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毅捷  封云 《华中建筑》2010,28(11):126-127
李渔不仅是一位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他所著的《闲情偶寄》虽然不是系统论述造园的专著,但它却是研究中国园林艺术理论必读的著作。该文对李渔《闲情偶寄》中有关园林的论述以及他的创新意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渔与芥子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兼擅的作家,也是卓越的造园家。一生著作甚富,风行海内外,其美学思想至今尚在戏曲、造园艺术中发挥着实际的影响。他所著《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是继明·计成《园冶》一书之后又一部有世界影响的造园学名著,在中国造园艺术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李渔既总结出有体系的造园艺术精湛理论,还创作了一批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园。他在金陵构筑的“芥子园”,以其卓越的造园艺术和巧思横溢的园林巧异,充分反映了李渔杰出的造园才能和“标新立异”的造园思想。  相似文献   

3.
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汛 《建筑师》2007,(6):93-100
李渔自称他一生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李渔著有《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李渔一生所造园林,有为自己所造的兰溪伊园.南京芥子  相似文献   

4.
清初文人李渔的著作《闲情偶寄》,是他对自己一生所学的总结与归纳。《居室部》中凝练了李渔的造园思想和审美情趣,涉及古典园居生活的各个层面。李渔在写作中偏重应用说明,其提出的求新尚雅、物以为用、戒奢从简等务实的造园思想和技法对今天的风景园林建设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史文娟 《华中建筑》2008,26(10):205-210
该文从李渔所造的三个宅园(伊园、芥子园、层园)谈起,并将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与同时期相类著作并置,通过建筑史的角度从结构和内容上逐步分析,从而管窥李渔的造园思想。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李渔所造的三个宅园(伊园、芥子园、层园)谈起,并将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与同时期相类著作并置,通过建筑史的角度从结构和内容上逐步分析,从而管窥李渔的造园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闲情偶寄》作者李渔背后蕴含的生活态度出发,结合书中与风景园林相关的《居室部》和《种植部》进行探讨。从建筑的朝向选择、开窗、室内摆设,建筑构件的设计,李渔本人对景物欣赏的主观感受等各方面可以看出其内在追求生活之乐、生活之美的思想。在造园上体现了经济、实用、美观、新颖的思想,给予风景园林实践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庭记》是日本古代一部早期的造园专书,价值甚高,堪与我国《园冶》并称东亚造园史上的双璧。历史上中日两国造园之间源流关系极为密切,造园风格又各有特色,也反映在造园专著中。本文向学界介绍两书,并就若干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造园技艺历史悠久,造园学家及造园论述屡见不鲜,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是佼佼者之一。本文介绍文震亨的生平事迹并对《长物志》在造园上的论述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0.
旧话重提     
住宅的室内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把自己每天都接触的环境搞得好一些,是人之常情.可是什么才是好的呢?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李渔(1611~1680),号笠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不仅在戏曲、诗词、文艺评论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并且还是有名的造园家和建筑家.在《一家言·居室部》里,李渔开宗明义道:“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可见他是以房舍应该提供一个舒适的物理环境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的.要取得冬燠夏凉的环境,当然要充分地考虑通风、采光、保温、隔热等问题.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也就为提供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张家骥教授编写的《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研究中国园林的著作。 《中国造园史》共分七章。第一章以我国自然山水地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空间  相似文献   

12.
李渔(公元1611~1680年)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是我国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他在词曲、小说方面的造诣已在国内外名闻遐迩,但他在造园和建筑方面的技艺,直到近代才引起各界的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曾多处提到李渔造园,称他为中国古代园林匠师。李渔一生从事戏曲事业,学识广博,不仅精通戏曲理论和导演技艺,而且擅长造园。他曾在兰溪、北京、南京、杭州等地,营建过“伊园”、“半亩园”、“芥子园”和“层园”。近代  相似文献   

13.
发轫于汉代的中国私家园林,在明清两代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我国著名的古代造园理论家——李渔生性巧慧,又博览名园、胸有丘壑,且有亲生实践。是一个多方面的艺术家,更是一个美学家,他在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构筑起虑周而精深的美学体系。他对造园艺术的特性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把握,对造园的美学法则作了高度的概括,对加强园林审美功能的许多基本手法作了系统的研究,李渔在中国造园美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22)
《园冶》是明末造园家计成创作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阐述造园原理和总结艺术理论的专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审美特点。文章从美学和设计的角度研究《园冶》,探讨其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发端于汉代的中国私家园林,在明清两代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我国著名的古代造园理论家——李渔,生性巧慧,又博览名园、胸有丘壑,且有亲身实践,是一个多方面的艺术家,更是一个美学家,他在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构筑起虑周而精深的美学体系。他对造园艺术的特性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把握,对造园的美学法则作了高度的概括,对加强园林审美功能的许多基本手法作了系统的研究,李渔在中国造园美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考察计成及同时期相关观念中,造园理水的重要 性。辨析“理水”及《园冶》语境下“掇山”概念后,梳 理相关论述,明确《园冶》理水内容并不完全涵括于《掇 山》。在计成的实践构思中,山、水具有贯穿造园流程的环 境背景、设计前提及造园要素3层意义。反映在《园冶》文 本中,理山、理水的内容与造园流程和要素的论述结合分布 于全书,而《掇山》主要论述要素化的山、水,形成独特的 山、水论述框架。为《园冶》理论研究及园林创作实践的 山、水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渔(字笠翁)自造宅园3处。通过文学分析、文献考索、案例比较等研究途径,对李渔3次造园本因、选址特色、构园意象等方面进行审美意趣研究后得出其共同特点和造园初心。3处宅园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却有三方面共同特点:其一,造园本因"首丘"之念;其二,选址皆僻处山水间;其三,构园有舟舸、楼船意象。笠翁造园如其诗文、戏曲,不落窠臼,创新求真,且未离初心:仆本浙人的"乡愁"之心;归隐体察天然"山水"之心;实践"笠翁其名"的"归真"之心。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座谈会很有深意:2011年是明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经典著作《园冶》问世380周年.中国不仅有领先世界水平的园林艺术实践,而且有着举世公认的园林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明)计成(1582-?)于1631年完成的三卷本《园冶》.《园冶》又名《园牧》,明崇祯时吴江著名的造园师计成总结唐宋至明以来的造园经验写成.三卷书中含有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栏杆、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篇.对于造园的理论及园林的勘查、规划、设计、选料、施工等全工程各个阶段都有详细的阐述,在那个阶段可谓最全、也是当时最高水平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姜贝 《建筑与环境》2011,(6):97-100
《园冶》是中国造园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造园巨著,是指导中国造园思想和手法的重要规范.对明代以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影响深远。笔者希望从《园冶》的角度出发,尝试对圆明园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法进行分析.阐述计成的总体造园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圆明园中的应用,以此分析圆明园的规划布局,推进圆明园研究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20.
史文娟 《建筑师》2018,(5):98-106
芥子园相关文字,既不同于大量留存于世的访客或园主之"园记",也不同于计成相对"专业"的《园冶》,而是夹杂着经济考量与现况妥协、具体生活需求进而诉诸技术操作、自我欣赏玩味进而建构审美观念的独特"文本"。借由考察芥子园相关"文本",略窥芥子园的物质空间构成,并透过李渔极具个人色彩的造园实践接近其园居生活,通过分析这一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的造园理论,思考当下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