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酸法、碱法提取酵母细胞壁中的β-1,3-D-葡聚糖。用纸层析法和紫外光谱法进行多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酸法提取的β-1,3-D-葡聚糖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甘露聚糖和蛋白质;而用碱法提取时,产品为高纯度的β-1,3-D-葡聚糖。  相似文献   

2.
王战勇  苏婷婷 《酿酒科技》2007,(2):90-92,94
以啤酒废酵母为原料,采用酶-碱法提取酵母碱不溶性葡聚糖,确定了酵母碱不溶性葡聚糖的制备条件:50 g酵母泥加入200 mL浓度为20 mg/L木瓜蛋白酶溶液,55℃处理36 h,离心所得沉淀物,以1:5固液比(w/v)加入1.0 mol/LNaOH溶液,45℃处理3 h.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0.1%,多糖纯度达到92.6%.红外光谱分析显示产品含有β-(1-3)键葡聚糖.  相似文献   

3.
对啤酒酵母中β-(1,3)-D-葡聚糖(用碱-酶法从啤酒废酵母中提取)的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影响β-(1,3)-D-葡聚糖水解条件的因素顺序依次为:预水解硫酸浓度>水解温度>水解硫酸浓度>水解时间;水解参数为:预水解硫酸浓度12mol/L、水解硫酸浓度2mol/L、水解温度100℃、水解时间24h.此条件下用苯酚-硫酸法测得的β-(1,3)-D-葡聚糖含量为83.1%.  相似文献   

4.
啤酒酵母β-D-葡聚糖吸附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碱法,碱酸法和酶碱法从啤酒废酵母中提取碱不溶性葡聚糖,对产品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得到的产品主要为β-D-葡聚糖,且不含甘露糖.研究了三种产品对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吸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酶碱法提取的葡聚糖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反应条件:β-D-葡聚糖100μg/ml,玉米赤霉烯酮40μg/ml,37℃,200r/min振荡2h,吸附量最大可达到2.296μg/mg葡聚糖.  相似文献   

5.
酿酒酵母中活性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采用酸溶液提取法和碱溶液提取法从酿酒酵母中提取活性多糖——β-(1-3)葡聚糖,并对所得产品的多糖、蛋白质含量以及组成进行分析,证明采用碱溶液提取法从酿酒酵母中提取β-(1-3)葡聚糖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碱法提取酵母β-1,3-D-葡聚糖,着重研究了提取的酶解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1600IU/g,酶解时间3h,pH8,温度60℃。沉淀物用2%氢氧化钠在75℃恒温处理6h,即可得到成品葡聚糖,经紫外光谱法和纸层析法进行糖分分析,成品为高纯度的酵母β-1,3-D-葡聚糖。  相似文献   

7.
采用酶-碱法从酵母自溶残渣中提取β-1,3-D-葡聚糖,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碱处理工艺条件为酶解后的沉淀物用60mL2%氢氧化钠溶液75℃处理6h,经冷冻干燥后,成品葡聚糖的得率为21.38%,其中多糖含量为92.17%,蛋白质含量为1.32%,水分含量为5.53%,酶-碱法处理工艺具有葡聚糖得率高、蛋白质含量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酵母残渣中β3-(1,3)葡聚糖的提取及性质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祥  罗仓学李力 《酿酒》2004,31(4):27-29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碱法是从提取酵母抽提物后的酵母残渣中提取β-(1,3)葡聚糖的最佳方法;纸上层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β-(1,3)葡聚糖不含甘露聚糖;元素分析认为β-(1,3)葡聚糖的分子通式为(C6H10O5)a。  相似文献   

9.
啤酒废酵母酶促自溶胞壁残渣中葡聚糖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啤洒废酵母酶促自溶制备酵母抽提物后,其残存的胞壁残渣中还存有大量的碱不溶性β-1,3-D-葡聚糖.采用碱一酶法制备碱不溶性β-1,3-D-葡聚糖,以多糖干重和多糖纯度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影响葡聚糖提取的外加碱液浓度、作用时间、作用温度、碱性蛋白酶添加量因素,并进行正交试验,同时对中和用酸及洗脱工艺进行优化,使杂多糖干重降低了7.27%,而多糖纯度提高,19.04%,多糖提取率提高了10.41%.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碱法从酵母自溶残渣中提取β-1,3-D-葡聚糖,研究了提取工艺,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理想的酶处理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1600 IU/g,酶解3 h,pH8,温度60℃。碱处理工艺条件为:用60 mL 2%NaOH溶液在75℃处理酶解后的沉淀物6 h。冷冻干燥后得到成品葡聚糖,成品得率21.38%,其中多糖含量为92.17%,蛋白质含量为1.32%,水分含量为5.53%,该工艺具有得率高、蛋白质含量低的特点。应用红外光谱对糖分进行分析,成品为高纯度的酵母葡聚糖。  相似文献   

11.
用废啤酒酵母自溶残渣制碱不溶性葡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用啤酒厂排弃的废酵母经自溶性葡聚糖的工艺,采用了碱制备法及酶-碱制备法,对NaOH及蛋白酶用量,NaOH作用时间,浓度等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对多糖产品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得到的产品主要为β(1-3)-D葡聚糖。  相似文献   

12.
从脱壳大麦中提取和纯化β-葡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改进的碱法、酵母发酵法从脱壳大麦中提取大麦β- 葡聚糖 ,并对自制 β-葡聚糖进行一系列的理化性质研究 ,结果表明 ,用改进碱法提取的大麦β -葡聚糖纯度较高 ,还原糖含量为 0 .0 0 76 % ,蛋白质含量为 1 3% ,经透析袋透析 ,活性炭脱色 ,SephadexG 10 0纯化后 ,采用刚果红法测定精制品和标准品的β 葡聚糖含量 ,结果为精制β- 葡聚糖纯度是标准品的 98. 2 % ,用该法提取的β -葡聚糖可以作为底物进行 β -葡聚糖酶活力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不同提取方法对酵母葡聚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啤酒废酵母为原料,分别就酵母β-葡聚糖的提取方法及不同提取方法对所得β-葡聚糖相关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碱法、碱酸法相比,酶碱法提取的多糖含量最高,且β-葡聚糖分子量也最大;但三种提取方法所得β-葡聚糖的持油性、冻融稳定性等差异不明显.β-葡聚糖能产生较大的粘度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作为食品的增稠剂、稳定剂.  相似文献   

14.
以实验室制备的酵母(1→3)-β-D-葡聚糖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制备水溶性酵母(1→3)-β-D-葡聚糖,并对其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酵母(1→3)-β-D-葡聚糖酶解的工艺条件。优化后的酶解条件为:酶活浓度0.15 U/mL,底物质量浓度0.5 g/100 mL,酶解温度40℃,pH3.5,酶解时间0.5 h,该酶解条件下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得率为80.3%。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水溶性葡聚糖仍具有(1→3)-β-D-葡聚糖分子构型,刚果红实验表明其具有三螺旋结构。活性实验表明,水溶性葡聚糖能有效提高E.coli诱导的患腹膜炎小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赵新元 《啤酒科技》2006,(11):42-42,45
1大麦的β-葡聚糖 (1-3)(1-4)-β-D-葡聚糖(简称β-葡聚糖)是大麦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约占胚乳细胞壁的80%-90%。大麦的胚乳是许多由蛋白质联结的胚乳细胞所构成,中间包含大量的淀粉颗粒,这些胚乳细胞壁主要由半纤维素与麦胶物质所组成。半纤维素与麦胶物质占麦粒干物质的10%-11%。半纤维素不溶于水,抗酸力较弱而溶于稀碱溶液,是细胞骨架重要的物质。半纤维素还存在于谷皮中。存在于谷皮和胚乳中的半纤维素成分是有区别的。谷皮半纤维素主要含戊聚糖及少量的β-葡聚糖和糖醛酸;而胚乳半纤维素主要含β-葡聚糖及少量的戊聚糖,但不含糖醛酸。  相似文献   

16.
荧光素钠法测定β-葡聚糖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结合后荧光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发生的变化,探索在有多种糖存在的溶液中鉴别测定β-葡聚糖含量的一种方法,结果显示,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混合前后的紫外吸收分别为436.5nm和510.6nm,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结合后荧光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发生的变化,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由487.3nm,517.6nm变为475.9nm和510.6nm,而与其他糖类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结合后荧光性质不发生变化,荧光素钠与β-葡聚糖结合适合比例为6:1(百分含量比)、线性浓度范围在0.1μg/mL~0.25μg/mL,回归方程为Y=-2.014x+1.0757,回归系数为R^2=0.9978,用此工作曲线测定青稞粗品中β-葡聚糖粗提物的纯度为95%(标准酶法测定结果为96%)。  相似文献   

17.
β-葡聚糖提取过程中果胶类物质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碱法提取β-葡聚糖过程中,酒精沉淀β-葡聚糖工艺中有大量果胶一同沉淀下来,降低β-葡聚糖纯度。该实验采用添加果胶酶方法除去果胶,实验以西藏青稞和燕麦为原料,经过碱法粗提β-葡聚糖,然后调节pH,加入果胶酶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反应液浓缩后经酒精沉淀,沉淀物即为较纯β-葡聚糖。实验中研究不同pH、温度、酶加量及反应时间对酶解β-葡聚糖中果胶影响,确定酶解果胶最佳条件为:pH=3;温度为50℃;酶加量为120 U/g;反应时间为5 h;添加果胶酶使燕麦和青稞中β-葡聚糖提取率分别从0.1%和0.2%提高到1.9%和2.2%;利用粘度法测得青稞中提取β-葡聚糖分子量为1.8×10~4,燕麦中提取β-葡聚糖分子量为2.1×10~4。  相似文献   

18.
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的富硒酵母菌株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XJ1-3为试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碱法提取酵母富硒蛋白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碱法提取酵母富硒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NaOH浓度0.1 mol/L,液料比7.5∶1(mL∶g),提取时间14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酵母富硒蛋白的提取率达到12.62%,酵母富硒蛋白中硒含量为358.9 μg/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取分离纯化甘薯叶片中多酚的成分,并研究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液相色谱 等方法,分离纯化甘薯叶片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多酚成分,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不同化合物对3种病原菌最小抗菌浓度;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量不同化合物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抗菌浓度。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3个酚酸类单体化合物、2个黄酮类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3,4-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和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5)。5种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咖啡酸对肺炎克雷伯菌抑制作用明显;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明显;3,4-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和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苷对鲍曼不动杆菌抑制作用明显。结论 多酚成分是甘薯叶片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作为天然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酵母β-1,3-D-葡聚糖硫酸酯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酵母β-1,3-D-葡聚糖硫酸酯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高取代度的酵母β-1,3-D-葡聚糖硫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0.3g酵母β-1,3-D-葡聚糖分散于10mL二甲基甲酰胺中,磁力搅拌使其充分悬浮,加入浓度为15%氯磺酸的酯化剂15mL,在60℃水溶下反应3h.制备出取代度高达0.88的酵母β-1,3-D-葡聚糖硫酸酯,且红外光谱表明,酵母β-1,3-D-葡聚糖分子中已经成功引入了硫酸基基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