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河道底部往往布设了很多管网,河道中新建结构物势必会对现存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从结构沉降、管道应力、筏板结构基底应力3个方面,针对河道中拟建筏板平台对河底现存供水管网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筏板平台的建设投入运行后,结构沉降后管道处于小变形状态;管道大主应力并未达到钢材的抗拉强度极限值;筏板结构基底应力小于地基基底承载力限值。因此,河道中筏板平台的建设,对河底现存管道的影响性相对较小,工程建设中无需设置必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胡少伟  孙岳阳  薛翔  陆俊 《人民长江》2019,50(2):197-201
钢筋缠绕钢筒混凝土压力管(BCCP)是一种由传统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改进而来的新型复合管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研究预应力损失对此种新型管道安全性的影响,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材料非线性,计算了不同预应力损失下BCCP达到3种极限状态对应的内水压极限值。结果表明:工作极限状态和弹性极限状态下的内水压随预应力损失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强度极限状态下的内水压随预应力损失量的增加而增加,预应力损失降低了BCCP正常工作的承载性能,但不会影响最终的屈服破坏。研究结果对该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未加载充分的现场静载荷试验不能完全反映地基承载力情况,有可能导致复合地基安全储备过高。结合闽东沿海某工程,在静载荷试验未加载充分的情况下,利用灰色模型预测了单桩和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同时,定义复合地基承载力极限值与按相对变形确定的特征值之比为K,K是一个反映复合地基承载力安全储备的安全系数。通过统计同地区113组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结果,确定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K值。经过验证,K值同样适用于该工程。因此K具有一定地区性,在根据相对变形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后,利用K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复合地基承载力极限值,从而为较直观认知复合地基的安全储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软土地基上水闸的沉降问题历来为水利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重点关注复杂软土地基的参数变化对水闸整体沉降量的影响.以某实际水闸闸室结构为例,借助数值仿真分析手段,采用Mohr-Coulomb模型模拟复杂软土地基,计算水闸在不同地基参数情况下的沉降量,并基于正交试验法分析地基参数的敏感性,为沿海地区水闸枢纽结构安全设计提供...  相似文献   

5.
彭越尧  马铢  张彪 《水力发电》2020,46(4):55-60
采用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形式,在管线中布置若干个波纹管伸缩节以吸收断层错动位移,研究了该布置方案下管道结构对活断层蠕滑变形的适应性和地基接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波纹管伸缩节可以承担大部分的断层错动变形,减小断层错动对管道的影响;管道与地基间摩擦系数和粘聚力越小,地基对管道的约束作用越弱,管道与地基之间相对滑移量越大,伸缩节承担的轴向变形越大,说明伸缩节更能发挥调整位移的作用,但摩擦系数和粘聚力的影响幅度并不大。  相似文献   

6.
排涝泵站多建于低洼地段,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常因承载力不足、沉降过大而需要地基处理。洪庄子泵站天然地基沉降达183mm,沉降量过大,采用灌注桩处理后基础沉降达到了使用要求。现场检测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表明灌注桩基础满足泵房对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玻璃钢夹砂管道(RPMP)承插口聚脲处理可以解决连续接口漏水问题,不改变管道柔性接口特性,适用于湿陷性地基,施工方便,快速。  相似文献   

8.
深海沉管隧道的地基沉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地基沉降过大会直接影响沉管隧道的安全,因此对影响地基沉降的各类施工偏差进行敏感性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港珠澳沉管隧道地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有限元软件模拟的方法,揭示了天然地基回填再压缩量变化及地基刚度变化的特点,确定了影响港珠澳沉管隧道天然地基纵向沉降的单因素敏感性大小。结果表明:对沉管隧道沉降影响最大的施工偏差因素为基槽超挖与欠挖偏差,影响最小的因素为基槽单边宽度偏差;有基槽超挖与欠挖偏差存在时,组合工况对地基刚度的影响程度达到近50%,且当基槽超挖与欠挖偏差达到极限值时,该因素无论与其他何种敏感因素组合,对沉管隧道沉降特性的影响程度至少为20%;通过对敏感性因素的合理组合,发现纵向区段内最不利工况的分布形式是断面两侧取恒定极值,即非线性变化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排涝泵站多建于低洼地段,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常因承载力不足、沉降过大而需要地基处理.洪庄子泵站天然地基沉降达183mm,沉降量过大,采用灌注桩处理后基础沉降达到了使用要求.现场检测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表明灌注桩基础满足泵房对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模型对东改沿线非桩基段输水结构的沉降(全面)进行了计算,并取适于广东地区的经验变形模量进行计算;对碎石桩处理的软弱地基,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综合确定的复合地基变形模量,建议局部地段加强检测或设计改进处理方案,以减少沉降,并提出了为控制沉降所要求的地基的变形模量值,作为地基检测的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1.
根据路堤地基差异沉降的特性,建立了错台式和渐变式路堤地基差异沉降计算模型。运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路堤地基差异沉降引起的路基面变形规律进行了讨论,并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验证。提出了基于路基面不均匀变形限值的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分析表明:地基差异沉降限值受路堤高度、地基差异沉降渐变段长度影响;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或地基差异沉降渐变段长度的加大,地基差异沉降限值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武都水库大坝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分析过程中BD角合理取值问题,应用多种严格极限平衡法和极限分析法对该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评价中的BD角取值进行了分析论证,研究BD角在各种工况下变化趋势与合理取值。结果表明:BD角不等于0°,不考虑BD角会低估坝基的抗滑能力;潜在滑面稳定性较好时,BD角较小,潜在滑面稳定性较差时,BD角较大;对于武都水库大坝坝基加固工程及类似工程,采用规范中双滑面等安全系数法计算时,BD角取15°是合适的且留有安全裕度。武都水库大坝坝基加固工程的BD角取为15°,节约了大量加固费用。  相似文献   

13.
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原理,可用于建筑物裂缝、地层孔洞或沉陷的探测。在堤坝下方进行顶管施工会导致上部土层振动,产生引起堤坝沉陷的隐患。采用探地雷达法对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平湖市穿越白沙湾围垦大堤的污水处理排放管管壁和顶管上部堤坝均进行了无损检测,探测结果表明:地表到5~10m深度范围内存在不均匀结构;管道和原地层之间密实性不好,有一定的间隙存在。结合地质情况分析,下陷原因可能是施工过程中开挖面附近形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力的平衡被暂时破坏,与地下空洞无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晓锋 《防渗技术》2014,(1):169-173
城市地下管线铺设密集,在近距离隧道施工下极易受到扰动,因此实现隧道施工中地下管线的安全控制十分重要。根据施工前期地表沉降与管线受力变形关系,提出当隧道推进方向与地下管线垂直时,基于管线的极限变形能力确定地表沉降控制值,并依托上海虹梅南路隧道工程中的实测数据以及ABAQUS有限元软件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中地埋管线的变形及安全控制的相关问题,为实际工程中管线事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分析了升船机上闸首基础岩体随上部建筑物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水平变形情况和基础斜坡段接缝开度的基本资料情况。初步分析认为,基础岩体变形合理,基础斜坡段接缝开度变化趋于稳定,年变化量小于0.3mm,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形的正常规律,满足设计要求,目前建筑物安全状态正常,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强夯碎石桩联合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的效果,在对工程背景和地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强夯碎石桩联合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并利用PLAXIS3D有限元软件建立简化的三维模型,对地基处理后不同荷载作用下仓储场地地坪结构层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情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强夯碎石桩联合CFG桩复合地基较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效果明显提高;采用强夯碎石桩联合CFG桩复合地基对软弱土层进行处理能够较好的满足单位距离差异沉降小于1mm/m的工程要求;地基处理后的最大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与上部荷载的线性关系表达式可用于预测地基处理后的不同荷载作用下地坪结构层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凝土重力坝沿坝基深层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抗滑稳定是工程设计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深层抗滑稳定分析主要采用刚体极限平衡的等安全系数法。在深层抗滑稳定分析中发现,抗力角的合理选取及抗力体底滑面角的确定对计算成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对亭子口重力坝深层抗震抗滑稳定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抗力角的取值原则,即其最大值不能超过坝趾基岩竖直面上主应力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以抗力最小为原则确定抗力体底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并依此原则用刚体极限平衡等安全系数法分析论证了该重力坝表孔坝段初步设计方案深层抗震抗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以钢筋屈服为标志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和以此极限状态为依据的配筋计算方法不能完全反映联合承载坝内埋管结构的实际的情况,提出了以管周混凝土拉应变值达到埋管结构临界应变极限值时的状态为埋管结构的极限状态,并据此建立了钢衬钢筋混凝土坝内埋管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为同类结构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