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残塬区泻溜红土坡积体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残塬区泻溜红土坡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河沙、粉煤灰、锯末和有机肥4种材料作为土壤改良剂,与泻溜红土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制成试验基质,根据玉米生长状况和收获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筛选出最适宜的改良剂及配比。研究结果表明:(1)加入改良剂后,玉米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在不同配比组间均差异显著,样品+有机肥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各配比组间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而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差异显著;(3)加入改良剂后,各配比组土壤大团聚体占比减小,而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占比增大。综上,土壤改良剂的加入对泻溜红土的改良产生了积极影响,土壤肥力是影响泻溜红土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晓强 《人民长江》2008,39(1):88-90
经典土力学的理论是在土体饱和的前提下构建的,而我们在工程实际中更多遇到非饱和土.降雨后边坡的滑动破坏,堤坝在雨水、洪水渗透作用下发生的破坏等等都是土在非饱和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和力学行为问题.降雨和渗水常常导致非饱和黄土边坡和基础的破坏.针对上述问题,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二维非饱和黄土水分入渗模型,实现了对黄土土体水分入渗含水量变化的预测,结合实例,利用Madab语言编制程序计算,验证了该模型和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李瑞  骆亚生  陈丽 《人民黄河》2008,30(5):70-71
对泾阳塬边滑坡区黄土进行真三轴试验,在保持中主应力、小主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大主应力,研究围压、初始中主应力及初始含水率对非饱和黄土结构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强度随着围压、初始中主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结构性参数随着围压、初始中主应力及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刘战军 《陕西水利》2011,(3):136-137
渭北黄土台塬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给日渐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从分析该区水资源供需状况着手,提出了加强节水宣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修建小型水利设施和加强绿化来涵蓄水源等一系列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晋西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晋西残塬沟壑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治理经验和模式,提出立体防控和塬面径流调控两大综合治理体系。为该区后续开展固沟保塬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影响黄土侵蚀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和基本的因素之一是地貌条件。地貌既是黄土侵蚀的对象,又是黄土侵蚀过程的产物,地貌形态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着黄土侵蚀,二者是互为因果的。通过对地貌条件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黄土和紫色土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黄土坡面属于超渗产流,坡面发育较深的侵蚀沟;紫色土属于蓄满产流,坡面沟道不发育或发育微弱,且同等条件下黄土的坡面侵蚀量远大于紫色土。在制订保土措施时,应结合土壤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土沟道重力侵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6):93-96
重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发育的重要营力之一,也是流域产沙的重要途径。以桥沟为主要观测区域,采用实地观测、直剪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桥沟流域重力侵蚀发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小型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在观测期内桥沟发生的重力侵蚀类型主要是发生在土体浅层的小型重力侵蚀,包括泻溜、小型崩落、小型滑塌等,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沟坡坡度、降雨、土体风化、黄土节理等。坡面坡度是重力侵蚀的主要控制因素,桥沟流域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55°的陡峭沟坡上,土体风化、降雨和黄土节理等因素显著减小了坡面上浅层黄土的抗剪性,因而降低了重力侵蚀发生的临界深度,是小型重力侵蚀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6,(11):85-88
利用3S技术提取豫西黄土丘陵区侵蚀沟数量、长度、面积等信息,从行政区、地貌类型两个角度对侵蚀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严重,侵蚀沟平均长度为902.55 m,沟道总面积为11 578.7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7%,平均沟壑密度为1.37 km/km2;侵蚀沟道主要分布在卢氏县、嵩县、灵宝市和汝阳县;土石山区侵蚀沟数量最多、侵蚀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掌握西北干旱地区非饱和黄土水分蒸发规律,进行不同环境温度下非饱和黄土水分室内模拟蒸发试验,探讨蒸发过程中土体含水率变化、温度对蒸发速率及累计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蒸发时间的延长,土体含水率日改变率逐渐减小;环境温度对土体含水率的影响与土体深度范围、蒸发时段均有关,相同的升温值导致土体含水率的变化量是不相等的,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土体含水率敏感变化深度不同;环境温度与室温接近时,土体每天的蒸发速率随时间延长没有明显变化,但当环境温度高于室温一定值时,土体每天蒸发速率随时间呈递减状态;环境温度一定时,气候模拟箱自身的冷凝作用使得非饱和土体累计蒸发量随蒸发时长呈波动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择10种优良速生的牧草、绿肥和薪材树种,采用林间套种的种植方式,组成松草、松肥和松薪混交三种技术措施对花岗岩侵蚀劣地的马尾松残林进行改造。重点研究分析了各改造措施对马尾松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的优劣,结果表明,松草、松肥、松薪混交改造花岗岩侵蚀劣地的马尾松残林、见效快,改土保水效果好,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入渗过程中 ,单位土壤对钾离子的吸附量相等 ;吸附量与参与吸附的土壤总量成正比。当土壤钾离子含量不同时 ,对入渗过程有明显影响。入渗时间相同 ,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位置都随钾离子含量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入渗过程中,单位土壤对钾离子的吸附量相等,吸附量与参与吸附的土壤总量成正比,当土壤钾离子含量不同时,对入渗过程有明显影响,入渗时间相同,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位置都随钾离子含量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洛川县延炼黄土滑坡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现场钻探,发现每年冬季热水管道凝结水的入渗导致了该滑坡的发生,分析探讨了这种长期间断性的水分入渗诱发黄土滑坡的机制。通过的室内试验获得用于斜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的物理力学参数,将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计算不同渗水阶段斜坡稳定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水分的入渗,非饱和黄土渗透性能的增强,长期间断性渗水过程中引起的斜坡水文响应明显;渗水期间,斜坡土体含水率增大,基质吸力减小,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局部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停渗期间,土体含水率减小,基质吸力增大,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升高,地下水位降低,斜坡稳定性升高;数十年的这种间断性渗水过程中,斜坡稳定性呈波动性降低,直至破坏。  相似文献   

15.
泾阳南塬黄土滑坡时常发生,并且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影响因素的控制。为了探究滑坡因子在滑坡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外部诱因三个方面,选取了坡高、坡度、降水量等13个具体的影响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影响因子在滑坡中的贡献值。结果表明:在准则层中,外部诱发因素是滑坡形成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其贡献值为64.8%,地质条件在滑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较小,贡献值为12.2%;在指标层中,灌溉是对滑坡贡献最大的一个因子,贡献值为28.9%,降雨因子位居第二,二者贡献值总和为48.1%;此外,边坡坡高、坡度、地震、坡脚开挖等因子均在滑坡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花岗岩红壤侵蚀区改良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对花岗岩红壤侵蚀区进行改良,在不同的地开区域种植山地绿肥、薪炭林、牧草和果树。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一措施有效地改变区域的植被状况,大大改善2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地生产力,是花岗岩红壤区改良的有效途径,1991年试验区内植被覆盖率提高85%,生物量达26-t/hm^2.a,年减少水土流失量4394.2t/km^2;夏季地表温度平均降低4.5℃,林中空气湿度  相似文献   

17.
黄土地区坡度与面状侵蚀产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野外径流场观察资料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时,在暴雨条件下出现低坡度(14.68°)和高坡度(34.33°)面状侵蚀产沙少,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等坡度(28.68°)面状侵蚀大的规律.在一些非暴雨的特殊性降雨条件下,出现了与之相反的规律,高坡度和低坡度坡面面状产沙较中等坡度的大的规律.根据黄土地区表层实际颗粒存在形式可建立三种面状产沙模式.这三种面状产沙模式理论上可以解释上述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坡面薄层水流侵蚀动力机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根据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侵蚀水动力过程。结果表明:薄层水流的流速~流量、阻力系数~雷诺数及弗罗德数~雷诺数等3种关系均呈幂函数形式,除阻力系数~雷诺数关系递减外,其余均呈递增。降雨所形成的坡面流属过渡流和紊流,坡面流在时空分布上是非稳定和非均匀的,是在下垫面和降雨影响下严重受扰的扰动流,且具有急流的特点。薄层水流的这种流态特征是侵蚀形成的动力原因。分析了径流量与坡度、雨强,产沙量与坡度、雨强及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对深入揭示坡面侵蚀产沙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陇东黄土塬区土质疏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对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给黄土塬区固沟保塬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对典型的黄土塬区——董志塬治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系统总结了固沟保塬实施方案中的治理模式,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评估了火巷沟固沟保塬工程建设的效果。目前董志塬西北塬区固沟保塬治理模式主要有简单填埋型、排水+填埋型、排水+填埋+护坡型、排水+填埋+生态护坡型4种类型,其中排水+填埋+生态护坡型治理模式效果最为明显。火巷沟2000年开始采取简单填埋方式进行治理后,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以来沟头仍在不断侵蚀前进,因此简单填埋工程应配合径流调控等措施,综合防治沟道侵蚀、防止沟头前进。建议厘清沟头前进致灾原因,针对主控因子"对症下药";制定科学系统的防治体系,做到水不下塬、坡不滑塌、沟不扩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关中平原区坡面细沟侵蚀过程,利用定水头冲刷试验,系统研究了6个坡度(2°、4°、6°、8°、10°、12°)、5个流量(8L/min、16L/min、24L/min、32L/min、40L/min)工况下的细沟水流含沙量及其与各水动力学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流量和坡度下,细沟断面流速随细沟断面的增加而呈波动性增加。断面流速与流量及断面呈显著性相关,而与坡度和平均含沙量相关性不大;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含沙量随冲刷历时的增加,先急剧降低,然后呈微小波动趋势,最终归于稳定。含沙量与流量和坡度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增加;挟沙饱和系数K变化范围为10.17~295.66,对应的不淤保证率约为73%。K随流量和坡度的增大逐渐增加,但增加的趋势逐渐减缓。由此可知,挟沙水流的剥蚀能力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