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北京油鸡是北京地区特有的肉蛋兼用型鸡种,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以外形独特、肉质鲜嫩、肉香浓郁而著称,是我国优质的地方鸡种,202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本文主要从北京油鸡遗传育种、影响北京油鸡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因素、鸡肉风味物质研究及鸡蛋品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北京油鸡的规模化养殖、鸡肉品质控制及产品...  相似文献   

2.
北京油鸡煲汤过程中鸡汤的风味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电子舌结合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测定,对鸡汤的滋味变化进行研究,通过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对鸡汤的气味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煲汤过程中鸡汤滋味变化是由于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甜味氨基酸丙氨酸以及鸡汤中存在的一些多肽类物质引起;煲汤3.0 h后北京油鸡鸡汤中5’-肌苷酸含量为64.12 mg/L,总氨基酸含量为39.54 g/L,牛磺酸含量为11.70 g/L;鸡汤中的醛类物质是鸡汤产生特征性香味的原因,其中壬醛、(E)-2-庚醛、(E)-2-辛烯醛、反-2-十三烯醛、反-2-十一烯醛影响最大;此外,一些含硫化合物(二硫醚)及醇类物质(1-辛烯-3-醇)也对北京油鸡鸡汤的特征性香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典型粤式豉油鸡烹煮过程中鸡肉蒸煮损失、离心损失、氯化钠含量、pH 值、质构、嫩度、微观结构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煮制初期(5 min),鸡肉蒸煮损失和食盐渗入量迅速增加,分别为4.47%和0.22%,离心损失也达到最大值(32%);鸡皮、鸡肉色泽品质在热浸10 min后逐渐形成且稳定提升;烹制过程中,鸡肉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在煮制10 min后明显增加(P<0.05),至热浸25 min后达到最高,分别为生鸡肉的1.65倍、1.54倍和4.35倍;鸡肉中肌纤维随加热进行不断收缩紧实,纤维结构变化明显;烹煮过程中鸡肉鲜味、甜味及苦味游离氨基酸总量、鸡肉特征香气物质含量逐渐上升,热浸25 min后上述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鸡肉的各项感官评分均逐渐上升,总体可接受度不断提高。至热浸25 min后鸡肉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28.81 mg/100 g,鸡肉具有一定硬度及韧性,咀嚼感好,风味品质高,满足粤式豉油鸡的口感要求。  相似文献   

4.
选取生产上有代表性的鲁花、四粒红、大白沙3个花生品种,采用中试规模的隧道式微波炉进行干燥脱水,制备微波焙烤咸干花生产品,冷却后密封分装保存于室温(20℃)条件下,考察贮藏过程中产品主要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含量和7种典型挥发性风味物质[2,5-二甲基吡嗪、2-乙基-3,5(6)-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戊基呋喃、2,3-二氢苯并呋喃、苯甲醛、苯乙醛]含量的变化,采用Rancimat法推算产品货架期。发现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酸价、过氧化值增加,风味物质含量降低,其突变拐点均出现在27周左右,与产品货架期一致。进一步数据分析表明,酸价、过氧化值与水分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0 1),其中酸价与水分含量的相关系数(R2值)为0.920 9,过氧化值与水分含量的R2值为0.963 9;典型相关性分析表明,风味成分含量与油脂氧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其中过氧化值与风味成分含量的关联度最大,R2值为0.993 0。原料不同,贮藏过程中微波焙烤花生品质和风味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差异,大白沙花生的酸价、过氧化值优于鲁花、四粒红,良好风味物质的总含量更高、损失速度更低,不良风味物质的含量更低、损失速度更高,与鲁花、四粒红相比,大白沙更适宜于生产微波焙烤咸干花生产品。  相似文献   

5.
肉及肉制品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肉及肉制品的品质变化(色泽、脂肪氧化、微生物)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论述,对于肉及肉制品的品质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旨在探讨不同生产方式下北京油鸡风味营养差异,通过对不同饲养方式北京油鸡肌肉和鸡蛋风味物质比较分析,了解北京油鸡风味特征及营养物质与饲养方式间的关系,从而为北京油鸡饲养管理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放养方式下北京油鸡肌肉肌苷酸和L-谷氨酸含量高于集约化饲养北京油鸡,肌苷酸差异不显著(P0.05),L-谷氨酸差异显著(P0.05),肌苷则表现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饲养方式北京油鸡鸡蛋营养物质(总氨基酸和总脂肪酸)无显著差异;放养条件下鲜味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集约化饲养(P0.05),胆固醇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P0.05),卵磷脂和n-3脂肪酸在不同饲养方式下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北京油鸡在不同饲养方式下风味和营养物质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香味物质、鲜味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在放养方式下表现更佳。  相似文献   

8.
以鲣鱼的背部肌肉为原料,通过测定其质量损失率、pH、质构特性、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含量、水分分布、游离氨基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人工感官评定分析蒸制过程中的品质和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蒸制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在0~6 min迅速上升后趋于稳定、pH整体呈上升趋势,硬度显示两个波峰,在蒸制8 min时的弹性达到2.20 mm,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含量在0~6 min内显著下降(P<0.05)后趋于稳定,不易流动水含量不断下降,自由水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呈鲜甜味的谷氨酸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随蒸制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同,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蒸制6 min和8 min时总量分别为3369.03 mg/100 g、3438.76 mg/100 g。GC-MS分析结果显示,蒸制过程中呈腥味的庚醛和壬醛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且在蒸制8 min的相对含量仅为1.14%和1.69%,去腥效果最好。人工感官分析也表明蒸制8 min时的整体评分最佳。因此选用蒸制6~8 min的条件获取到的鲣鱼鱼块的品质及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9.
北京油鸡胚蛋孵化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油鸡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孵化条件下,分析不同孵化期蛋白质、氨基酸、灰分、脂肪、胆固醇及溶菌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鸡胚蛋孵化期间,蛋白质水平从孵化开始逐渐增加,10~16 d蛋白质水平比鲜蛋提高了2.19%,在孵化后期,蛋白质逐渐被胚胎吸收,含量略有下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百分含量(EAA/TAA)为47.85%~51.20%,接近WHO/FAO理想蛋白质标准,能够为人体提供更为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其中鲜味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质量分数(FAA/TAA)为37.97%~41.06%。胆固醇及脂肪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脂肪含量降低约近1.5倍,灰分含量基本上呈平稳增加趋势,由1.07%增加到1.65%。溶菌酶具有抗炎抗菌活性,在鸡胚蛋孵化过程中,溶菌酶活性由170 U/mg增加至390 U/mg。本研究结果为营养蛋品的开发利用及天然抗菌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华富苹果为实验材料,利用电子鼻、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苹果在(20±1)℃贮藏1个月的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皮色泽变暗,逐渐变绿、变黄;果实失重率逐渐增高。苹果糖酸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利用电子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均可以对不同贮藏时间的苹果果实进行良好区分,且传感器R2、R6、R8和R9对区分苹果贮藏期内挥发性风味变化效果较好。SPME/GC-MS分析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甲基丁基乙酸酯、丁酸丙酯、丁酸2-甲基丁酯、异戊酸己酯的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己酸己酯的含量持续下降,2-甲基丁酸乙酯的含量逐渐升高,醇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逐渐减少;正己醛的含量成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己烯醛和壬醛的含量均降低;α-法呢烯、双戊烯和甲苯在贮藏期间一直存在。电子鼻有望替代GC-MS对富士苹果货架期内挥发性风味变化进行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海鲈鱼肉蒸制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鲈鱼背部肌肉为原料,对不同蒸制时间鱼肉的质量损失率、色泽、水分分布状态和质构特性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游离氨基酸分析、电子舌和电子鼻评价鱼肉的滋味和气味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海鲈鱼肉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上升(P<0.05),鱼肉中的不易流动水逐渐向自由水转化并流失,而结合水含量变化不明显;鱼肉的硬度和咀嚼度先下降后又显著增大,而弹性先升高后降低;蒸制后鱼肉的L*值和b*值显著升高(P<0.05),a*值显著降低(P<0.05)。经蒸制后鱼肉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先增大后降低,在蒸制10 min达到最高值,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是海鲈鱼肉中主要的呈味氨基酸;电子舌和电子鼻均能有效区分不同蒸制时间鱼肉的滋味和气味特征。综上,限定规格的海鲈鱼块在蒸制8~10 min的品质及风味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延长低温杀菌卤牛肉的保质期,添加前期优选出的3种天然复合添加剂:复合香辛料精油(CS)、发酵牛骨调味基料(FBF)和复合天然防腐剂(CNP),设空白对照组(CK)。杀菌方式为沸水杀菌30 min 2次(中间常温放置48 h)。将4组样品贮藏150 d(温度为10℃),分别测定0,14,30,60,90,120,150 d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和菌落总数变化,第90天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贮藏过程中,4组产品感官评分(CK:5.9→5.5,CS:7.5→7.2,FBF:6.6→6.2,CNP:6.4→4.8)、pH值(CK:6.13→5.74,CS:6.20→6.05,FBF:6.18→6.02,CNP:6.08→5.79)和红度值(CK:13.13→10.23,CS:12.85→11.66,FBF:12.23→10.83,CNP:13.03→11.27)下降,TBARS值(CK:0.17 mg/kg→0.42 mg/kg,CS:0.05 mg/kg→0.34 mg/kg,FBF:0.07 mg/kg→0.39 mg/kg,CNP:0.06 mg/kg→0....  相似文献   

14.
分析市售卤牛肚贮藏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探讨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相关性,为客观评价卤牛肚的品质,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延长卤牛肚的货架期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实验模拟超市中的情形,测定了4℃冷柜中贮藏的卤牛肚在0,2,4,6,8,10,12,14天的菌落总数、水分、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和感官评分值。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水分含量、pH和TBA值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感官评分值不断下降。卤牛肚的各品质指标之间均呈现极强的相关性(p0.01),其中又以菌落总数与TBA的相关性最大。新鲜的卤牛肚模拟超市中的情形在4℃冷柜下贮藏4天时,菌落总数就接近国家标准中的限量值。因此,超市中新鲜的卤牛肚应在5天内售完,若要延长贮藏时间,应尽量使温度恒定在4℃,或者考虑降低冷柜的温度。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莆松黑猪肉的营养成分及其贮藏过程中肉品质的变化,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大长猪和莆松黑猪,在体重100 kg~110 kg时进行屠宰,取背最长肌加工成冷鲜肉,随后立即真空包装并在(4±1)℃贮存。以大长猪为对照,测定两者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于第1、7、14、21天测两者pH值、肉色、剪切力、细菌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及反映肉保水性的指标,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大长猪肉相比,莆松黑猪肉色泽鲜美(P<0.05),肌内脂肪和肌肉氨基酸总量更高(P<0.05),肉嫩多汁,风味更佳(P<0.05)。因此,莆松黑猪肉比大长猪肉表现出更好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技术品质以及卫生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无盐并接种乳酸菌发酵酸菜过程及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方法:分析无盐酸菜发酵过程中的基本理化指标及贮存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无盐酸菜在发酵第5天达到成熟,发酵过程中,pH值、亚硝酸盐含量、还原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维生素C含量减少了88.62%,总酸和总有机酸水平显著上升(P<0.05)。发酵成熟时,亚硝酸盐含量极低,达(0.23±0.10) mg/kg;其中有机酸主要为乳酸、草酸和醋酸,除琥珀酸外,其他有机酸如草酸、柠檬酸等发酵后均有增加,乳酸含量增加了26.5倍。4℃贮藏60 d,无盐酸菜的pH值、总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亚硝酸盐含量持续降低。结论:发酵过程有效提高了无盐酸菜的酸味和鲜味,并保证了其优良的感官品质,且4℃下的贮藏性能良好,贮藏期为60 d。  相似文献   

17.
为延长杏鲍菇在纳米薄膜真空包装的保质期,将杏鲍菇的采后鲜品置TiO2和SiO2复合纳米薄膜保鲜袋,于0.07 MPa真空预冷至4℃以下,2℃冷库中贮藏;定期采样测试游离氨基酸,并采用HS-SPME-GC-MS测试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三个贮藏期内风味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7种游离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在第0 d氨基酸总量1196.15 mg/100 g,第20 d为1425.26 mg/100 g,第40 d为1629.77 mg/100 g,鲜味氨基酸含量不断增加;共检测到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酯类是主要成分占90%左右;通过分析挥发性物质种类的韦恩图及相对含量热图、关键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PCA载荷图,结果表明杏鲍菇贮藏0、20和40 d,样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醇类逐渐增加,分别占比为33.49%、72.14%、77.25%,酯类逐渐减少,分别占比为56.56%、22.23%、9.76%。通过香气特征QDA分析,三个贮藏期的香气特征分别为蘑菇香、花果香和刺鼻脂肪味,乙醇与1-戊醇可作为表征杏鲍菇腐败...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兴仁薏仁米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薏仁米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为期1年的贮藏过程中,薏仁米的颜色、气味、主要成分及关联指标变化明显,表明薏仁米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薏仁米色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由最初的乳白色、有光泽,逐渐变暗偏黄且带有灰色;气味也由最初的甜香气,最终呈哈败味。在贮藏期间,薏仁米的蛋白质、淀粉和灰分含量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含量逐渐降低(降低37.06%),脂肪含量减少明显(减少15.00%);薏仁米贮藏过程中脂肪酸值、过氧化值、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升高,分别增加了272.56%,416.21%,123.78%,99.91%,脂肪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薏仁米的脂肪氧化是其品质变化的主要原因,关联指标如肪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值、脂肪酶活动度和电导率的变化,均灵敏地反映其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综合研究青虾离水15℃贮藏温度下p H、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肪氧化(TBA)值、菌落总数、游离氨基酸值、质构及感官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虾品质开始下降出现在离水4 h左右,虾肉部位TVB-N含量增加到16.21 mg/100 g,硬度值下降41%,感官值下降到7.1分;离水6 h后青虾品质开始恶化,虾头TVB-N含量为20.13 mg/100 g,菌落总数显著性增加,硬度与弹性显著下降且感观评定得分已小于6.3分,接近腐败级。同时,青虾体内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药效氨基酸随贮藏时间延长呈显著性下降趋势。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得出青虾离水后15℃环境下6 h内加工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黄心乌品质劣变机理,研究了黄心乌20 ℃贮藏期间不同部位(外叶、内叶、茎)品质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心乌采后存在失水、黄化、腐烂和老化现象,货架期4 d;叶绿素含量和黄化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外叶r=-0.9614**,内叶r=-0.9347**,p<0.05),表明叶绿素降解与黄化显著相关;黄心乌叶片的营养价值高于茎,采后外叶营养成分含量下降最快,内叶次之,茎最小;贮藏期间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持续增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不断下降,且外叶黄化指数、腐烂率、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始终最大,茎最小,表明黄心乌衰老速度外叶 > 内叶 > 茎。水分散失、自由基积累和氧化伤害可能是加速黄心乌品质劣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