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借助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竖向不规则钢结构模型,比较分析该结构在加支撑前后的抗震性能。通过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比较了结构加支撑前后的自振周期、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析结果表明,加了支撑后结构的抗震性能更好。支撑可以减小结构的自振周期、水平位移和水平层间位移角,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使得结构更加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2.
对于砌体结构提出具体的加层减震措施.由于在该程序中无现成的单元来模拟隔震层,根据程序特点和研究问题的本质,用组合单元和约束条件来模拟隔震层.隔震层采用双线性库仑摩擦阻尼恢复力模型和粘滞阻尼恢复力模型.用程序针对一栋4层砌体结构直接加层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得出在地震作用下该房屋直接加层各层的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得出各层的位移和加速度动力时程曲线.对该房屋加层减震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得出在地震作用下加层减震结构各层的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得出加层减震结构各层的位移和加速度动力时程曲线.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屈曲约束支撑-钢管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结合我国抗震规范,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设置了屈曲约束支撑的三层钢管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了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能力曲线、层间位移、顶点位移和塑性铰分布情况等相关参数,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框架中设置的屈曲约束支撑可有效提高钢管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型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特点,以某6层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通过选择合适的3条地震波(观测波2条,人工波1条)对该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最后对增设新型粘弹性阻尼器的加固结构和原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设该新型粘弹性阻尼器加固后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均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在高层剪力墙结构中,不同连梁跨高比的耗能能力差别较大,为了探讨不同连梁跨高比对临界肢长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本文以已竣工交付使用的某高层住宅为例,利用Midas Building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文章分析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层位移、层剪力、结构的塑性损伤及破坏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例建立MIDAS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模型进行反应谱和Pushover这两种计算方法分析,分析其在大震下和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利用结构在Pushover分析下得到的静力弹塑性曲线求取性能点,分析此时刻的塑性铰出现情况。同时,对两种情况下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等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该模型能很好的响应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等。  相似文献   

7.
以某8层框架结构为例,使用ETABS软件进行时程反应分析,可以得到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时橡胶隔震体系、滑移隔震体系等不同模型在第Ⅳ类场地的自振周期、层间剪力、最大位移等情况,得出不同结构的自振周期都有延长,各层位移增大,滑移隔震体系相对于普通结构和橡胶隔震体系而言,剪力和层间位移都大幅度降低,因此在第Ⅳ类场地使用滑移隔震体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以某工程为例,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层间位移角曲线、层间位移曲线、塑性铰分布状态等方面的模拟计算与分析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的评估,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并分析出楼层薄弱环节,为楼层加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有限元方法计算网壳结构时的缺点与不足,采用结构分析QR法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进行研究.根据QR法基本原理,导出了单层柱面网壳结构新的刚度方程及其计算格式,利用样条节点位移参数可求出结构节点位移和杆端力.依据QR法的计算要点和有限元法流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了某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节点位移和内力,并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结构分析计算方法,可用于单层柱面网壳结构及其他网壳结构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并且由于建筑功能的多样化使得结构体型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某新区一大型公共建筑振动台试验模型为例,对其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探究带转换层退台式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在各级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首先根据相似比换算截面尺寸和材料的属性,用ETABS来模拟振动台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和小震时程分析结果跟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该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变形特征,然后对该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具体研究了该结构的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布,从整体上对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土-结相互作用系数法和反应位移法进行了分析,结合二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形修正的改进反应位移法。改进反应位移法是在传统反应位移法的基础上,通过土-结相互作用系数法中的结构变形,对反应位移法中的结构变形进行修正,从而对结构内力进行调整,减小了传统反应位移法的误差。为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改变结构的截面尺寸、土体刚度和结构埋深,分别用传统反应位移法、改进反应位移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反应位移法的计算结果要好于传统反应位移法;改进反应位移法只是整体地放大或缩小传统反应位移法的计算结果,并不能改变结构内力的分布形式;传统反应位移法仍存在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
结构复位性通常以其残余位移来体现。提出了基于位移响应积分均值法求残余位移的公式,并进行了相关数理统计分析;通过无支撑和偏心支撑钢框架及新型楔块一支撑钢框架地震作用下的数值仿真分析了3种钢框架的复位性。结果表明:楔块一支撑钢框架的复位性优于无支撑和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位移响应积分均值法与重启动分阶段计算的残余位移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用于实际钢框架结构的复位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盛唤    周万清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21,43(5):562-566
当梁对客运站的悬挑长度为0.9 m时,分别应用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和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进行结构计算。在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利用SAP2000的反应谱分析和SATWE弹性分析方法,分析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水平层间最大位移、周期比、位移比,A、B轴两榀框架的轴压比。分析表明:不同软件建模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结构增加悬挑梁后,周期比增大,X方向上的层间位移和轴压比变化较小,但Y方向上层间位移变化较大。悬挑梁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滑移隔震房屋限位消能元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根据隔震体系的匹配及滑移量测定试验得到了一种简化计算基底最大滑移量的计算方法,为隔震设计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石墨滑移隔震砌体房屋错动位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质点弹性变形体分析模型,建立了基础石墨滑移隔震砌体房屋的运动微分方程和滑移与啮合阶段的判别准则。通过动力时程分析,输入多条地震记录,研究了隔震缝错动位移在各种影响因素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和地震烈度,是影响错动位移幅值的主要因素。在一至三类场地,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错动位移幅值最大不超过12cm,通过适当加宽基础宽度的构造措施,不增设限位装置,即可满足隔震缝处构造要求。基础加宽宽度,一类场地取2cm,二类场地取6cm,三类场地取12cm。  相似文献   

16.
基础隔振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大多只考虑了结构的平动,对于受竖向荷载较大的结构,其所采用的隔振橡胶垫可能因受力而产生竖向变形,导致结构摆动.通过推导考虑摆动的运动方程,并采用Matlab编制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较低层结构考虑摆动时顶层位移与不考虑摆动时相差不大,计算时可忽略其摆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某实际工程为例,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SAP2000进行Pushover分析,研究大跨度悬挑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通过在多遇和罕遇地震荷载作用下对结构的顶点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塑性铰发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其抗震性能。同时研究不同悬挑长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可为今后类似结构的设计与抗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某回填土场地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沉降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基坑边坡顶部水平位移不仅与开挖深度有关,还与基坑的平面形状和土层条件密切相关;阳角处的位移大于阴角处,长边跨中的位移明显;开挖对沉降的影响较水平位移的大;在相同支护条件下,回填土区域顶部的沉降差异较大;80%的水平位移发生在填土层;填土层与原土层交界面处的整体性差,导致上部支护结构整体向基坑内侧滑移,引发基坑顶部附近地面的拉裂;基坑变形对降雨因素比较敏感,基坑支护设计应考虑降雨对支护结构的不利影响。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及时监测预警及应急措施,确保了基坑工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超高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充分比较了时程分析获得的计算结果,包括顶点位移时程曲线、基底剪力时程曲线、楼层位移角包络曲线以及地震作用下整体结构的能量反应规律.结果表明:弹塑性分析模型在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之后,结构刚度降低,与弹性分析结果相比,结构的地震反应程度更小且存在滞后现象.有关论述和方法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体系位移、应力、应变变化规律,为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施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MidasGTS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不同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结构位移、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在不同的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体系的位移、受力特征.结果基坑开挖后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双排桩支护结构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第一、二次开挖后前排桩最大位移值为1.058mm、42.5mm,第一、二次开挖后后排桩最大位移值1.062mm、42.5mm,前排桩比后排桩值偏大;基坑开挖后,基底处剪切应力最大,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基底处弯矩值较大.结论基坑开挖后,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且前排桩位移值比后排桩位移值偏大;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加深,桩底处弯矩逐渐减小,最大弯矩处逐渐上移,桩顶位置值显著增大,前后排桩弯矩值变化是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