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我国于1978年在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铜吹炼上首次应用富氧吹炼,后安徽铜陵、湖南水口山、甘肃白银、湖北大冶等有色冶炼上也应用富氧。指出近几年还有多家厂有色冶炼要采用富氧熔炼。最后建议开发薄膜渗透与变压吸附制氧。  相似文献   

2.
变压膜渗透空气分离制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稳态膜渗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稳态渗透流程。该流程是一种循环操作过程,每一周期包含加压、抽真空以及排空三个阶段。实验研究了加压时间、抽真空时间和排空时间对空气分离制氧的产品平均纯度、平均流量和回收率的影响,并与稳态渗透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富氧纯度相同时,变压渗透过程能够得到比稳态渗透更高的氧气回收率和富氧流量。  相似文献   

3.
实验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砜(PDMS/PS)富氧膜,并考察其富氧性能,分别制备了溶剂型羟基硅橡胶富氧膜和乳液型羟基硅橡胶富氧膜,评价其渗透速率Q和分离系数α(O2/N2),得出了二者在性能上的差异,发现溶剂型富氧膜渗透速率Q(O2)是乳液型富氧膜Q(O2)的3~4倍,而乳液型富氧膜的分离系数α(O2/N2)比溶剂型富氧膜略好,并且以水代替有机溶剂,采用硅橡胶水乳液作为涂敷材料进行乳液涂敷,制备的乳液型富氧膜相对于传统的溶剂型富氧膜,具有环保、安全和经济等特点.该方法制备的富氧膜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富氧效果,其氧气渗透速率Q(O2)在113 GPU左右,分离系数α(O2/N2)能达到2.0.  相似文献   

4.
空气分离设备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气分离制取氧、氮的方法,主要有低温精馏法、吸附法、薄膜渗透法及化学吸收法。本文对这四种分离方法分别作了评述,回顾了低温精馏法进展历程,比较了我国中大型空分设备历次工艺流程改进的特点;简述了变压吸附制氧、氮技术进展,并阐述了变压吸附分离氧、氮的机理; 薄膜渗透法尚处于产品开发阶段,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薄膜材料,使制氮工艺已达到实用阶段;化学吸收法是应用混合熔盐在500~650℃高温下从空气中分离氧。最后,对这四种方法作了比较。图11表3参6。  相似文献   

5.
<正>成都红旗玻璃厂于1978年建成一套5 A分子筛变压吸附制富氧装置,采用四塔一次均压流程,一次分离制取富氧。用来助燃天燃气,以适应加工玻璃制品工艺上的需要(工艺需用 35~60%的富氧助燃)。该装置于1981年1月通过技术鉴定。鉴定认为:分子筛变压吸附制富氧与深冷法制富氧相比,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少、投资省、成本低、见效快、操作方便等优点。并且氧气浓度可随生产需要调节。  相似文献   

6.
适合富氧燃烧发电系统的空分制氧能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富氧燃烧对氧气需求的特点,讨论比较了基于深冷低温工艺的空分制氧设备的类型及流程,探讨了适合富氧燃烧发电机组的改进空分流程与参数选择,基于空气分离的热力学原理与空分系统主要设备耗功计算方法,以300 MW燃煤富氧燃烧机组为对象,计算了不同空分流程、不同制氧纯度的空分设备能耗和厂用电率,分析结果表明:氧纯度降低时,虽然...  相似文献   

7.
松下电器工业公司1月16日宣布,该公司首次确立了大量生产高流量富氧膜的技术,并从一月份开始出售四种不同流量的富氧膜。这种富氧膜是一种气体分离膜,可提高氧气浓度。除用于烧制陶瓷外,还开拓了在活性污泥处理、生物工程、卫生器械等方面作为供氧源的应用。松下电器工业公司出售的高流量富氧膜是一种用有机硅系高分子超薄膜材料制成的气体分离膜,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能较多地透过空气中的氧气,使一般21%的氧浓度富化达到30%左右。富化氧浓度的方法一般有加压、液化和沸石吸附等,但都存在产量低和成本高的问题。富氧膜简单、安全且便宜,虽然已用于  相似文献   

8.
袁学振 《低温与特气》1992,(2):33-37,F003
从操作参数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叙述了液晶/聚合物(lc/pvc)复台膜富氧过程及试验结果。证明用该复合膜分离普通空气得到的渗透气完全可以达到富氧燃烧和医用呼吸气标准,是一种较理想的富集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陶氏化学公司推出GENERON型薄膜富氮装置。它采用聚烯烃为主体的超细中空纤维所组成的渗透膜,并嵌装成直径为23cm,长约91cm的圆柱形使携式模件。该装置利用空气中氮 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对渗透膜的渗透率的差异进行分离。从模件的一头通入压缩空气,从另一头即可分离出纯度为95~99%的氮气和纯度为34%的氧气。每个模件技术参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节磁控溅射过程中通入氧气的流量,在二氧化硅基片上制备具有"富氧层+贫氧层"结构的(400)高度择优的ITO薄膜。采用XRD、SEM等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可见光透过率和红外反射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富氧层厚度薄时有利于获得(400)方向择优的ITO薄膜,同时(400)方向的XRD衍射峰强度随富氧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制备所得的厚度为350nm的ITO薄膜断面呈柱晶状,其表面粗糙度仅为2.9nm,可见光透光率可达87%,2.5~15μm波长的红外反射率为85%,薄膜的电阻率为1.32×10~(-4)Ω·cm,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分别为1.24×1021cm~(-3)和38.18cm~2/(V·s)。"富氧层+贫氧层"的结构有利于同时获得高可见光透过率和高红外反射率的ITO薄膜,为ITO薄膜应用于红外隐身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研究所,于1976年3月开始进行模拟移动床分子筛吸附分离空气制富氧的研究。经近一年的工作,证明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工艺比固定床工艺,在相同产氧时分子筛用量减少2/3,省去了干燥系统,设备大大减少,并成功地装配了一台5米3/时的富氧车,实现机动灵活供氧。  相似文献   

12.
<正>介绍天津市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在2FY-1型制氧设备* 的基础上,改进研制成功2FY-2型制氧设备。该设备采用分子筛常温“加压吸附、两级均压、真空解吸”流程制取医用富氧。机器间面积16平方米。设备操作简单,只需一人照管,开机后1分50秒即开始产氧,自动运行。主要技术参数:富氧产量3m3/h(2~4m3/h可调);富氧纯度90±1%;进口终压4~4.2kg/cm2G;出氧压力 3.8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变压吸附制氧(VPSA制氧)的原理和特点,以及VPSA制氧技术在富氧曝气上的使用情况。例举了深圳某河流采用了富氧曝气后,河流的溶解氧的数据变化,结果表明变压吸附制氧具有经济性,灵活性及安全性高的特点,是广大黑臭河流富氧曝气活性污泥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和硅(100)衬底上制备了不同氧分压的Cu掺杂ZnO(ZnO∶Cu)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致荧光发光(PL)等表征技术,研究了衬底和氧分压对ZnO∶Cu薄膜的结晶性能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薄膜沉积在Si衬底上比玻璃衬底上有更好c轴择优取向,两种衬底上沉积的薄膜有相同的氧分压结晶规律,且在氧氩比为10∶10时,薄膜c轴取向同时达到最好。通过对光致发光的研究表明,在低氧环境时玻璃衬底较容易制得好的发光薄膜,可在富氧环境时Si衬底上制得的薄膜发光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变压吸附制氧(VPSA制氧)的原理和特点,以及VPSA制氧技术在中小高炉富氧喷煤中的使用情况。本文例举了国内某两家钢铁企业高炉技术改造使用富氧喷煤后,高炉工况的数据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变压吸附制氧具有经济性好,灵活性大,安全性高的特点,是中小高炉富氧喷煤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富氧曝气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四个流程,通过数据分析了富氧曝气的优势,最后介绍了富氧曝气的常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图8表4。  相似文献   

17.
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富氧助燃和PTA氧化等工艺对富氧空气的需求,分析了回收深冷制氮设备所产生富氧空气的可行性。以KDN-3000型制氮设备为例对回收方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工艺控制路线,进行了效益分析,最后提出石化企业对富氧空气回收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通过改变氧分压和基体温度在非晶超白玻璃上沉积了一系列Nb掺杂Ti O_2薄膜,富氧状态下的薄膜为锐钛矿相且绝缘,少氧状态下的薄膜为金红石相但电阻率太大。采用双层膜的结构,首先将在非晶基体上沉积一系列在富氧状态下得到的的锐钛矿相Nb掺杂Ti O_2薄膜为种子层,然后在种子层上外延一层少氧状态下的Nb掺杂Ti O2薄膜为表层,得到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19.
膜式富氧化燃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富氧化后进行燃烧,能提高燃烧强度、减少排气热损失,是有效的节能措施。深冷法是空气分离中广泛采用的方法,能制得氧、氮、氩等多种纯净气体。如欲得气态氧,每m~3约耗电0.5KWH。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普遍用于各种燃烧系统,为此,人们大力开发膜法、吸附法等空气分离方法。本文将就膜式富氧化系统的几个问题进  相似文献   

20.
高炉喷煤富氧及(钢)铁厂供氧方案、管系雏议(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高炉喷煤富氧的一些关键问题作了理论与实际的探索,作出各种因素节能的量值计算分析。提出了双高纯制氧机降低纯度操作的观念及其节能值比较,并规划了“合中有分、一网两系”的供氧系统基本模式,可供各厂因地制宜参考。图17表16参30。本部分(下)继续论述关于炼铁供氧的问题,有变压吸附制氧装置、PSA+ASU制氧装置、用99.6%纯氧给高炉喷煤供氧的可行性、喷煤富氧富到多少为合适、富氧氧气从高炉鼓风机入口供入还是机后压入好,喷煤用制氧机的位置设置,以及制氧机供氧管系的基本模式,最后提出了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