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适应遗传算法在特征选择中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遗传算法在求解全局问题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但由于传统遗传算法固定的交叉率和变异率,使得传统遗传算法在求解复杂问题上存在早收敛及搜索后期运行效率低等缺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个体寿命的变种群自适应遗传算法,对种群规模,交叉率及变异率作了优化调整,使其能够根据进化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遗传算法,这个算法在全局优化能力及收敛速度上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标准遗传算法的交叉率和变异率是随机选择的.在指出这种选择具有盲目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模糊推理动态调整交叉率和变异率的改进遗传算法,并通过模糊神经网络参数优化的实例对该改进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对交叉率和变异率有效地进行动态控制,不仅保留了标准遗传算法的优点,又加强了全局搜索能力和加快了收敛速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算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简单遗传算法存在早收敛和在进化后期搜索效率较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变参数的遗传算法。该算法对种群的个体赋予寿命,并根据寿命对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以及种群规模自动调整,能够有效防止早收敛并改善遗传算法收敛性能。并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解决基于测井曲线的地层对比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验证了算法可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标准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寻优能力差,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变异率的改进遗传算法。在进化过程中,引入广义海明距离这个概念,当由广义海明距离控制的交叉操作产生个体数不足种群规模时,对原种群进行局部小变异,这样在避免近亲繁殖的同时又可扩大搜索空间,增加种群多样性,有效地抑制了早熟收敛;随后进行的全局大变异保证整个过程全局收敛。仿真实验用典型的测试函数验证了此算法能显著提高解的质量和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种群相异度的改进遗传算法。该算法采用了启发式交叉策略,并且能够根据种群的相异度自适应地调节种群的交叉规模、变异规模以及变异个体中各个基因的变异率,从而能够避免种群早熟收敛,加快进化速度。将其应用于PID控制器的参数优化中,并与传统的遗传算法相比较,仿真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遗传算法是一种自适应、启发式、群体型、概率性、迭代式全局收敛算法,利用遗传算法的良好的搜索特性来优化模糊控制器,可以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对传统的双种群遗传算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种群遗传算法(CGDPGA).将此改进算法用于优化模糊控制器的隶属度函数、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来实现模糊控制器的全...  相似文献   

7.
针对烧结过程这一复杂、多参数耦合的高度非线性系统,融合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并应用于烧结过程终点控制.首先采用遗传算法对给定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结构参数进行离线优化,然后利用BP算法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和对对象的适应能力,进一步进行参数的在线调整.同时,为解决传统遗传算法早熟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从交叉和变异算子、适应度函数选取等方面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采用精英保留策略,提高了全局搜索性能和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器优于常规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FNNC).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为解决烧结终点控制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寿命的变种群模糊遗传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简单遗传算法存在早收敛和在进化后期搜索效率较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种群数变化的模糊遗传算法.该算法对进化种群数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再用个体寿命限制个体的生存期,实现对种群数的微观调控.并采用模糊控制器控制交叉率,使其能够根据进化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实验数据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早收敛,大大改善遗传算法收敛性能.  相似文献   

9.
张遵麟  杨光 《计算机应用》2005,25(8):1881-1883
针对简单遗传算法在曲线拟合应用中局部搜索能力差、收敛精度低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种群再分布的改进遗传算法。该算法在遗传算法进行的过程中,根据最优解的优劣,调整种群在最优解附近的分布,从而增强了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实验证明,该方法对于曲线拟合问题能取得优于简单遗传算法和传统数值迭代方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种群多样性评价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路景  周春艳 《计算机仿真》2008,25(2):206-208,231
遗传算法是解决优化问题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过早收敛"是遗传算法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进化过程中个别优秀个体的迅速繁殖导致种群多样性的过早丧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种群熵的多样性评价方法,并根据种群多样性评价及个体的适应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个体操作概率进行动态调整.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算法具有良好的全局搜索能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早收敛.  相似文献   

11.
嵌套式模糊自适应遗传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简单遗传算法(SGA)收敛速度慢和早熟收敛现象,将模糊逻辑理论应用于遗传算法,并采用两级嵌套的遗传算法,随主遗传算法GA1求解优化问题的进化进程用模糊控制的方法自适应地调整遗传算法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利用另一个遗传算法GA2优化模糊规则库,实现了一种嵌套式模糊自适应遗传算法(NFAGA)。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算法的全局搜索收敛速度和解的质量明显优于SGA和一般的自适应遗传算法(AGA)。  相似文献   

12.
邓莉  鲁瑞华 《计算机科学》2007,34(11):150-153
针对遗传算法中的早熟收敛现象,提出一种改进的模糊遗传算法。该算法将群体适应度均方差和种群的进化代数作为模糊逻辑控制器判断早熟收敛的标准,并根据判断结果对优劣不等的个体采取相应的进化方法,即当种群正常进化时对个体执行“惩强扶弱”的措施以保持种群多样性,一旦发生早熟收敛或有早熟收敛的趋势则对劣质个体进行局部灾变,以恢复种群的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遗传算法、自适应遗传算法和模糊遗传算法相比,改进的模糊遗传算法能够更好地维持种群多样性,抑制早熟收敛。  相似文献   

13.
梅海涛  王毅  华继学 《计算机科学》2016,43(12):46-49, 78
提出一种基于直觉模糊距离测度的小生境技术,结合模糊控制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旅行商问题。运用个体在遗传算法迭代寻优中的适应度值,通过直觉模糊集的距离测度确定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使用共享函数和惩罚函数对适应度低的个体进行惩罚和淘汰,维护了种群个体的多样性;建立模糊推理系统,以自适应调节遗传算法迭代中的交叉率和变异率,使遗传算法能在局部寻优和全局寻优之间达到平衡,弥补遗传算法易早熟收敛和后期寻优能力差的缺陷;通过求解TSPLIB中的多组实例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收敛速度、优化精度、效率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被控系统的控制精度及加快迭代域内的收敛速度,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D型迭代学习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模糊TSK模型设计迭代学习控制器,TSK模型中THEN部分的未知参数由遗传算法离线计算确定,进而产生合理的迭代学习律。针对被控系统,设计相应的迭代学习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并与传统PD型迭代学习控制算法、模糊PID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相比较,进而将该算法用于双关节机械手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使用遗传算法求解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时,为了获得最优解,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提出了改进遗传算法.算法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为优化目标,初始化时将种群规模扩大为原来的两倍以增加种群多样性;迭代时使用新的适应度函数让染色体间更易区分;通过轮盘赌法完成染色体选择;用POX(Precedence Operation Crossover)交叉算子完成交叉操作;用互换法完成变异操作;通过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交叉和变异概率不断地调整概率值来提高算法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遗传算法收敛速度快,寻优能力强,获得的最优解优于标准遗传算法,更适用于作业车间的加工生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标准遗传算法在解决比例速率约束下多用户OFDM系统的功率分配出现的收敛速度慢和早熟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群遗传策略的功率分配算法。提出算法以业务公平指数为适应度值和以最优个体保持代数为算法终止依据。各个种群使用不同的控制参数,通过移民算子相互联系。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的收敛速度(100代左右)比标准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300代左右)快且收敛结果稳定(都基本趋于0),在最大化总容量的同时很好地维持了用户比例速率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遗传算法在函数寻优过程中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半初始化和概率扰动策略改进的遗传算法DIAGA。首先,通过引入概率扰动策略增加了算法迭代后期的种群多样性,采用半初始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算法在全局最优解比较过程中的局限性;然后利用马尔可夫链理论证明了DIAGA的收敛性;最后,对六个标准测试函数进行仿真测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DIAGA有效摆脱了局部收敛,在搜索精度、收敛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就多维测试函数而言,寻优精度提高了约29%。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tic algorithmic approach to the shortest path (SP) routing problem. Variable-length chromosomes (strings) and their genes (parameters) have been used for encoding the problem. The crossover operation exchanges partial chromosomes (partial routes) at positionally independent crossing sites and the mutation operation maintains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populatio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cure all the infeasible chromosomes with a simple repair function. Crossover and mutation together provide a search capability that results in improved quality of solution and enhanced rate of convergence. This paper also develops a population-sizing equation that facilitates a solution with desired quality. It is based on the gambler ruin model; the equation has been further enhanced and generalized. The equation relates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quality of solution, cardinality of the alphabet, and other parameter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omputer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exhibits a much better quality of solution (route optimality) and a much higher rate of convergence than other algorithms. The results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problem types for almost all source-destination pairs. Furthermore, simulation studies emphasize the usefulness of the population-sizing equation. The equation scales to larger networks. It is felt that it can be used for determining an adequate population size in the SP routing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