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璇  冯百权 《新建筑》2012,(1):140-143
传统营造技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而且是历史建成遗产的文化、科学价值的体现和其"真实性"中蕴含的重要无形文化要素,还是大量的历史建成遗产得以长久保存下去的必要条件。阐述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存的几个发展时期,传统营造技艺的主要类型及保存现状,并结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阐述了未来传统营造技艺保存的整体性策略。  相似文献   

2.
马延 《福建建筑》2014,(6):62-67
本文结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采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性保护方法,使再生后的历史文化街区达到遗产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历史环境中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形态遗产是社会文化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分析了历史环境中非物质形态遗产保护的对象,阐述了在整体性历史保护观的指导下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中,非物质形态遗产保护的意义,从历史文化内涵的显现、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结合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历史环境中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京杭运河无锡段属于江南运河吴越文化圈层,是江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脉络,更是独特的线性文化遗产,并具有鲜明的在地性资源价值。以无锡城区段运河水系线性遗产为本文的研究范围,从遗产旅游的角度,对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区域进行整理与归类,并结合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探究运河沿线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具体形态类型。对运河沿线的遗产登记收录情况及分布情况、运河遗产资源价值等进行分析,提出有助于运河遗产整体性规划、并具有参考价值的运河线性遗产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人居遗产是指传统人类住区及其周边环境所体现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包括村落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还包括塑造社区生活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方知识体系和非物质实践。近年来,人居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日益受到重视。乡村人居遗产是人居遗产的重要类型,在人地关系的长期互动中,中国乡村人居遗产具备鲜明特色,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多数传统聚落及其承载的遗产价值面临威胁,研究并保护其遗产价值十分必要且紧迫。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3)
长期以来,现代文明与传统技艺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们作为历史的存在者,处于某个视域之中。通过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业遗产群落,了解空间文化语义的观念性场域生成,工业遗产中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在城市空间与时间存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以工业遗产建筑群落的空间文化性语义作为整体认知构架,主要集中于对工业遗产建筑构造的整体性认知,并将其作为工业文明承载的文化场域的完整性物理留存;同时,探寻物理性空间之外的文化性空间含义,并以空间文化涉及的相关理论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业遗产建筑群落案例。由此可知,工业遗产建筑群落形成了全新空间文化性语义的试验场,也形成了全新的美学特征,探讨其在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观念性场域生成价值维度的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价值由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构成,两个典型案例不仅对于具有历史性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保存,而且突出地兼顾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人文社区精神的延续。究其因果,公众自发性保护力量于其中占有很大比例。试图通过解析历史保护过程中公众自发的民间力量,揭示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模式、体系,探索自发性保护机制的发生原理与环境,为以"自下而上"为基本模式的保护方式做基础,同时强调保护主客观之间的二元辩证关系,为当下历史保护的困境找寻有力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文化线路是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概念,代表了一种影响当前文化遗产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南岭走廊的民族学概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完善指明了重要方向。以文化线路具有的交流特性作为切入点,对南岭走廊湘粤区段景观文化遗产从自然地理环境、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三个层面进行解读,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是实现文化线路交流与对话的环境基础,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是见证文化线路交流与对话的载体和产物,希冀更深入地将文化线路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以推进文化线路理论的扩展、延伸与细化,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助益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是中国封建历史晚期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亦是中国八大移民寻根文化遗址地,体现出寻根文化具有全国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移民文献史料佐证翔实的三大特色.大槐树遗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物质载体.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入手,阐述了洪洞大槐树遗址的历史背景、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提出了进一步保护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保护各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这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了历史城区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了市域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保护内容,并在各个层次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以期有效指导各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是人类传承下来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不拘泥于某一种形态,而是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和基因,因此,对非物质文化积极地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研,进行分类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和传承策略,主要包括加强档案管理,提升宣传影响力,开发经济价值,构建保护体系等方面,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有效地传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 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 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 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 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 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 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 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 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 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化遗产不同的产生和延续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作为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代表,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与保护却缺乏从自身特点出发的考量,更多地遵从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遗产保护理念。从历史文化名村到最新的"传统村落"等各类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西方"物质真实"理念下的产物,而对居民社会组织、传统工艺技术、组织施工方式、日常生活需求等活态文化的重视不够。对比亚洲"文化真实"语境下的遗产保护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文化活态性、技术标准的传统性及面向未来的过程性4个方面进行补充和扩展。  相似文献   

17.
工业遗产保护呈现物质遗存、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趋势,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可以更为全面地认知工业遗产价值并促进其完整性保护。以宁波甬江北港区工业遗产为例,从自然与建成环境脉络、基础设施与空间结构演进、工业遗产单元及其工业技术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揭示各层面关联特征,提出了建立时空框架下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倡导基于工业遗产要素系统关联的整体保护、完善塑造工业遗产特色风貌的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辽南古代驿路价值与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在不同国家、地区及不同学科领域中持续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深化与完善。"文化线路"、美国遗产廊道(区域),以及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等概念,如今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路及未来趋势。首次聚焦辽南古代驿路,对其沿线历史遗产资源的特征、价值等进行梳理与思考,进而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视野探讨其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规划途径,为今后从不同尺度和范畴对辽南古驿路以及中国东北地区古代驿路可持续性保护与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单位2套遗产保护体系中,许多遗产的文化景规价值日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远未形成体系.简要追溯了文化景脱遗产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提出景观文化是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突破口,并在分析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对景观文化要素及其载体的分析,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对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非物质的文化以及自然三者进行综合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