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2018年1月12日,院长卢金友接待了来长江科学院调研的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铁、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口与河流海岸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练伟航和武汉大学余明辉教授一行,就长江堤岸治理与河道整治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座谈由长江科学院董耀华副总工程师主持,河流研究所范北林所长、姚仕明副所长、林木松所总工程师  相似文献   

2.
正在"长江大保护"背景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下,长江科学院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泥沙调控及干流河道演变与治理技术研究"以及《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研究专题项目"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崩岸情势及对策研究",积极研发河道治理新技术并试点应用。2019年4月16—17日,河流研究所科研技术骨干何广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栋工程师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网信中心孙忠华高级工程师赴  相似文献   

3.
按照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和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3个领域,对长江流域河流泥沙与治河防洪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①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河流分级、干流河道分段与河势贴体网格等河流分类及形态研究,以及泥沙分界、长江水沙变化与输沙地形对比等泥沙特性及运动研究。②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包括河流水沙模拟研究与河流水沙专题研究,河流水沙模拟研究涉及河流水沙数学模型、应用及关键技术;河流水沙专题研究列举了弯道水流基本特性及数值模拟、空腔回流区水沙特性及模型变态影响研究,以及河湖岸线洲滩利用对河湖功能影响研究。③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包括重大治江工程(三峡、葛洲坝、南水北调)研究、治江重大问题研究和长江防洪实践应用3个方面。建议加强基于泥沙的河流研究、不限于河流的泥沙研究以及河流与泥沙相互影响研究,并强化河流泥沙理论研究与治河防洪实践应用之间关联研究与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9月26日,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在四川成都组织召开"三峡工程泥沙问题"专题研讨会,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所长姚仕明受长江科学院院长卢金友委托参会。本次会议针对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围绕三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研讨。参会专家就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通江湖泊水沙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长江泥沙冲淤特性与沙量平衡分析、坝下游河道强烈冲刷机理与泥沙数学模型、三峡库区及坝下游重点滩险航道新变化与运行、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3月11日,应长江科学院邀请,武汉大学曹志先教授来长江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浅水泥沙形态动力学数值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杨文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水力学研究所所长黄国兵以及水力学研究所、河流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的技术骨干和院研究生近30人参加此次学术报告。曹志先教授主要介绍了团队在浅水泥沙形态动力学数学模型、冲积河流多重时间尺度理论、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6.
长江科学院长江泥沙若干问题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近50年来,长江河道水流泥沙运动、河道演变、河道整治及水利枢纽泥沙问题研究情况与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长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运用对水沙及江湖演变的影响与对策、长江中下游河道和湖泊及长江口治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50年代末,长江科学院开始研发河流水沙数学模型,至今已有60多年不间断研发与应用历史,形成了“河流(HELIU)”系列软件。综述了长江科学院水库泥沙、河流一维、二维、(准)三维等水沙模型及其它水沙数学模型实例(包括河流水沙估算模型、河流水沙专题数模研究、引进吸收的河流水沙数学模型),以及水沙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展望了河流水沙数学模型今后研发工作的 4 方面任务:构建模型体系、完善现有模型、拓展模型领域和研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根据水利前期项目"长江干流安庆至南京段黄金水道建设对河势控制与防洪影响分析及对策措施"工作的需要.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组织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长江下游九江至南京河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查勘与调研,重点了解长江下游安庆至南京河段河道及洲滩现状,两岸堤防、护岸、河道整治及取排水等工程现状,以及已建和在建航道工程等现状。本次调研由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董耀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带队,河流研究所副所长姚仕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所长助理胡向阳  相似文献   

9.
新千年伊始,迎来了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建院50年.50年来长科院一直致力于建设长江、治理长江和开发长江的科学研究,先后为长江流域的荆江分洪、汉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坝、万安、隔河岩、三峡、南水北调、水布垭等200余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长江干支流河道治理以及其他行业的建设,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科学试验研究工作,解决了大量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负责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及基金项目等5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2月7-8日,由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水库泥沙调度专题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长江科学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80多位专家和同行出席了此次研讨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卢金友、河流研究所所长范北林、副所长姚仕明、张细兵,以及所各专业室主任、技术骨干等16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详细回顾了近10年来长江科学院公益性专业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在防洪抗旱减灾、河道治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生态水环境保护、流域规划与水行政综合管理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最后针对新时期治江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提出了公益性专业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简要地回顾了长江科学院土力学与工程专业60年来成长、发展、成熟的历程;介绍了土工研究所从事的主要工程研究项目及为长江治理和开发以及我国土工工程建设所作的贡献;叙述和评价了土工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上的主要领域和成就,以及在土力学学科发展方面的贡献,最后对长科院士工专业的特点和研究风格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10 a来的主要进展和创新成果。①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水环境及水生态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体系的指标有130余项,覆盖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109项指标,建成了先进的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平台,建成了河湖生态修复技术中试试验场;②特色研究成果包括:基于水沙过程的多面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水沙调控下大型水库磷输送特征、长江流域典型水域特殊污染物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长江源区主要鱼类栖息地形成机制、高原河湖水环境变化特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分析和保护管理、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河湖水系连通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和风险评价等;③主要的技术成果包括: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微电流电解抑藻技术、镉污染土壤生态水利修复技术、农村分散式供水的微电流电解灭菌技术、选铜尾砂改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最后,分析了水环境研究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对下一步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潘庆燊 《人民长江》2010,41(9):64-68
对1950年以来长江河流研究工作的进展作了简要综述。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来沙特性、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特点、河道整治的主要经验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指出:长江上游干流悬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金沙江和嘉陵江,以宜昌站为代表,分别占50.9%和24.0%;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且人为因素日益增强;加强河道演变观测分析,掌握河道演变规律,是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基础工作和必要条件;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与河道演变观测、河工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2019年长江防汛与河道查勘新实践、长江中下游洪水与河势的新变化与新形势,以及以往研究基础与成果,总结提出了2016洪水+长江中下游防洪与治河10大新问题,即流域水沙变化、河流情势变化、水文节律改变、河道洲滩演变、干流槽蓄变化、江湖关系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防洪布局调整、河湖治理技术,以及河流管护研究。采用“原因Ⅰ-响应Ⅱ-影响Ⅲ-对策Ⅳ”4级体系,对10大新问题进行了体系分类、关系构建、课题分解与研究探讨,构建了“之字形层次驱动”和“田字形关联影响”2组关系。研究增进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洪水与河势影响的辨识,强化了对变化条件下长江中下游防洪与治河问题的“层次化”与“系统化”梳理。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实施生态调度方法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正杰  黄薇  陈进 《人民长江》2011,42(4):60-63
为减缓水库运行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调度已成为流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长江流域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背景,探讨了水库生态调度相关概念和主要调度内容;分析了生态调度与常规兴利调度的关系;从生态影响辨析、生态目标设定、生态流量确定、调度方案设计、经济可行性、生态监测反馈等方面探讨实施生态调度的方法框架;最后探讨长江流域生态调度面临的主要困难。研究结果将为长江流域未来实施生态调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水利枢纽尤其是水库的拦蓄与调节作用下,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显著变化,将导致下游河道不平衡输沙,引起河床冲刷与再造。水利枢纽下游河道的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兼具床沙冲刷—粗化—交换—悬移质恢复等多过程耦合的微观水沙运动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床面形态变化—纵比降改变—河型河势调整等多尺度复杂响应的宏观形态变化。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从微观机理和宏观规律2个主要方面开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水利枢纽下游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研究成果,对河床冲刷与再造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中的模型沙选择、泥沙恢复饱和系数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  相似文献   

18.
陈进 《人民长江》2015,46(19):58-61
长江水利科研是在治水治江重大需求驱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与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科技难题密切相关。从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支撑体系、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回顾了长江水利科研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讨论随着治水治江需求的变化和科研手段的进步,治水治江科研对象、科研方法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水利科研带来的影响。最后,根据目前长江水利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新要求,提出未来水利科技发展方向,即在解决流域综合管理能力、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利工程体系运行和管理中的关键科技问题中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田纳西干流四个主要测站有1935~1942年的水沙资料分析得出泥沙呈减少趋势,其原因为气候、水利和水保工程影响。根据支流典型测站有1935~1938和1963~1965年水沙资料情况对9条支流进行了平均对比分析,得出泥沙减少是流域内水保工程所致;对有1935~1938,1939~1942和1963~1965年三个时段的支流测站VALLEY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在排除降雨条件影响下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果。另外结合田纳西流域的治理,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水保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