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近些年对石灰岩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桂林地区石灰岩的开发强度不断扩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以桂林市大神山石灰岩矿山为研究区域,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准确的数据信息,通过组合赋权模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栅格评价单元划分法实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分区综合评价。划分出3个等级的治理区域,并提出立体绿化法的针对性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对实际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露天矿边坡生态恢复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露天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方案选取存在影响因素多、方案配置差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开展露天矿边坡生态修复方案优选研究,对于我国绿色 矿山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铜山口矿山露天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重构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了铜山口矿山地表精细化数字模型,结合矿山边坡工程地质情况进行 边坡分区研究,得到7个边坡分区图;基于岩体结构数字识别技术获得各分区的边坡角度、高度和岩体节理裂隙密度参数,采用岩体BQ分类法对各个分区进行了岩体质量分级评价,结果表明:5区和7区边坡岩体质量等 级为Ⅰ级,1、2、4、6区边坡为Ⅱ级,3区边坡等级为Ⅲ级。在此基础上围绕边坡分区的岩体质量分级开展了边坡生态修复方案优选,研究表明:5区和7区边坡推荐采用厚层基材喷播技术,1、2、4、6区边坡推荐采用 三维网植被技术,3区边坡推荐采用客土喷播技术。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通过采用岩体结构数字识别技术实现边坡科学分区、实现各区生态修复方案优选的方法,对于提高露天矿山边坡生态修复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背景下,以某露天矿山作为研究实例,针对其现存地质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基于边坡岩土性质与土壤营养成分判断边坡稳定性,采用"削坡平盘+钢轨桩+压坡脚+疏干排水"与"锚杆和格构护坡+挡土墙""注浆灭火+挡土墙"实行整体治理与局部治理,并进行分区生态修复方案的编制,对于露天矿山整治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修复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废弃矿区林草覆盖率,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研究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施工技术,分析了研究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涉及图斑数14个,图斑总面积85.96 hm2。基于此,研究了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主要为坡顶或坡面上的悬挂岩块、松动岩石进行清除,边坡整理,清理危岩体和采坑回填。然后分析了各个工程的准备工作、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研究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分区,采用综合判断法,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选择原则和特点,构建了环境治理率、水环境影响、三废排放、资源损毁、矿山开采状况、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条件7个指标与21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对指标权重值进行计算,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定量评价结果,分析分布位置、不同矿种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将全区矿山进行划分。较轻区包括4个亚区,较严重区包括20个亚区,严重区包括10个亚区。研究对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了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露天矿山边坡工程稳定性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特点,为解决研究过程中单一的主客观赋权法计算的权重失衡进行影响评估结果可靠性的问题,提出了博弈论与云化物元相结合的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从岩体力学性质、环境条件和工程条件3个方面,选取了12个因素,构建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边坡稳定性评估的博弈论 云化物元综合评估模型;将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到3个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评估中,采用 G1法和改进 CRITIC法分别计算指标主客观权重,并基于博弈论思想确定指标综合权重;根据云化物元模型原理,计算单指标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基于最大隶属度准则,对边坡稳定性等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将评估结果与未确知测度和属性测度模型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来验证模型准确性.研究表明,3个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等级分别为Ⅲ级、Ⅱ级、Ⅲ级,与实际情况相符,且3种评估模型评价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博弈论 云化物元模型在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评估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在对柳湾矿集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煤炭开采影响力和环境脆弱性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矿山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并将各指标进行分级量化,从而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利用GIS图层叠加分析法对矿集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风险分区评价,最终将柳湾矿集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高、中、低三类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洛阳市龙门山生态修复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龙门石窟景区东,近年来矿山开采活动,对龙门山造成了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洛阳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土地损毁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讨论了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矿山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对含水层影响小,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其中重点防治区面积6.47hm2,次重点防治区9.73hm2,一般防治区面积20.15hm2,针对评价成果研究区采用“坡面危岩清理+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挡土墙+截排水渠+植被重建”等修复治理措施。研究成果对同类型露天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内采坑错落分布,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压占损毁土地资源。勘查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坑和废弃矿渣堆)、矿山地质灾害(崩塌危岩体、滑坡)、土地资源损毁及含水层破坏等。研究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和治理技术,采用边坡整理、平整场地、挡土墙、覆土工程、道路工程、防护工程、生物绿化工程等措施,使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融洽与协调,并保持了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进行可靠分析,从采矿地质、水文特征和工程施工3个层面选取14项评价指标建立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基于博弈论构建露天矿边坡岩体稳定性综合评价云模型。以云南某露天矿边坡为工程案例,通过数学计算并评估其稳定性等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层次分析法能够明显改善主观权重的计算精度;选取的模型评价指标符合工程实际需要,且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与代表性;博弈论可以较好地求出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云模型能够逐级分析出各层指标与稳定性等级的相关程度,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露天矿边坡岩体稳定性等级;结合现场实测,相较于传统评价模型,基于博弈论综合评价云模型适用性较好,分析结果准确可靠,能够为类似采矿地质条件矿山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黄石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露天开采矿山众多,存在大量亟待生态修复治理的边坡。根据边坡的岩体岩性、岩体结构类型、坡度、坡向、坡高的组合关系,将黄石地区的露天矿山边坡划分为难治理型、较难治理型、较易治理型、易治理型四类,指出岩质、整体状和块状结构、陡坡及以上、顺层坡、高及超高边坡的生态修复难度较大。露天矿山边坡的类型及生态修复难易程度不同,应本着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施工便利性原则,因地制宜地制订生态修复治理方案,以达到修复效果和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矿山边坡生态修复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 意义,为客观准确地对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适宜性进行评级, 在岩质边坡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边坡几何特征、岩体 结构及力学特征、矿区土壤气象条件3方面9个影响指标的 评价体系,建立了露天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适宜性分级标准, 对铜山口铜矿7个典型分区边坡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 表明:边坡角度、岩体完整性系数、边坡朝向与结构面密度在 生态修复适宜性评级中占主导地位,权重达77.2%;高度适 宜进行生态修复的为六区边坡,较为适宜进行生态修复的为 一区边坡、二区边坡、三区边坡、四区边坡、五区边坡、七区边 坡.结合评价结果,对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进行了推荐.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煤矿地质环境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煤矿地质环境现存问题,以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南梁煤矿为研究案例,构建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量化分级与区域评价单元实施网格划分。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采取分区措施,并针对不同分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安阳市殷都区磊口—都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概况,研究区包括北山庄村北采石厂恢复治理区等共10个恢复治理区及19个治理点,面积约204.16 hm2,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主要分为危岩体清理工程、废弃建筑物拆除工程、台阶削坡工程、浆砌石挡土墙工程、台阶浆砌石挡土墙工程、截排水沟工程、生物工程和标志碑工程等防治技术,分析了露天矿山恢复治理主要设计工作量。以最优化的治理方案,取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某大型露采钨矿边坡为例,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矿山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考虑采场边坡岩体由于结构面分布广泛且形态各异呈现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采用平面滑动破坏、楔形体破坏、圆弧形破坏和倾倒破坏4种评价方法分别建立了矿山高边坡的地质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结构面的性质、分布及其与坡面的组合关系是露天采场边坡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露天采场边坡具有危岩崩塌、平面滑动、楔形体破坏、倾倒破坏和圆弧滑动破坏等多种失稳模式,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分区评价。研究成果可为露天矿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治理设计和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近年来被视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矿山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国家或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矿山可持续性评价通过确定可持续性等级来说明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本研究基于NbS指标体系对矿山进行可持续性评价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为矿山制定管理计划和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主要依据。以北岳恒山露天矿区为例,基于NbS指标体系建立露天矿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得分,利用综合指数法确定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可持续性等级为V级,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极弱。研究表明,基于NbS的矿山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可行,NbS指标体系可对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设计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指导思想,国家用专项资金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山东济宁某石灰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现存的地质环境问题修复治理为例,采用危岩体卸载、坡面排险、残梁清理、地形地貌整治、截排水工程、挡墙工程施工、绿化工程、养护工程等各项治理修复工程措施,达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预期目标:治理生态修复面积34.62hm2。其中,消除地质安全隐患点5个,恢复植被面积11.18hm2,新增乔木林地面积7.13hm2,增加其他林地面积0.84hm2,增加其他草地面积11.27hm2。盘活利用土地面积20.33hm2。修复治理后在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三个评估项中,均达到或超过可研指标值,表明恢复治理的效果显著。通过开展历史废弃矿山的恢复治理研究,为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平坝地区废弃矿山及其周边展开地质调查和测绘工作,依据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调查成果分析影响矿山采场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方案。从平坝区大硐村水井坡砂石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矿山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修复工程措施。达到废弃矿山修复目的,以期为类似废弃矿山修复提供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型露天矿往往跨越多个地层,水文地质情况各异,矿体赋存形态差异性很大,单一的采矿方法和边坡设计无法适应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必须进行工程地质分区,有针对性地进行边坡设计和参数优化。以乌山铜钼矿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建立完善的地质模型与地质填图,并在岩体质量精细评价的基础上对矿山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其次分析边坡失稳原因,结合数值模拟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最后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边坡治理方案。通过工程地质分区,详细评价勘察露天采场不同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可为制定边坡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与管理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关中地区石灰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方案,详细阐述分析了石灰岩采矿后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技术,并以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景区周边废弃石灰岩矿山为例,分析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及当地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通过"加筋土反包分台阶回填+草籽麻袋护坡、废弃土地整修及复垦绿化、边坡整修+坡面排水+平台与坡面绿化、修建道路+路边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消除了地质灾害对药王山景区游人及当地群众的生命威胁,确保了景区安全运营,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景区周边面貌,优化、美化了景区生态和旅游环境,社会、环境效益显著,为关中地区石灰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留下了宝贵经验,也可为同类石灰岩矿区的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