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文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是水文相关管理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近年来,水文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水文行业对水文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提出基于物联网设备的水文云数据处理平台的架构设计,并以真实河流数据为例,介绍相关应用技术及成果。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数据驱动发展、计算无所不在的新时代,大数据正在成为科技研究的第四范式。文章从水文信息获取、水文信息处理和水文信息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大数据对水文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前大数据技术发展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水文工作创新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日新月异,但水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智能化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运行维护管理层面,对水文自动化采集系统的智能采集、智能互联、智能运行、智能维护、智能监控预警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科技融合推动水文自动采集系统的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金福一 《中国水利》2014,(23):55-57
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工作通常是以项目型开发为主,对于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应用还没有形成数据汇聚处理的能力。围绕对水文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存储,开发一种基于水文的云平台产品,使水文数据得到汇聚,各种应用分析得到有力的数据支撑,可加速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提出了云计算在水文信息化中的应用构想,结合主要建设内容和行业特点分析了云计算在水文信息化建设中的典型应用模式,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智慧水文”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文行业的融合创新,为水文行业智能化提供支撑,是提升水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黄岛水文在不断完善基础站网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搭建开放、互动、融合的新型水文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推进“智慧水文”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新时期水文事业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很多行业已经运用大数据思维,推动各自产业发展,并将大数据衍生产品深入各个层面.北京水文经过近几十年的自动化建设及数据监测,获得了大量丰富的数据,形成了大量分析成果,也尝试开展了运用大数据思路开展工作,但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还存在不足.再一次认识大数据概念及特点,了解大数据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前大数据在水务上的应用,依托政务云建设,依托云存储云计算基数,汇聚水文大数据,拓展水文服务,使北京水文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邱超  何锡君  张兰 《人民长江》2022,53(7):78-81
为了推进水文多源数据的标准化采集、精准识别和高效应用,加速水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针对当前浙江省水文测站编码存在的一站多码、同站不同码等问题,提出了考虑空间位置的基于地理网格的水文要素编码方法。该编码方法对浙江省全域进行了两级地理网格划分,基本网格密度为1 km×1 km,子网格密度划定为100 m×100 m。该方法还制定了网格编码规则,建立了网格内所有水文要素与网格编码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了以网格单元为对象的多要素业务协同和精细化分析。该编码方法具有预先自动生成、方便数据交换和共享、利于数据应用和拓展等优点,为后续水文数据的地理空间融合分析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有20多年的历史,该系统是应用遥测、通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水位、流量、蒸发量、闸门开高等水文数据实时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的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在水文领域的应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替代了人工采集水文数据,减轻了水文测报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了测报工作的安全性和测报数据的完整性,提高了报汛的速度和数据精度,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水文自动测报产生了巨大作用水文数据传输方式从最初的超短波、电报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10.
戴珍丽 《山东水利》2002,(12):21-21
水文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文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文信息资源,包括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文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也就是说,水文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水文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水文要适应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1.
面临异构环境、业务融合、管理规范等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及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现实需求,山东省水利厅按照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采用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宽网络等新技术,初步建成水利数据中心;完善水利数据中心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基础平台和数据中心业务流程:构建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与服务体系;实现各类水利数据信息的汇集存储与交换共享。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大数据"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即用密集的数据替代数学公式来精细地表达水文现象的时空变化或微分方程的解,讨论了水文学需要"大数据"方法的理由,以及获取水文大数据的技术支撑。认为"大数据"方法可能引发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可能成为解决水文学一些困难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兴信息技术。基于大数据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水利行业应用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水利行业大数据资源化架构设计。通过对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云计算及云存储应用,以及三维智能协同设计流程方案的探讨,对大数据在水利行业的深度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大数据技术将对未来水利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吉林省水文数据中心建设的需要,吉林省开展水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从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和数据共享等3方面进行设计。根据吉林省水文数据的分类、数据库的组成,分析水文数据管理平台、信息资源目录的设计情况,从数据的抽取、转换、加载阐述吉林省数据仓库系统的建立。利用设计与开发的水文数据库系统,可实现省级水文局与部水文局、下属各水文分局、其他单位数据中心的数据汇集和交换,保证数据在各部门、机构之间的正确地传递,为当地防汛部门提供准确的水文信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流域水文数据存在的海量、复杂、时空性等一系列特点,面向流域防洪与兴利等主题,建立了以数据层、组织层、挖掘层以及决策层为基础的流域水文数据挖掘体系,并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元数据管理等几个方面建立了该体系的分析流程,为流域防洪和兴利业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将数据挖掘体系初步应用于流域的预报和调度中,证明在有充足数据的支持下.形成可行的流域预报和调度方案是合理可行的。随着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技术日益完善.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基础的水文数据挖掘体系将逐步走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6.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如何在一定区域内整合不同时间或不同承建单位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提高信息资料的共享程度,增强不同系统间设备的可代换性和维护性成为现实的需求。介绍了四川省水文局制定的SCSW008-2008《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在四川省范围内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统一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问题,使水文水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数据密集研究范式主导的数据水文学正在成为水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善于从大量数据中挖掘规律的深度学习理论推动了近年来数据驱动水文预报的研究热潮,并不断和水文学科融合,逐步成为数据水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体系。从深度学习与水文预报学科交叉的角度,简要介绍水文领域常用深度学习模型的原理与结构及其应用于水文预报中的一般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深度学习与水文物理机制整合的基本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开展深度学习水文预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智慧水利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慧水利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水利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水利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信息是智慧水利的基础,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监测和分析;知识是智慧水利的核心,要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的挖掘、提取和知识的积累;能力提升是智慧水利的目的,要着重提升流域的监测能力、预测预报能力、调度决策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长江科学院信息化规划(2013—2017年)》确定了今后5a信息化建设目标与3项建设任务,并确认云计算平台在科研条件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对科研业务能力提升的直接推动作用。简述了《规划》主要内容和基于虚拟化、资源池化技术的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思路;介绍了综合数据中心的体系架构与数据类别;重点论述了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展的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智慧流域前期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手段;给出了科研信息化的云框架,并说明了智慧流域与物联网、大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技术应用将会对提高水利科研核心竞争力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