电网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态势感知理论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比正...  相似文献   

8.
针对微电网的结构及微电网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多代理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上层电网代理、微电网代理及微电源的三层微电网控制结构.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模型,对微电网运行模式转换时的p-f平衡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微电网在多代理控制模式下能够迅速、平稳地进行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9.
为减小切换瞬间电压和频率的暂态波动,提出了基于控制器状态跟随的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方法.进入孤岛状态后,储能装置逆变器的控制方式由PQ控制转变为V/f控制,切换前使V/f控制器随时跟随PQ控制器的输出,避免切换瞬间控制器输出状态的跳变.在DIg SILENT Power Factory软件平台建立含光伏单元和蓄电池的微电网模型,仿真微电网由并网模式转为孤岛模式运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切换过程中电压和频率的波动,减小暂态过程对电网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逆变器是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逆变器的离散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数字多环反馈控制方法。电流控制内环采用无差拍控制实现两个采样周期内对参考值的快速跟踪。中间的电压控制环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实现电压幅值和频率的解耦控制,并采用重复控制方法抑制周期性的扰动,能够有效地抑制微电网中不平衡和非线性负荷引起的负序和谐波干扰。外围的功率控制器通过模拟下垂特性实现与微电网中其他分布式电源逆变器之间的协调。本文还对各个控制环节的闭环稳定性进行分析和参数设计,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