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志琳 《长江建设》2012,(9):180-181
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市政排水管网系统。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不断调整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建设市政道路、不断改扩建旧城区和建立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形势下,市政排水系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提高了市政排水管网的普及率。但是我国市政管网的布局和设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市政管网的布局和设计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引起的处理污水技术的条件较差,进而使使用要求得不到满足;因不确定的市政排水管网体制引起的污水与雨水河流,不能有效对污水进行处理;因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引起的水污染;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力模型输入的设计暴雨问题,分析了源头、过程和末端在不同设计工况条件下的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及设计暴雨过程的建立方法和适用范围,给出了城市雨水管网、防涝设施、排涝河道和低影响开发设施输入设计暴雨的模型应用方法,区分了设计工况与事件模拟工况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以2022年冬奥会协办地张家口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阐述张家口中心城区洪涝灾害现状,分析了中心城区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试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分别对现状、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的径流总量进行了定量计算和验证。为促进张家口市海绵城市建设及人水和谐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落实万里碧道建设。碧道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碧道建设中保护、修复并串联水系、绿地、湿地,有效控制和利用雨水径流,建成贯通开放的海绵型碧道。通过邓山十里碧道的实例,展现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碧道建设中形式和建成效果,可为其他碧道建设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6.
韩松磊  吕永鹏  张楠 《给水排水》2022,(S1):100-104
根据《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7-2035年)》,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需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规划要求主城区(含中心城)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达到5年一遇。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某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系统内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探讨海绵城市建设对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提标的效应,研究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提标的途径。结果显示,在5年一遇设计降雨下,中心城区积水量远大于雨水排水规划中提出的每平方公里1.2万m3;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削减地面积水量,提高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但由于老城区管网问题复杂,且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仍存在不达标区域。结合雨水规划要求,在源头分散设置浅层调蓄,排水系统可有效提标至5年一遇排水标准。  相似文献   

7.
项目开发的排水战略的重点是应采用适当的排水系统,选用渗透塘、调节池、渗水池等设施达到减排和暴雨消峰的效果.通过分析英国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建设的经验,介绍英国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采用调节池和流量控制器相结合的措施,可很好的达到这个目标;国际上发达国家长期执行项目开发可持续性排水的效果已证明,严格执行项目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径...  相似文献   

8.
丘陵地区市政排水工程设计不同于平原地区.结合河南新密市排水工程的设计,针对丘陵地区排水特点,探讨市政排水工程的设计理念,重点分析了排水体制及设计参数的选择、确定,提出排水管道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晓波  盛海峰 《人民长江》2015,46(18):15-19
针对有些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遇大到暴雨容易出现内涝的问题,经分析,主要是没有将城市排涝与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及其周边江河洪水的特性结合考虑,城市排水设计方法上的滞后性是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圣维南方程组,对明渠、雨水管道及田面汇流等多个排水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进行表达,通过彼此之间的联接关系,建立了城市市政排水与区域排涝的水动力耦合模型。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客观反映承泄区河道水位顶托及长历时暴雨对城市排水的影响,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的规划设计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控制城市的水土流失,城市水土保持是重要手段,其在城市建设中,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环节。“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符合城市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城市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指导,这与城市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相契合。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自然渠道与人工措施结合,对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应用原则和具体应用实例,阐述了海绵概念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工程为例,通过生态护岸、坡面绿化、道路铺设、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探讨河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衔接,实现改善与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的有机统一.该设计对类似城市的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贺翠萍 《中华建设》2014,(2):104-105
正一、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市政排水管网的投资在整个排水系统投资中占据着绝对重要地位。所以说,优化设计市政排水管网有着重大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大量修建,使得排水管网获得大面积普及应用,然而,仍然存在诸多消极影响问题。作为现代化城市基础性设施,市政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可谓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工程中的关键性建设内容。为此,在充分满足各类型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对排水管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国外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武进中心城区的排水防涝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武进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列举了近几年来实施的低影响开发试点工程,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武进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工作思路和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14.
污水提质增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密度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污水系统效能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国际及国内城市污水提质增效成功经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提出高密度城区污水系统完善、排水管网排查、雨污分流改造和合流制暗涵整治等方面策略,以期对高密度城区污水提质增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节奏还在不断地加快,城市规模也将在逐年陆续的扩大,由此引发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及相应的次生危害愈加剧烈,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尤为迫切。因此,选择现代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结合多年水土保持报告编制经验,在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阶段,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研究部署诸如绿色屋面、下凹式绿地及透水砖铺装等城市现代水土保持措施模式,既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危害,又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为类似城市建设项目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布设方面提供可参照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将海绵城市技术理论应用在城市道桥排水工程设计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道路滞水和降低雨水径流污染。城市立交桥智能交通改造是结合节点远期各个方向的交通预测流量采用软件模拟需要增加的车道数和转换匝道的方向,协同道路全线交通信号采用自适应控制模式通过动态交通流量与环境变化实时调整,可使交通组织控制效果达到最优,并建立人车分离的空中走廊与之匹配,最终形成完整的立交改造方案;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致使暴雨频率和强度发生改变,立交改造等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升级和范围扩大,加剧了暴雨对城市及其基础设施的威胁,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优先考虑城市立交利用自然渗透和排放,建立计算净化和积存雨水系统模式,建设立交桥雨水处理及回收一体化地下工程。  相似文献   

17.
王睿 《中华建设》2022,(9):100-102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市政给排水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上升,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对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城市原有的设计方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当前的用水需求。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加速城镇改革,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海绵城市这一发展理念提出并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存在的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两个标准的衔接仍无规范统一方法的问题,以广州市东濠涌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 Works ICM建立东濠涌流域管道、河道及地面二维耦合模型,分析计算市政排水1年一遇与水利排涝5年一遇以及市政排水1年一遇与水利排涝10年一遇两种情况下的标准衔接关系,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年一遇市政排水标准与10年一遇水利排涝标准的组合能够满足流域涝水顺利排除的要求,但管道排水口底高程距河底高程的距离过短也会对管道的水位顶托产生一定影响,故建议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应至少保证排水口底高程高于河道底高程0.5 m以上。  相似文献   

19.
市政排水汇水面积通常小于2 km2,与下游水利排涝存在标准衔接的问题。从工程实例出发,运用暴雨强度公式法、推理公式法和综合单位线法计算市政排水设计流量,讨论分析设计流量在汇水面积、平均坡度二维组合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市政排水,暴雨强度公式法和推理公式法设计流量较为接近,且有交界线,两者均大于综合单位线法。结论为:推理公式法可用作市政排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可以校核暴雨强度公式法,而综合单位线法不可用作市政排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但其计算结果可为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设计流量之间的标准衔接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